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一、诗人情况1、创作队伍50、60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一类是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2、对诗人的划分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1、诗歌观念。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2、诗体的基本模式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4)60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年代的诗坛。由于政治抒情诗的兴起和风行,60年代的诗歌与50年代的诗歌相比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4、本时期诗歌发展存在的问题:2⑴流派的贫乏和风格的单一。“颂歌”顺理成章地成了建国初期的主题。⑵诗歌体式的畸形化。主要表现:在各种体式中对民歌之花的独尊,使诗坛成为一花独放。⑶诗美内涵的贫乏单一。艺术情感的贫乏和艺术个性的丧失导致审美意象的单一。太阳、红旗、战鼓、井冈山、天安门、延安等庄严神圣的意象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甚至是惟一的审美意象。三、“大跃进民歌”1、大跃进民歌运动1958年大跃进民歌运动是全国范围的一次大型的诗歌运动,它的发生直接受当时政治、经济政策的操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由政治冒进和经济失衡延伸下来的一次文学上的片面繁荣,确立了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创作理念。2、大跃进民歌运动意义第一,大跃进民歌本身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诗歌创作的畸形发展,作为对以浮夸空想为特征的浪漫主义的一种反拨,民歌运动之后诗歌创作中的叙事倾向明显强化,长篇叙事诗开始勃兴;第二,大跃进民歌运动以对民间诗歌的收集和整理为前提,民间和兄弟民族地区的歌谣和史诗受到高度重视,由此大大推动了业已进行的对兄弟民族史诗的发掘和整理工作,一批兄弟民族史诗作品重放异彩。3、大跃进民歌内容创作态度上有着一种(“人民”)对知识分子作家的蔑视:“创作不用怕,大家顺口啦,主题要一个,不能乱生岔。语言讲绝了,另调一枝花,全部编好了,从头来审查。好的留下来,坏的去掉它,修改再修改,最后成功啦。”“跃进歌声飞满天,歌成海洋诗成山,太白斗酒诗百篇,农民只需半杆烟”。“战士人人是歌手,战士人人是作家,歌声直冲九天外,新诗多如五月花”。⑴大跃进民歌中的劳动主题。劳动民歌是抒写全民苦战中的豪情的:“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你坐喷气式,咱能乘火箭,你的箭头戳破天,咱的能绕地球转”。当然,这是由特定时代的自身扭曲和真诚、盲从的群众心理的双重投影。⑵大跃进民歌中的爱情主题。爱情的统一模式性和高度符号性:爱情标准的高度“政治化”;爱情的追求均为大跃进劳动中的你追我赶;大跃进完成了再结婚。如《问姑娘》⑶大跃进民歌中的颂歌主题。大跃进之歌,事实上都通向对党和领袖的歌颂。“山歌向着青天唱,东方升起红太阳。太阳就是毛主席,太阳就是共产党”“麦秸粗粗像大缸,麦芒尖尖到天上,一片麦壳一片瓦,一粒麦子三天粮,秸当柱,芒当梁,麦壳当瓦盖楼房,楼房顶上写大字:社会主义大天堂”4、大跃进民歌艺术从艺术上看,有些民歌富有诗情画意,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如《妹挑担子紧紧追》。在艺术上突出的特点是用“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重于写理想,抒豪情;在表现手法上则重夸张和想象。3此外,“大跃进”新民歌还扶植了不少民间歌手。他们的出现被视为工农兵走上诗坛的壮举。代表有:王老五、霍满生、殷光兰、李跟宝、黄孝生、刘章等。还有一些新民歌并不像《诗经》那样,是劳动者亲身的生活体验和自发的吟唱,而是服从于政治号召的遵命诗歌。是一种十分典型的“八股诗”、“命题诗”。第二节十七年诗歌的代表诗人、诗作一、闻捷(1923-1970)1、生平及创作:《天山牧歌》生活抒情诗的成就代表。《复仇的火焰》,长篇叙事诗,只完成两部:《动荡的年代》《叛乱的草原》,第三部《觉醒的人们》只在报刊上发表部分章节。2、代表作品《苹果树下》主题:写得极有生活情趣,诗人从欢快的劳动画面中,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烈追求。诗人十分灵巧地以苹果比喻爱情,通过苹果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表现了爱情的孕育、发展和成熟。爱情和苹果一起成熟(春、夏、秋三个季节的等待)。艺术特征:作者善于通过摄取欢快的劳动生活场景,以象征及生动的心理描绘来表现诗意。这首诗富有一种生动而又含蓄、风趣的情味,有力地显示了闻捷善于摄取小镜头来表现生活诗意的艺术才华,诗篇构思独特,语言明快,散发出浓郁的生活芬香。3、闻捷诗歌的特色:“献给新中国和新生活的颂歌”是闻捷诗歌的主题。①构思新颖精巧。选择富有生活情趣和感情因素的生活片段,从中提炼诗意,使叙述和抒情和谐。②诗歌有很强的叙事性,大都有简单的情节和人物,人物个性鲜明生动。③善于深入年轻人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的表现,揭示令人耳目一新的微妙细致的感情活动。④对爱情的歌唱没有停留在男女情爱的描写上,而是把爱情和劳动、理想、情操紧密的结合起来。二、李瑛1、生平及创作2、题材早期的作品,表现的是作者关于“历史转折”的时期意识,诗中有真诚的对旧世界的诅咒和对新时代的希望。李瑛诗的题材,许多与军队的生活、情感有关。反映部队生活,描写战士的形象,表现战土的情怀,是李瑛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他因此被称为“战土诗人”。3、艺术风格:(P444)他运用浪漫化的意象和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来诗化那种政治性的生活。曾对当代一个时期的诗歌创作产生广泛影响。1)感情细腻真挚,想象丰富绚丽,构思精巧细致,语言行清新华美,刚柔相济,优美与壮美结合,体现出他独特的艺术个性。