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2、熟悉: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3、掌握:企业文化的功能。教学教具:课堂教学教学难点与重点: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企业文化的功能课时:教学过程:一、企业文化的内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一)企业文化理论的渊源企业文化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是美国的一些管理学家总结日本管理经验之后提出来的。本世纪八十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而支撑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到八十年代初,日本企业大量进入美国市场,抢走了美国企业在本土的市场份额。为了迎接日本企业的挑战,美国企业界开始研究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理论就是这种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的人是美国的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他于1981年出版了自己对日本企业的研究成果,书名为《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在这本书里,他提出:日本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它们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一观点引起了管理学界的广泛重视,吸引了更多的人从事企业文化的研究。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美国又连续出版了三本企业文化的专著,连同威廉·大内的著作一并构成了所谓的“企业文化新潮四重奏”。帕斯卡尔和阿索斯合著《日本企业管理艺术》出版于1981年。在这本书里,作者更深入地阐述了日本企业所特有的企业文化。同年,也出版了特累斯·迪尔与阿伦·肯尼迪合著的《企业文化》一书。在这本书里,作者以日本的经验为基础构建起了企业文化的理论框架。而托马斯·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于1982年出版的《追求卓越》一书则开始运用企业文化的理论框架研究美国企业的成功经验。日本企业和管理学界在美国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日本企业管理的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认为企业文化是“静悄悄的企业革命”和“现代管理的成功之道”。东西方企业管理界的学者通过对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世界排名前500名的大企业进行研究发现,这些企业到现在有近三分之一破产或衰落了,著名大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足四十年,大大低于人的平均寿命。这些大企业早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培养和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企业文化。诚如美国管理学者汤姆·彼得斯、南希·奥斯汀在《寻求优势》中所说:“一个伟大组织能够长久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或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于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理论最早出现于美国,而其作为一种主流的管理思想则最早出现于日本。作为管理哲学的企业文化,它是管理实践的结晶,又是管理科学的发展,其基点是以人为本。它强调管理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员工的价值,重视人的需求的多样性,运用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进取的企业精神等文化观念,来营造整体的企业人生,使管理从技术上升为艺术。中国企业和学术界明确提出和开展企业文化研究,始于八十年代中期,但作为一种客观的文化现象,企业文化早在我国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发展中就曾有意识地开展,并颇有建树。如著名的四川民生实业公司的创始人卢作孚先生认为:“做事业有二重目的:第一是自己尽量地帮助事业;第二是要求事业尽量帮助事业。”他把“超个人成功”、“超赚钱主义”当作他经营事业的目的。为此,他给民生公司制定了十六字的服务宗旨:“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在他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下,形成了著名的“民生精神”。创办于1932年的天津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创始人宋卿建立一套被称为“东亚精神”的文化管理模式,通过厂训、主义、东亚铭、厂歌等“精神训练”来强化职工的爱厂意识和敬业精神,使东亚公司历经20多年而不衰。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非常重视发挥人的因素,强调:“人的因素第一”、“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忘我劳动的先进模范人物,其中以“铁人”王进喜为杰出代表。在大庆油田创业的历史中,曾创下连续十几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的奇迹,这与令世人振奋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无私奉献的“铁人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在管理思想上,我国曾提出“[w1]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引起了世界企业管理界的广泛关注。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企业受到商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提高竞争力,国内的企业普遍学习和跟踪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从开始着重学习国外企业的规范管理,到有意识地关注国外企业的企业文化,反映了国内企业管理的进步。但是,在当时技术相当落后、管理不上正轨的情况下,企业文化不可能得到企业家的十分重视,只能停留在谈论和宣传的阶段。直到九十年代初,在品牌竞争的压力下,中国的企业开始重视并具体实施企业文化建设。官方对企业文化给予了应有的关注,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把“管理科学”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来加以明确,并对其内涵作了科学阐述。近几年,国内一些名牌企业,纷纷创建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比如以“产业报国”为标榜的长虹电子集团,建立以“决胜市场为条件,以振兴民族电子工业为目标,以岗位爱国和祖国繁荣昌盛为己任”的企业议价文化。长虹集团的领导把缔造企业文化视为第一使命,“谁砸长虹的饭碗,就砸他的饭碗”成为长虹人的普遍意识,“太阳最红,长虹更新”作为长虹独特的形象饮誉中外。以“真诚到永远”而著称的海尔,在管理上采取“坚持两个原则,最大限度地对待两种人”的策略,即“坚持闭环原则,坚持优化原则,最大限度地关心员工的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要”,这些文化手段海尔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强大的内部张力。其他企业,如深圳华为、联想集团、美菱集团等也都培养了适应自身发展的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由此可见,中外企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非经济因素,尤其是文化因素,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企业的向心力。我国近五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表明,虽然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但在我国社会主义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完全陌生的,相反是有基础和条件的。在文化和观念形态领域里,往往如德国诗人歌德所说:“任何值得思考的问题都已经思考过了,我们要做的只是重新加以思考而已”。(二)企业文化的概念一种新的思想和理论在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众说纷纭的现象,企业文化也不例外。