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工农产品剪刀差是万恶之源
《工农产品剪刀差是万恶之源》作者:梁荫国过去专家们研究“三农问题”(“农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简称)时,对于工农产品“剪刀差”(以下称“剪刀差”),只是作为一个问题议论很多,没有作为一个严重问题,研究解决办法;而近几年又研究得很少,甚至没有把如此重大问题当回事。毛主席说:“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我认为“剪刀差”,是农民权益保护与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如果这个问题不彻底解决,不仅新农村建设是空话,同时整个改革开放事业,也会功亏一篑。我对“剪刀差”定义为“万恶之源”,不是故弄悬殊,小题大做和危言耸听。现在我用摆事实、讲道理,来浅略论证三个问题。第一,“剪刀差”的产生和发展建国初期,工业是一穷二白,没有钱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于是学习苏联的“余粮征集制”,在一九五三年冬天,开始实行了对粮、棉、油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采取了强制性的分摊任务和低价收购、低价供应。当时有的地方完不成任务,把口粮也卖了。这就是区分城市和农村户籍制的开始。从此,国家从工业、农业两类不同产品的交换(买卖)差价中,赚来大量资金用于工业建设,也就是我国工业化的“原始积累”。这对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但对农村和农民来说,就是劳动成果被剥夺了的大灾乱。于是“谷贱伤农”的副作用,在广大农村发生了。我国在西汉时期的政治家,就认识到了“谷贱伤农”的危害。我国实行统购统销之后,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越来越大,那时就已出现了“三农问题”。梁樕溟先生解放前就是全国著名的、研究和实验乡村建设的大学者,和毛主席是好朋友。他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上,揭露了“三农问题”,并为农村和农民鸣不平。毛主席听了很不高兴,并由周恩来总理主持会,对他进行了一场思想大批判,这是很多人知道的史实。从一九五三年统购统销制度建立到现在,虽然从上到下都感觉到这个问题的不合理,但由于建设城市、发展工业需要大量资金;又加上国家机构日益膨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行政费用与日俱增;同时国营工商企业大部分亏损,国家每年要拿出两千多亿元进行“输血”。因为国库总是入不敷出,各级财政没有过一天舒心日子,也就顾不上什么“谷贱伤农”,形成“明知不可为,而又不得不为”的两难局面。有时迫于农村形势所逼,不得不把每斤(市斤)粮价提高几分钱。这对与国家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但对于农民增加收入,无异于“杯水车薪”。“剪刀差”造成的艰难局面,就是这样维持了五十四年。目前由于工业品价格大幅上升,城市人口普遍不断增加工资和养老金,特别是公务员,多数每月增加一千多元或两、三千元,而八亿农民怎么办?农民增加工资唯一靠粮食涨价,这是面前的紧迫而又回避不了的根本问题。回顾五十多年来,国家对于缩小“剪刀差”,增加农民收入,是想尽了办法,也经历了如下艰难曲折的里程。一、调整农业分配中的积累与消费比例。在农民公社时期,由于“剪刀差”的危害,农民普遍感到多劳不能多得。在集体的土地上辛辛苦苦劳动一年,到年底决算分红时,一个劳动日的收入,只能买一盒“大公鸡”牌的香烟,(当时5分钱一盒)。这时群众想到的,是生产队把公积金、公益金、生产费用提留太多,社员分配部分留少了,因此影响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地方政府于是在领导生产队决算分配中,狠抓压缩集体提留,增加社员分配部分,社员的收入略有增加,但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生产费用又难以维持,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当时群众既不懂得“剪刀差”这个名词,也不晓得是“杀人不见血”的”剪刀差”造成的“种田亏本”。“一亩麦子一瓶酒、一亩水稻一条烟、百斤黄豆一双鞋”的日子过了二十七年,农民思想上只有一个概念:粮食不值钱。农民说,就是雷锋同志还活着,他也不愿意到农村来种田。二、分田到户,实行承包责任制。人们经过二十多年实践,认识到农村仍是没有机械化的小农经济,大集体生产的手工劳动,束缚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农业生产难发展,农民收入难提高,于是在总结安徽小岗村经验的基础上,全国推行了联产承包制。