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抗言御史义乌华溪才子虞守随
华溪才子虞守随胡友大季革新虞守随(约1482~1528),字惟贞,别号芝丛。义乌廿三里华溪村人。虞守愚(曾任嘉靖朝刑部尚书)堂兄。虞守随幼年时即聪颖好学,虽家境贫困,但刻苦攻读经书,才学过人。13岁免试进入县学读书,成为秀才。一年后,即14岁时,在浙江学使主持的岁考中,名列前茅,直接取得禀膳生的资格。所谓禀膳生,就是由朝廷每月供给廪米、饩银的生员,每县不超过20人。管科举的学使看了他的文章后惊讶不已,每当来金华府巡行,考评各县读书人,虞守随几乎次次技压群芳,夺得第一,学使不禁大为惊叹:“何物小秀才而冠一郡士邪!”虞守随品行放达,不拘小节,刚正勇为,无所畏忌,而才行高远,颇为仰慕推崇前朝前代的杰出文人。正德二年(1507年)中举人;正德九年(1514)登甲戌科进士,位列三甲第十七名,特旨授四川道监察御史。他上的第一道奏疏就关注到家乡金华的前代名人。他认为“金华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的“北山学派”继承和创新了儒学,发展出成熟的“婺学”,功不可没,是继二程、朱熹之后的大家,不能只把他们四人作为普通的学者供奉于“乡贤祠”,而应当附祭于孔庙。他还认为名臣宋濂、进士王猷应由朝廷赠赐谥号;义乌人王祎出使云南招抚元朝的梁王时威武不屈,凛然殉国,而其后代子孙穷困落魄,朝廷应予以优遇照顾。奏疏一上,颇受好评。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一直没有生养儿子,太子之位很长时间空缺。宁王第四代继承人朱宸濠有非分之想,欲图谋太子之位的野心渐渐暴露出来,虞守随心里十分担忧,他向皇上奏言:“人君即位后,必须设立太子,否则不轨之徒必然野心膨胀。皇上可以仿照宋真宗朝旧例,在宫中设立学校。选取宗室中从小就品行勤谨、笃厚的王子,让他们同学同住。慢慢考察他们在品德、学业、生活举止等各方面的情况,再从中挑选可以托付皇位的人,暂时立为太子,这样才能安抚朝野人心,稳固百年基业。”但明武宗怠于政事,对这样的深谋远虑毫不热心。马政为国家重务,是政府行政的重要内容,养马即成为百姓的重要义务。当时,由于盗匪流窜横行,马政管理较为混乱,苦了一方百姓。朝廷命虞守随去各地管理马政,先后派他到燕齐(今河北﹑山东)洛阳(河南)一带巡行视察。巡历半年后,守随向朝廷分条陈述六项建议:“一是宽缓缺马之地百姓的负担,以纾解民困;二是精减管马之官员数量,以节省财政支出;三是要经常审核养马户的人丁,合理安排他们的杂役;四是造册籍以编定征马养马的政务;五是周济、补助养马的军士;六是统一制定各地买马的价格标准,防止侵吞。”以上几条很快被朝廷全部采纳颁行,此后各地官吏再无借马政之名侵夺百姓财产、从中渔利之情况发生。百姓也从此不再遭到干扰,安居乐业。正德十四年(1519年),由于君臣矛盾突出,社会各种矛盾萌发,倭寇闹事,鞑靼常犯边境,国力再次出现中衰。虞守随的预言不幸应验。宁王朱宸濠趁机集兵六万谋反,出南昌,略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守仁调集八万大军(主要为各地民兵与农民),对外号称三十万迎战。由于战前虞守随管理马政有方,在筹备战马中尽心尽力,明军马匹置备充足,未因叛乱仓促而缺乏。四十三天之后,即七月二十六日,朱宸濠与诸儿子、兄弟及叛臣一起被王守仁俘获。“宸濠之乱”能迅速被平定,虞守随所做的前期努力功不可没。八月,王守仁捷奏传至北京,明武宗朱厚照自率万余官兵南下,以亲征为名南游作乐,一路扰民不已。次年(1520年)十二月,朱厚照南巡回京,下圣旨令百官戴大帽穿曳撒(服饰)系海马带赴京师郊外通州(今北京通县)迎接。群臣奉命行事,唯监察御史虞守随深为不满。