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
模块二古代中国的经济(2)2013考点说明(3)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守国”。一、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商人货币交通市城市对外贸易1.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③诸侯国之间有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A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各国都城都是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楚国宛、赵国邯郸、魏国大梁3.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A【思维拓展】1、中国古代“市”的规律性变化地域空间时间管理服务设施从城市扩展到乡镇和农村唐代以前有明确的空间限制(市坊分离),宋代打破限制唐代以前有严格限制,宋代突破限制,出现“晓市”、“夜市”逐渐放松,政府宋代不再直接监管由单纯的商品买卖场所,发展为服务设施齐全的商业区2、比较唐宋商业活动。唐朝宋朝商业活动政府管理草市发展有严格的空间、时间限制,“市坊分离”,“日中为市”,唐朝后期出现“夜市”“市”突破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城市市坊界限打破,沿街开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夜市、晓市出现。直接管理市场交易交易活动不再直接受政府监管。草市逐步发展为乡村集市草市已经具备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西汉长安唐都长安北宋开封4、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B会馆是异乡商人存货、住宿的场所5.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市坊分离,但这种限制有所突破,反映了唐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政府设置官吏直接管理市场,税赋沉重夜市,早市(市突破了时间限制)——宋市坊分离C6.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北方产棉(原料)南方产布(产品)北方为南方提供原料、市场南方为北方提供手工业产品D二、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工商食官盐铁官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思考:封建统治着为什么要重农抑商?一.经济方面来看,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是为了维护统治基础、满足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农业却是古代社会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地租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二.政治方面来看,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是为了安定社会、稳定国家的统治秩序。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兵源、财源)。私人工商业的发展,富裕阶层日益发展壮大,必然导致奢侈消费,导致大量人口放弃农业,最终导致社会抵御灾荒和战争的能力的削弱,威胁国家的统治秩序私人工商业的发展容易形成地方富商豪强,直接威胁国家的统治三.从思想文化方面来看,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是为了维护“重义轻利”观念为代表的传统的伦理思想。2、比较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名称相同点不同点时间目的作用重农抑商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都导致了中国的逐步衰落闭关锁国战国—清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统治基础抑制中外交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初期-促进经济后期-阻碍发展有利于抵制侵略,维护主权;但限制了中外交流——中国落后【史论必记】“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都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产物,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同时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2.《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宝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D士农工商,商人最贱,但实际上大商人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勾结豪门贵族,提高自身的地位。7.乾隆《元和县志》“(安徽)歙人阮弼在芜湖创立染局,招来‘染人’,分工操作,费用省而获利多,其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材料说明()①地域性商人群体较为活跃②新的生产关系迅速发展③长途贸易比较发达④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A徽商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行销全国各地染局、染人、分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稀疏出现,缓慢发展8.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A.天津地区B.上海地区C.苏杭地区D.珠三角地区乾隆时期——清朝——闭关锁国——一口通商——广州D(1)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4分)明清商业诚信问题。材料一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选自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孙春阳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选自《明清史散论》材料二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的肚中塞沙,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和家谱等。——选自《明清史散论》材料三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选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知识运用(2)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哪两种不同的商业经营现象并从经济文化方面简要分析其原因。(8分)经营现象:诚实守信,注重声誉;掺假造假,骗取钱财。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财富,一部分人遵守传统道德合法经营,但有的人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材料三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选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3)明清时商帮出现的背景是什么?当时实力最强的商帮有哪些?(4分)背景: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徽商和晋商。(4)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商业经营活动及其理念的认识。(6分)商业活动要遵守诚信,奉行商业道德,取信于民;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要树立顾客至上的思想,持续发展;要提高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商业气氛。
本文标题: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834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