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与方法
专题讲座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与方法李冬梅(北大附中、信息技术特级教师)如何讲好信息技术课?这是广大一线教师非常关心的问题。许多教师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和研究,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强调激发学生兴趣,强调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强调评价环节等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然而,就我所了解的各省市信息技术教学情况来看,依然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没有解决。一些老师抓了课堂教学这一环节,课堂变精彩了,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东西,上周学的内容,这周就忘了;一些老师想方设法与游戏、QQ、网络争夺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断网等手段好不容易把学生抢了过来,学生却对老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课堂上一个个无精打采像个“木头”。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从学生方面来看,课堂学习、课下巩固、阶段复习这几个环节没有做好;从教师角度来看,学生没有做好那三个环节的原因与教师有很大关系。教师只有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抓好课前教学设计、课堂的组织与引导、课后评价与反馈这三个关键环节,才能真正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学是有目的学习,为了便教学达到最优化需要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优化?这一讲我们就来讨论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人是怎么学习的(2)教学与教学设计(3)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原则(4)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一、人是怎样学习的不同类型的内容,人学习的方式也是不同的。1.知识知识也分不同类型:识记概念如:键盘、鼠标、按钮等,苹果等水果名,英文单词。对于这些规定性的、具体的概念,人采取的是识记的方式进行学习的,即认识了,记住了。理解概念如信息,信息技术等概念,这些是抽象概念,对于抽象的概念,人必须理解了才能学会了,如何理解,那就要再现抽象的过程。2.技能动作技能如:鼠标操作,打字,图片的旋转等,开车,收发电子邮件,这些属于动作技能,是需要人们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智力技能如:信息的特性,判断信息的某个特征是需要经过大脑思维比较判断最后做出决定,这属于人的智力技能。也是需要通过反复训练培养的。3.过程与方法一些内容如什么是程序设计,什么是网页设计,这些内容靠理解、靠反复练习均不能掌握,需要人们亲身经历一段程序设计或网页设计,从中感悟的。一些方法也是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亲身实践,从中提炼出来。所以这些内容的学习相对前面所说要难一些。4.情感态度价值观还有一些内容,如喜欢上信息技术课,规范使用电子邮件,有条理地管理个人文件,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其中包含了一种态度,一种情感,或一种由价值观影响的态度,所以,这些内容的学习方式将又是不同。二、教学与教学设计其实,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都扮演着教学设计者的角色。作为一堂有计划的课,其目标在于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做有准备的分析,且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特征的了解来采纳这些分析。每个教师都要对所用的教学方法或多或少地作出一定的安排。一个有经验的、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师会把教什么和怎么教融入意义丰富的境脉!从理论上讲,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采用新课程理念和系统化方法,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1.教学设计的历史与发展教学设计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独立学科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教育技术是研究教学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学设计主要研究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与评价。教学设计分为两大流派: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中心从60年代开始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大多数是以“教”为中心,其基本内容是研究如何帮助教师把课备好、教好,比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是它的主要研究依据。依据系统论设计整个框架,依据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等等。经过二十多年多位专家学者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有可操作性很强的教学设计模型。它强调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学习特征、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主要问题:(1)学生必须学到什么,确定教学目标。(2)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应该如何进行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及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3)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十个主要环节:●分析学习者特征●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了解教学条件)●阐明教学目标●选择课题与任务●实施教学活动●利用教学资源●提供辅助性服务●进行教学评价典型的模型为:●前期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习需要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就是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方式或手段来达成目标)■教学组织策略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顺序)■传递策略设计(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选择)■教学资源管理策略●设计评价策略■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以“学”为中心二十世纪50年代,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逐渐形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还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换为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它的特点:●强调以“学”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步骤:(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所学习“主题”。(2)情境创设: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3)信息资源设计:确定学习本主题需要的各类信息资源及其作用,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应用。(4)自主学习设计:即设计教学方法,如“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和协商。(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评价,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7)强化练习设计:根据评价结果再为学生设计一套可供选择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2.教学设计的分类整体(宏观)课程设计——以地区性的某一学科为设计对象。学段整体教学设计——以某学段、某学年或某学期为设计对象。就是对一门课程或课程的某一学段进行整体设计,如:整个高一年级信息技术课程或某个模块的总体设计,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组织顺序,教学环境,总的教学策略和整体教学评价等等。