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制民之产——《孟子梁惠王》“王道”和“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之:助词,的闻:使……听到之:的徒:徒弟无道:没有谈论是以:“是”,这。“以”是介词,因、由于“是以”宾语前置,“以是”因此。无传:没有流传之:代词,这件事无以:不得已,“以”,通“已”,止。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何如:如何则:才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保:安抚而:表顺承(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孟子)说:“安抚才能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之:代词,他代指保民而王者御:阻挡,抵挡1、孟子认为如何实行王道?用四个字概括。“保民而王”,也就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然后就可以统一天下。除“制民之产”外,还要“治礼义”。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惛(hūn):通“昏”糊涂以:地敏:聪慧恒:永久,固定不变的惟:只有士:有志之士若:至于民:一般人,平民百姓苟:假使放、侈:放纵放荡辟、邪:不正已:通“矣”,表示确定语气及:等到于:在.....中从:紧接着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陷害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焉:哪里而:表转折制:规定事:侍奉,赡养畜:养活妻子:妻子和儿女乐岁:丰年而:表顺承之:往,走向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之:代词,指君主惟:只而:表递进赡:足,够奚:何,哪里暇:空闲治:讲求哪有仁爱的君主在位,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去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有空闲讲求礼义呢?2、实行王道为什么要“制民之产”?不这样做有什么危害?要保证百姓有固定的产业,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否则,老百姓要么被饿死,要么做坏事。而“制民之产”,就可以让百姓吃饱穿暖,接受教育,“保民而王”。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反:通“返”回来本;根本树:种植以:把衣:名词作动词,穿豚:小猪彘:猪夺:耽误,失谨:重视庠序:古代的学校申:反复说明以:把悌:尊敬兄长颁白:须发花白。颁,通“斑”。负:背东西戴:头顶东西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3、到底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实现王道?施行仁政,抓住根本。让百姓栽上桑树,养殖禽畜,不要占夺农时;在此基础上,搞好学校教育。“制民之产”的目的是使百姓的基本生活有所保障,在此前提下再加以教化,驱而之善。这样就可以统一天下。4、孟子“制民之产”的思想和孔子、管子的相关论述有何异同?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管子强调百姓温饱问题的重要性,解决了温饱问题,百姓的文化教育自然而然就可以达成;孔子提出的是仁政思想,没有具体的措施和实践手段;孟子“制民之产”的思想,就是对孔子“修文德【文教-礼乐,德政-仁义之政】”思想的具体阐释。“制民之产”的目的是使百姓的基本生活有所保障,在此前提下再加以教化,驱而之善。5、孟子为什么要强调君主应“制民之产”,原因有二:一是儒家强调仁义,君主应该使百姓远离饥饿冻馁,拥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二是从巩固统治的角度来讲,只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够稳固君主的统治。6、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A.藏富于民B.勤俭节约C.忠孝为本D.国富民贫A试题分析:从题中材料可以看出,孟子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荀子反对剥削太重而使国富民贫,故A符合题意而D不能选;B、C两项从题中材料无从体现。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一)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为政》(二)“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三)夫当家之爱子,财货足用,货财足用则轻用,轻用则侈泰。亲爱之则不忍,不忍则骄恣。侈泰则家贫,骄恣则行暴。此虽财用足而爱厚,轻利之患也。凡人之生也,财用足则隳【隳[huī]毁坏;崩毁:“隳名城,杀豪杰。”隳[duò]古通“惰”,懒惰。】于用力,上懦则肆于为非。《韩非子•六反》(1)根据上面材料,概括儒家治国的三个阶段。(2)结合上面语段,说说儒家和法家的经济思想有何不同。译文(一)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三)母亲溺爱子女,提供的财货足够他们花用了;财货足够花用,他们就会滥用;一旦滥用,就会挥霍无度,溺爱子女,就不能坚决加以约束;不能坚决加以约束,就会使他们骄横放纵。挥霍无度,家境就会贫困;骄横放纵,行为就会暴虐。这就是财用富足并加以厚爱、使用轻刑造成的祸患。大凡人的本性,财用富足了,就会懒于劳作;君主软弱了,就会放肆地干坏事。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找准对应文段,提炼关键内容.(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加以分析整合.解答(1)本题要求就“儒家治国的三个阶段”来回答,需要关注材料一、二,关键点就在三个字“庶、富、教”上把“庶”即“人口众多、人丁兴旺”,“富”即“增加财富,经济富裕”,“教”即“教育、教化以提高素质”.“制民之产”“驱而之善”也是强调应使百姓生活富足,对百姓进行教化.(2)解答时要注意题干“经济思想”这个限定,儒家主张施行仁政,首先保证衣食丰足,“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这是强调经济基础的重要性,而法家则与之相反,“财用足则隳于用力”,这是“人之生也”,强调财物充足带来的后果,本题要抓住材料二、三来分析.答案:(1)庶民,富民,教民.(2)①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制民之产”,先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让人民生活有所保障,以求社会秩序和谐.②法家主张贫民弱民,认为大凡人的本性,一旦富足了,就会懒于劳作,容易犯罪,使社会混乱.8、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一、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二、民之为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②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2)在这两段选文中,孟子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所以贤明的君主所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②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就会胡作非为,没有不干的坏事了。(2)孟子认为养民首先要“制民之产”,解决百姓“恒产”(土地)问题,这样才能使人民衣食无忧。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体现。今天我们常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这种说法和孟子“制民之产”的主张有何异同?请结合本课内容加以分析。同:都强调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异:今天我们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很重要,要协调发展。孟子认为物质文明更重要。他认为,首先应该“制民之产”,保证百姓有固定的产业,解决老百姓的吃饱穿暖问题。否则,就会胡作非为,什么坏事都可能干,怎么可能再去讲求礼义呢?所以在当时,物质文明建设比精神文明建设更重要。5、默写(1)孟子认为让百姓向善的前提是: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2)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的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本文标题:6、制民之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806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