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宋明理学》.ppt
春秋:创立战国:发展秦朝:打击西汉:正统宋明以前儒家思想是怎样演变的?孔子孟子秦始皇董仲舒第3课宋明理学■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宋明理学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创立过程创立:北宋五子成熟:南宋朱熹发展:陆王心学创立背景:知识·梳理历史影响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依据材料概括宋明理学兴起背景?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对儒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一)创立背景:儒学在困境中发展困境表现:汉末、魏晋、唐末五代地位进一步动摇原因佛教、道教的兴起与传播儒学本身日益沦为笺注之学,受到质疑发展唐中后期,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的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产生奠定基础汉代末年,儒学权威性削弱影响一、理学兴起的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佛教、道教盛行,儒、道、佛相互融合2、隋朝,儒、道、佛三教合一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4、儒家学者试图复兴儒学。北宋,儒家学者展开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吸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因而被称为“理学”。主要派别——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理学”的形成三、表现:三、表现: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程颐朱熹程颢理学:是一种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佛、道根本目的实质:是以儒学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课题解读:何谓宋明理学?特点: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哲学体系人伦者,天理也。——《河南程氏外书》卷七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程朱理学天理本质上是社会人伦之理(社会伦理属性)——《四书章句集注》(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1.思想来源:2.基本特征:3.北宋五子的主张:程颐程颢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以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太极图说》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在理论上,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张载《正蒙•太和》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程颢像理学的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程颐像材料二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理学的方法论怎么才能通达“理”?—格物致知。二程的思想哲学思想:“天理”是万物本原,先有理后有物伦理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政治思想:发挥“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认识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朱熹的地位: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理论来源:2.主张和成就:(1)理气关系论:(2)理学的修养论:(3)社会政治理论: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5)为《四书》注解,《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3.影响:(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二程+张载理先于气格物致知;强调:仁(4)心性论:存天理,灭人欲(2)理气关系论(世界本原):(3)理学修养论:材料一:“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1)“理”指什么:儒家仁义道德理先于气,理是世界的本原“格物致知”(学习、实践);小学、大学;强调仁;材料二: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天下未有无理之气。(气:铸成万物的质料)材料三: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格物:“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材料四: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4)社会政治理论:道统论“三纲五常”“正君心”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5)心性论(道德):“存天理、灭人欲”(4)社会政治理论:道统论“三纲五常”“正君心”(5)心性论(道德):“存天理、灭人欲”材料“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朱熹像理学的社会政治观和道德观:“三纲五常”,“正君心”;“存天理,灭人欲”思考: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被官方打成“伪学”,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朱熹的思想,与当时官方所尊奉的传统儒家思想不一致,所以被打成“伪学”;而实际上他对儒学的发挥在本质上进一步适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发展,他的理学思想逐渐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道德观理的本质: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理”是世界的本原——宇宙观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方法论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材料二: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材料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程朱理学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请概括: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理学还涵盖了哪些领域?理学的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陆王心学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1、陆王心学的特征(1)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2)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陆九渊王守仁时期南宋—开创者明—集大成者主张1.“心即理也”(核心)2.“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3.“发明本心”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1,“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2.“致良知”3,知行合一2,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陆九渊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材料一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识,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材料二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陆九渊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心即理也阅读下列材料,归纳陆王心学主要内容材料一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材料二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心学的宇宙观: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在心中。其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识,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陆九渊陆王心学材料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守仁《答顾东桥书》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王问:“你嘴巴不能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杨答:分得清是非。王说:“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个聋哑型的圣贤啊。”“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陆王心学材料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思想核心:“致良知”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去人欲,恢复良知本性。(为善去恶)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材料二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守仁材料一一次,王阳明和朋友赏风景,朋友指着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说,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并无关系,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心学的方法论—如何把握“理”?不靠“格物”:而靠内心的“自省”。陆王心学的方法论内心的反省,“致良知”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在心中。陆王心学材料三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知行合一二、宋明理学的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南宋陆九渊明代王守仁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地位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理学的开创者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严密的理学体系心学的创立者心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理学代表人物的地位思想交锋:鹅湖之会·朱陆之辩(1175年)朱熹陆九渊学问需求易简功夫,从本心上着力,不用耗费精力在前人的注疏里探求精微。为学应格物致知,循序渐进,广泛阅读古圣先贤的经典。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赏花》朱熹、王守仁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朱熹说:“天生的。”王守仁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美丽的。”活学活用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都承认理的存在(理学)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都是唯心主义思想理学心学不同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范畴“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强调“格物致知”“发明本心”,“致良知”(通过外物求”理”)(通过内心的反省)相同点:实质: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扼杀人们的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判断以下材料各自的归属?1.我的灵明便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天地万物鬼神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万物鬼神了。2.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3.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4.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5.天下万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焉有一理。6.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7.“善念存时,即是天理。”心学理学心学理学理学心学牛刀小试心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名校校训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近有功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扇枕温衾恣蚊饱血扇枕温衾:黄香,东汉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恣蚊饱血:吴猛,晋朝人。八岁时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二十四孝”—郭巨埋儿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
本文标题:《宋明理学》.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819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