由于分田到户,改变了生产关系。农民生产积极性爆发,全国农村普遍涌现了余粮千斤户、万斤户,农业形式一片大好。但是由于“剪刀差”仍然存在,并且越来越严重,因此农村又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在次现状下,工业化、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粮食和食品供应的需求加大。当时虽然粮食不值钱,但猪、鱼、禽、蛋等农副产品价格一时上升。客观现实使农民领悟到,靠粮食生产还是发富不了,必须走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的道路。三、否定农业生产“以粮为纲”方针,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和种植经济作物,以达到增收的目的。政府和农民都认识到靠种粮不行,于是政府对种粮、棉的面积不做硬性规定,交农业税可以用钱代粮,于是农村出现了麦地改种西瓜,棉田改种果树,水稻田深挖成养鱼池,养鸡、养鸭专业户如雨后春笋。特别是城市郊区农民,由于城市人口对蔬菜的需求,加上征地的补偿费,他们很快先富起来了,红砖瓦房遍布城郊农村,也为农民致富树立了榜样。但这是郊区农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广大农村仍然望尘莫及。事物总是向对立面发展。八亿农民都投身于多种经营,又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西瓜堆在地里运不走,大白菜烂在地里,桃子烂在树上,鲜鱼小菜压断街。农副产品的价格仍然赶不上工业产品,农民对农村致富绝望,就千方百计“跳农门”往城市钻;在城里捡破烂都比种田强,于是地方政府出卖商品粮户口的热潮掀起来了。四、政府把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到战略高度。人们这时又认识到在“农”字上做文章总是不行,于是在思想上形成了“无农不稔,无工不富”的概念。发展乡镇企业成了全国上下的战略决策。一时乡镇企业遍布农村,政府也竭尽全力指导和扶植。但由于乡镇企业一是土法上马,二是重复建设,三是科技水平低,终于无法与城市现代化的轻工业竞争,而纷纷中箭落马,上万亿元的银行贷款也打了水“漂漂”。像全国著名的村办企业(如南街村),他们发富完全靠工业(甚至还有钢铁工业)。这些地方的农村建设经验,对全国农村完全没有指导意义。试想如果全国数百万村庄都走他们那条路,那么多产品往哪里销售呢?况且这些村庄都是政府当“特保儿“抚育起来的。前些年我在报上看到一份材料,说是李鹏总理有一次到南街村所在的省、市视察工作。省、市领导向总理汇报工作,其中说到南街村是如何的好,并请总理到南街村去看看。李总理说(大意):”我用不着去看。一个南街村贷款四十亿元。这么多钱给任何一个村,都会搞得很好“。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是发展得很好,因为那里自鸦片战争以来,农村的手工业产品就大量出口国外;全世界的华侨百分之八十,是出身于这些地方,具有内地农村无法仿效的优势。前几年不断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到这些地方参观,结果是“看得到,学不到”。五、实行费改税,减轻农民负担。由于物价的不断攀升,国家财政开支越来越大;本来由国家开支的很多事业费用,都推给了地方政府(如教育等)。地方政府财政不堪重负,就采取巧立名目,用收费的办法以济燃眉之急,于是农村普遍出现了“头税轻,二税重,三费是个无底洞”的局面。为了堵塞收费这个无底洞,规范农民负担项目,农村普遍实行了“费改税”,把农民的负担,规范成一税包干。实践不到两年,农民种田亏本的状况,由于工业产品的价格不断上升,反而农产品价格原地踏步,因而全国农村出现了李昌平含泪上书总理反映的“三农问题”。当时我就认为农民贫困,并不是税收引起的,而主要是“剪刀差”不断扩大。因为减少税费的好处,都被工业品的价格抵销了,农村的“三农问题”依然如故。六、国家干脆不要农业税了。这可说是一条过硬的措施,实现了“迎闯王不纳粮”的创举。农民一时欢呼“万岁”,满以为这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因此,农民工纷纷返乡要田种。不料好景不长。由于样样工业品涨价,唯独粮食价格不动,返乡种田的农民仍然种田亏本。不仅物价上涨,还有农业服务部门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变花样收费。比如农村兽医站,以前劁母猪是不收费的,以后劁一头母猪收费十五元。农村小型水库,本来是农民投资投劳修建的,从来用水不花钱,现在抗旱用水普遍收费。现在农民种田全靠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如果要想一亩水稻产八百市斤,必须复合肥一包(80斤)六十元;碳酸氢氨二十斤,十五元;除草剂一次,二十元;喷农药二次,六十元。