虞守随出语激昂:“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中心之国,是因为我泱泱中化,自古为礼仪之邦,衣冠文物精美绝伦。何况我大明太祖皇帝革除元人胡族的腥膻之食,抛弃少数民族衣襟左掩的陋习后,帽服、礼仪都已制定了一套的完善的形式和规矩。不论是太祖的子子孙孙,还是文臣武士,都应万代遵守。岂能因一时的便利,而更改恒久的规制呢?”可见当时虞守随对“曳撒”这一源于蒙元的服饰相当鄙视,而以“中国者”自居,认为中原传统的礼仪之风、衣冠之美,应是帝王、文臣、武士所遵守的信条。群臣对虞守随“不合时宜”的指斥颇不以为然,在皇家的倡导下,“曳撒”还是成为当时群臣、士大夫阶层以至君王的常服。身为监察御史,虞守随不平则鸣,刚直不阿,经常发些“不合适宜”的言论;他在马政上的所作所为也触怒了部分既得利益者。不久虞守随就遭谗言陷害,从河南巡按御史被贬为州判(七品官),半年后又被罢官,闲居在家。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明武宗皇帝朱厚照驾崩。遵奉祖训,四月,兴献王朱祐杬长子朱厚熜以藩王的身份入继大统,嗣皇帝位,是为明世宗,次年改元嘉靖。明世宗登基之后,经常念叨着位于湖广安陆的先父兴献王的园陵迁移一事。朝廷内大臣也议论纷纷,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园陵不可迁移;另一派认为应当将显陵梓宫迁移至北京天寿山,争论激烈,莫衷一是。重臣们多次召开内阁会议,不迁派略占上风。此时,赋闲在家的虞守随也发表了意见。嘉靖六年(1527年)十月,虞守随向朝廷撰述《皇陵正议》,他认为迁陵之事关系重大,应遵循国法,并以周公、孔子、孟子、唐宋名儒等历代名流言论援引经传,洋洋数千言,建议迁移显陵。皇帝认为陵寝重事,虞守随身为罢职御史,妄议惑人,是有希图仕进之意,东山再起之念,下旨令御史查究审问。并召集大学士张璁与桂萼商议。大家认为,虞守随进奏《皇陵正议》,虽有违内阁之议,但他出发点是恐怕将来先帝、太后陵寝分处异地,致天下人认为皇上不孝,因此其心意忠贞,宜免治其罪。后来,皇帝慕其才情,想重新召用虞守随,没想到虞守随忽得疾病死去,年方四十七岁。英年早逝,众人无不感到伤悲惋惜。虞守随擅长写文章,他的文章浑博纯雅,词意高古,诗篇清妍隽丽,不蹈袭前人,自成一体,著有《芝岩杂稿》、《皇陵正议》等。据嘉庆《义乌县志》记载:“守随为文,出自性灵而极理要,最长诗赋,顷刻而就。日善真行草书,一诗一牍,获者若拱璧。至于六书伪正,音韵雅俗,辨析精细,咸有据本。”虞守随年少时即因才学卓著名震桑梓,求学拜师者带着礼物纷至沓来,盈门塞户。即使是同族中的年长者也不耻下问,诚心受业。后来,他创办钟山书院,位于义乌县东三十里华溪鲍寺,具体确切创建年份不详。据明清《义乌县志》及其它史料记载,虞守随当御史时,因遭逢父亲丧事,丁忧服丧期间,在父亲墓旁搭建茅屋居住,护坟守孝,其守墓之庐即为钟山书院。先生和弟子环绕坟墓坐在一起,真诚教授,相互学习,友好相处。虞守随讲学时声调抑扬顿挫,文气流畅奔放,远乡近邻不少弟子都慕名前来求学,把钟山书院都挤满了,虚心向虞守随提问请教。虞守随对每位老少弟子谆谆教诲,一视同仁。虞守随孝顺父母,对兄弟友爱,视侄儿如己子,贫困时他曾将学生所奉的“束修”(旧时送给老师的酬金)——咸肉,赠与兄弟完婚。为官后,拿出俸禄施予兄弟亲友,时常救济一些贫困的族人,而自己的生活却简朴异常。廿三里华溪村是义乌牌坊最多的一个村,号称有十八进士,封建时代村中有人考上进士就可建牌坊。华溪“双豸雄班坊”及兄弟“进士坊”均是为虞守愚、随守随所立,纪念兄弟俩皆进士。在县治东的绣衣坊则是为虞守随所立,也有激励后人的作用。
本文标题:抗言御史义乌华溪才子虞守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872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