就新课程而言: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增加或删除),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局部(微观)单元教学设计(以某一单元的教学为对象)课时教学设计(以某一课的教学为对象)微格教学设计(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3.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有整体(宏观)设计和局部(微观)设计。整体设计如课程设计(以某一学科为设计对象)、学段整体教学设计(以某学段、某学年或某学期为设计对象);局部设计(以某一单元或某一课的教学为对象)、微格教学设计(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以下所讲以局部教学设计为主。(1)前期分析首先,搞清楚课标(或教材)要求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哪些内容属于知识,哪些内容属于技能?哪些内容又是方法或过程?哪些内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各个内容要求的程度是什么?其次,分析教学对象(学生)的现状怎样?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开课的不均衡,可能有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那么就要搞清楚哪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如果是部分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如果只有一部分学生掌握,那么这个比例有多大?还有哪些内容是教材上没有但需要补充给学生的?根据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分析,可以得出学习需求,即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学习需求可能比教材上的内容少,也可能比教材上的内容多。此外,在分析教学对象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怎样的状况?他们的思维能力有多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有多强?生活环境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有哪些?这些分析结果决定了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2)根据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新课程强调教学目标要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什么?因为人学习不同类型的东西,方式不同。所以,建议老师们分三个维度来写教学目标,当然这样会有一定难度,这个问题我会有专题来讲,此外,撰写教学目标还要注意目标的可操作性。(3)设计教学策略有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方式或手段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这就是教学策略。这里包括了课题如何引入、教学内容如何组织与呈现、选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应用教学媒体、提供哪些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资源如何组织与呈现等问题。这是教学设计的重头戏,也是教师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的最佳阶段。(4)设计评价策略什么是评价策略?教学有目标,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就需要验收。评价策略就是如何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一节课有一节课的评价策略,一单元有一个单元的评价策略,一学期有一学期的评价策略。三、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原则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原则,这里可以列出以下几条:●目标导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原则●实践性原则●创新性原则●问题解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评价性原则以下重点讲解,主体性与实践性(创新性),问题解决性及评价性。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和实践性原则一堂成功的信息技术课,主要不是看讲课教师的表现有多优秀,也不是看课堂活动组织得多么热闹,而是看学生的思维是不是处于高度集中、高度兴奋状态,是不是快乐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是不是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实践。简言之,学生是不是真正学有所获。教学设计中要遵循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高效主动地学习。在这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和实践性原则是密不可分的。要真正做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需要教师下很大的功夫。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绝大多数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还是在老师不断的切屏和掌控之中,课堂上学生自主的时间都很有限,如何主动地去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把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上?首先,要给学生做的时间,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学并不排除必要概念和原理的学习,如信息、信息特征、信息技术、分辨率、采样率等概念,因特网工作原理、数模转换原理等,但更多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需要通过大量的上机实践来培养。由于国情所限,学生目前还不可能通过课后作业来巩固课堂所学,这就需要把课上学习和课后巩固均放在课堂上来统筹设计,如果课堂上只是设计一些几分钟即可完成的小任务让学生动手实践,只能起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熟悉的作用,并不能达到巩固和熟练的程度。所以,教学设计时首先要保证学生课堂上的实践时间,一定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实践,没有老师的切屏和讲解。经常有老师说,课堂上给学生实践的时间多了,势必减少了教师讲的时间,教学内容讲不完怎么办?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许多老师都反映高中新课程教学内容太多,讲不完。新课标规定每个模块36课时,是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时间,没有把课外巩固时间算在内,且不说每学期上不到36课时,就是上足了36课时,也没有给做作业留下时间。其实,在目前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这个问题还是有解决办法的,那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把教学内容写在网页或文档中,课堂上只讲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学生心智水平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查阅,如一些范例、操作说明、技术支持等。通过我六年的教学实践,从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总结中看到,这种方法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注:我有专门的教学网站)。其次,要给学生想的空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只给学生时间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的大脑飞速转起来。课堂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意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时机,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精心设计实践内容,放飞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使用所学内容做自己感兴趣、熟悉的事,实现自己想实现的愿望。这里所指的实践内
本文标题: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与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8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