仅此四项就需开支一百七十五元,还有良种、机耕、灌溉各项开支更大。不仅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农村雇工的工价也大幅上升。种田大户和缺乏劳力的农户需要雇工种田。现在男工一天是八十元,女工一天是六十天,不仅供三餐钣,还要喝啤酒,这又大大增加了种地的成本,所以种地大户也一样亏本。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出现了一批新农工。这些人不出外打工(多是些无文化的老实人),自己的田给别人种,或者只种一点口粮田,夫妻二人都在本地帮人家种田。他们劳动比在城市打工辛苦,但收入比较高。一个劳力一天纯赚八十元,一年三百六十天,出勤天数打八折计算(二百八十八天),一年可赚二万三千元;如果夫妻二人打工,一年可纯赚三万五千元。农村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愿意在农村种田,于是从城市返乡种地的人,又纷纷出外打工去了。七、提倡“产供销”一条龙,实行农产品深加工。这些年来,对农产品深加工的办法,在农村实行过,多数的效果不够理想。由于农村的加工条件,总难敌过城市的大加工业,加上物价上涨,成本越来越高,产品往往不能畅销,有的微利维持,有的早已垮台。像河南省南街村的方便面畅销全国,那是极少的事例。现在重庆市面上等地方,又提出土地入股,实现城乡一体化。土地入股,看是向什么公司入股。如果是以农产品进行生产的公司,它仍然逃不脱“剪刀差”魔掌。这个办法只适用于城市周边地区,林特产区和经济作物集中区;对以生产粮、棉为主的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仍是行不通。道理很简单,只想想全国大小国营农场,在分地承包到户之后,一样是生产的粮食不值钱,现在仍是“三农问题”与广大农村一样严重,报纸上经常有这方面的报道。总之,解决“三农问题”过去是招招失灵,其原因同治病的道理一样,是没有找病根,进行对症下药。尽管服药无数,还是百病缠身。同时在这里还是说明一个问题:我国实行经济改革之后,工商企业大部分私有化了,认为“剪刀差”的好处,是私营企业剥夺走了,国家没有得到好处。其实不是这个情况。因为工农产品的价格仍然由物价局掌控,国家通过税收手段,装进了国家的口袋里了。同时,国营大型企业(如电力、石化、钢铁、汽车、电讯)在数量上看起来很少,但在产品、产值数量上仍然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剪刀差“的好处仍然利在国家。第二、“剪刀差”的巨大危害我们说“三农问题”,并不是否定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发展和进步。看问题有个标准和可比尺度的前提。任何人不得不承认: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就农民吃穿用住四个方面与“吃大锅饭”时对比,可说有天壤之别。从住房来说,过去农村有不少是草顶泥壁的农舍,现在多数住上了砖瓦房,少数还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农村已有少量农业机械和基本普及了电灯、电话、电视;过去穿衣(包括干部)多数人是三处(衣领、膝包、屁股)打补丁,现在多数穿的好布料;至于吃的方面,食油、猪肉等多种商品凭票供应,现在是想买什么就有什么。现在中国农村,除中西部边远山区变化小些外,大部地方的生活条件比过去好多了。但是农民为什么还是把农村看成是苦海深渊呢?因为世界在发展进步,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人们的欲望和要求,就不仅是有饭吃、有衣穿的生活了。比如六、七十年代,农村女青年出嫁,男方的聘礼如果有一块手表、一台缝纫机,就是了不起的奢侈;现在动不动就是要有楼房、彩电、手机和摩托车。因此“三农问题”,是农村发展进步中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因而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严重社会问题。一、“剪刀差”造就了城乡二元结构。马列主义的原理是经济决定政治。工人和干部的收入是靠发工资;农民的收入是靠出售粮食和农副产品。工人和干部的工资,是规定多少就能得到多少;如果地区之间生活水平不同还要进行财政补贴。农民的经济收入,“剪刀差”从中打了折扣,该得的收入只有一部分归自己所有。因此农民收入低,家庭贫困,必然造成政治地位低,这就是“二等公民”的产因。许多学者认为,解决二元结构要很快解决户籍制问题,政府也在这方面花大力气。我认为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不是户籍制的原
本文标题:工农产品剪刀差是万恶之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83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