纵观国内外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大体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1.五因素说美国的迪尔和肯尼迪在《公司文化》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是由五个因素组成的系统,其中,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和文化网络,是它的四个必要的因素,而企业环境则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又一最大的影响因素。2.两种文化总和说这种学说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是显形的文化,主要指企业中的设施、工具、机器、材料、技术、设计、产品、包装和商标等;精神文化是隐形文化,主要指企业的价值观、信念、作风、习俗、传统等。3.群体意识说这种学说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群体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群体意识及行为方式。所谓群体意识,是指员工所共有的认识、情绪情感、意志及性格风貌。4.精神现象说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运转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企业最高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在内的有机整体,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是企业的“意识形态”。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我们不妨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认识。从广义上讲,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个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经营的产品及服务,不仅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特色、组织特色和管理特色等,更反映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战略目标、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既是了解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窗口,又是社会当代文化的生长点。从狭义上讲,企业文化体现为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企业文化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希望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企业员工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产生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企业文化作如下定义: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新观念,企业文化是指由企业领导层提倡、上下共同遵守的文化传统和不断革新的一套行为方式,它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和全部时空(教材P38)。就其实质来看,企业文化是普遍存在的,有企业的地方就有企业文化。它是一种综合性的个体文化,是一种“硬管理”与“软约束”的有机统一。“硬”表现为对规章制度的创建,对文化环境的创建,“软”表现在重视创造风气,树立企业精神,培育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加强成员间的感情投资。(三)企业文化的特征企业文化的特征可以概括如下:1.民族性:社会文化是一定社会特有的文化,是社会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社会结构以及主要民族的历史传统的综合体现。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成员之一,必须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其亚文化的形成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熏陶、渗透和影响,从而带有浓厚的社会文化的印迹。不仅如此,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社会系统环境中进行的,企业与其他社会主体存在紧密的依存关系,企业亚文化也因此受到其他社会主体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尤以民族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刻。2.功用性:企业文化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它又和民族文化、社区文化、政治文化相对独立而存在,是一种经济文化。这反映的是企业经济组织的价值与目的要求,以及实现目标的行为准则和习惯。企业文化受到民族文化、社区文化的影响,但它不是纯粹的社会性概念,更多的体现出经济性。3.承传性:其一,员工不断学习、探索并在更高层次上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从而带动企业文化的持续进步;其二,企业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素质进而推动企业的整体文化不断成长;其三,企业文化可以累积、沉淀形成企业的文化传统优势。4.人文性:企业组织中的人是企业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直接创造者,同时,组织成员也是组织文化的接受者,在构成企业文化的诸要素中,人始终居于首要的主体地位。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的管理理论,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人的多层次需要,关注和重视企业内员工的价值和自我的实现。因此,提倡团体精神,上下平等和亲密合作等人文性,理所当然成为企业文化理论有别于其它管理理论的一个根本特征。企业文化的主旨与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关心人,重视人,尊重人,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创造条件。企业文化强调不仅要关心、重视企业内部的人,而且关注和服务所有企业面对的人,通过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满足其物质方面的需要,而且要为实现他们对社会和精神方面的追求创造条件。值得指出的是,企业文化既注重人对于企业发展的价值,把人视为企业的成功之本,同时也注意到企业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力求使企业成为人的价值实现场所,因而强调把实现企业的价值与实现人的价值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协调统一,互相促进,同时达到企业兴旺发达与个人全面发展的双重目标。5.革新性:随着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企业文化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完善起来,这是一个过程。不仅如此,随着企业所处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引起人们观念的更新、充实。只有根据实践发展客观要求,以新的观念代替归的观念,企业文化才能和企业本身一样,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企业文化革新性的另一种表现。6.独特性。即个体性,指的是企业在长期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区别其他组织(或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特征。一个成功的企业,总是有其独特个性的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独特的追求。只有基于实际,独具个性的企业文化,才能显示出企业的特色,对企业员工产生强列凝聚力,才是真正的本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或群体文化,企业文化的形成除受所属社会文化及民族文化的制约和熏陶,从而带有明显的本社会、本民族文化特性的烙印外,更重要的是受到本企业组织环境和群体特性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是企业家的倡导和推崇。企业
本文标题: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848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