《戈壁日出》2)常常采用大处着眼、小处落墨的表现方式,从生活的海洋中掬出具有典型性的4一滴水,表现时代的生活《我的生日》《一束金达莱》3)注重炼字炼意,讲究锤炼语言。如“那是谁在吹柳笛,从一丝碧绿抽一派豪情”(《红柳丛中》)4、优点和局限他的诗单纯、明丽、乐观、优美,而缺少深刻的思想和对生活复杂性的反映,缺少思想感情的震撼力。三、郭小川——游移于时代中的困惑者1、生平及创作活动从战士走向诗坛,具有“战士”与“诗人”的双重意识,也非常看重这种双重身份。1976年意外身亡。2、四个阶段。⑴第一个阶段:1955年到1956年。包括《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等诗在内的《致青年公民》组诗。政治性的议论往往代替了艺术形象的创作。⑵第二个阶段:1956年到1959年,是郭小川进行探索的一个时期。不再满足于诗的表层鼓动作用,而追求深沉的情感内蕴。有三类创作代表这一时期的成就:一类是为配合政治工作创作的“政治抒情诗”,包括“致青年公民”组诗,以马雅可夫斯基式的“楼梯体”写成的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另一类是由于较多表现诗人的个人化情感受到批评的抒情诗,主要是《山中》、《致大海》和《望星空》少数作品。还有一类是同样引起争议并遭批评的4篇叙事诗,包括《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有时被称为“爱情三部曲”),《一个和八个》。⑶第三个阶段:60年代前期,是郭小川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时期,他开创了两种抒情体式“新辞赋体”和“新散曲体”,代表性作品有《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青纱帐——甘蔗林》、《祝酒歌》、《昆仑行》等⑷第四个阶段: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诗人被剥夺了写作和发表作品的权利,但他仍然写出了《万里长江横渡》、《江南林区三唱》等作品。3、诗歌创作的探索A题材上的探索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严厉的爱》等。B艺术上的探索⑴独特的艺术视角限制之下的想象成就了《甘蔗林—青纱帐》的独特艺术视角,写给年轻时代的战友,回忆性的抒情引发了人们对意象的强烈共鸣。《厦门风姿》借自然风光反映了厦门的战士。写了东北大兴安岭以少见中取胜。⑵诗歌形式的探索他曾采用阶梯式《致青年公民》、民歌体《三户农民的决心》、自由诗《白雪的赞歌》、新辞赋体《团泊洼的秋天》《甘蔗林—青纱帐》等多种诗体形式进行创作,尤其是在学习我国民歌和古代诗歌、词赋的表现手法《将军三部曲》融入散曲和小令,他在倡导与实践新格律体诗歌创作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新辞赋体”;5新辞赋体是诗人郭小川吸收、改造、发展楚辞、汉赋中的有益因素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有人称为“郭小川体”,此种诗体便于表达开阔的内容,抒发热情、豪迈、磅礴、雄奇的情感。基本特征是:句式集短为长,每节四行,一、三行、二、四行大体对称;采用半逗律,押韵严格,停顿齐整,节奏鲜明,文辞华美;采用铺陈、排比、复叠、对偶等艺术手法咏物抒情,收到—唱三叹、尽情抒怀、层层烘染、韵味绵长的艺术效果;格凋雄浑明朗,思想倾向明显;风格壮美而又婉转多姿,在充满了激情般的诗的波涛之中,常常奔涌着哲理和政论的磅礴气势。“楼梯体诗歌”“楼梯式”的抒情诗体最早是前苏联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独特创造,传入中国以后,对新诗史上的众多诗人都产生过重要影响。郭小川和贺敬之在田间等解放区诗人已取得的创作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形式与韵律,将这种外来的抒情诗体最终改造成了当代“政治抒情诗”的主要艺术形态。在运用“楼梯式”的诗体进行创作方面,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组诗(一共7首)较早作出了成功的试验。以跳跃的句式和鼓点般的节奏,表现了高昂的意志和饱满的热情,宜于朗诵和宣传鼓动,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4、持续的困惑战士与诗人,政治工具与艺术的矛盾始终贯穿于郭小川的一系列探索中。既不希望违背将令,又愿望着做一个真正的诗人,他具备着诗人的天赋,然而安分的灵魂却与整齐划一的的战士身份斗争。“服从?独立人格?”造成了他内心深深的痛苦和悲剧所在。《望星空》:包含了诗人对个体生命与巨大的历史洪流之间矛盾的敏锐感受。5、总的艺术特色激情与哲理的结合,不注重写实,偏重与激情的抒发。革命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与强烈的时代色彩有机融合。他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始终是一个革命者,在诗歌中思想认识和感情倾向的表达常常通过革命者的精神境界感情状态的揭示,通过思考和探索革命者的生活哲理、人格情操直接显示。四、贺敬之——时代坚定的歌颂者1、生平及创作道路40年代与丁毅等一起创作了新歌剧《白毛女》,解放后成为与郭小川齐名的政治抒情诗人。2、作品分类1)抒情短诗。这类作品一般是表现他对某些事物的感受,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民歌和古诗韵味浓厚,如《回延安》、《桂林山水》、《三门峡歌》等。2)长篇政治抒情诗。主要表现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如《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峰之歌》、《中国的十月》等。他的政治抒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就突出。3、代表作品《回延安》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诗人本身的艺术技巧是值得肯定的,而时代背景下曾经在延安生活过的人们的强烈共鸣也是《回延安》成功的重要
本文标题:十七年的诗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805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