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九年一贯制学校初小衔接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1九年一贯制学校初小衔接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靖江市y学校为例一、选题背景及意义1.选题背景基础教育在世界各国的教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它的质量决定着整个国民教育的质量。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日益重视,学业竞争压力日益加剧,中小学衔接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中小学处于相对比较独立的状态,所以中小学的衔接这一环节常常被忽略,从而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中小学衔接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初中阶段的教学质量,影响到义务教育的实施,而且中小学教法的衔接也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当代著名教育家张志公曾说:“小学不知道幼儿园干了些什么,初中不知道小学干了些什么;反过来说,幼儿园不知道小学要干什么,要求幼儿园作好什么准备,小学不知道初中要干些什么,要求小学作好什么准备:这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情况是不能许可的。”张志公的话不难看出小学与初中这两个阶段教师缺乏沟通交流,甚至出现了相互推诱、相互指责的现象。以上现象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大家普遍缺乏从整体上对中小学教育的把握,不明确自己在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应当要承担的责任。因此我们不能把小学初中的衔接看成是两个各自为政的,封闭的系统,小学初中的自然过渡与和谐衔接应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大量的实践数据显示,初中、小学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学习适应性问题,“学习成绩优良学生,他们的适应性等级在中上等以上的均超过半数;而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他们的适应性等级在中下等以下的人数大大超过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可见,学习适应性水平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习适应性中等水平以上的同学又占智力中等人数的78%,由此可见,学生的适应性强与弱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智力水平,从而关系到学生成绩的提高。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出台,对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进行了重新调整和改革,其中一项重大变化就是“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这一规定力图改变我国过去小学、初中缺乏整合的局面,加强各学段之间的联系,实现整体提高的目的。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的教师2和新的伙伴以及新的任务,许多初一新生手足无措,产生种种不适应。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做好中小衔接。中小衔接包括小学升入初中前的准备和进入初中后的适应,初一新生的中小衔接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他们能否在起始阶段教育教学提前适应做好准备,提早适应新的生活。由此可见,做好中小衔接不仅可以增强新生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要求,还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终身受益。在靖江市的调研中发现,部分初一新生不能很好地融入初中学习生活,不能马上进入状态,导致学习成绩下滑甚至发展成为问题学生,不仅给学生和家长都带来很大的困扰,而且也给学校老师带来很大的压力。早在上世纪末,这一现象就引起了靖江市教育部门的关注,并针对这一现象开展了许多衔接问题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多数只是停留在理论基础上,缺乏实践依据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一五”规划纲要》基础教育阶段研究课题中的第一条就提出了各学段有机衔接的研究课题。因此,为了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有效地解决中小教育的衔接问题,加强初中和小学教育教学衔接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2.选题意义首先,理论意义。做好中小衔接需要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形成合力,如果只是侧重其中一个方面,那么取得的效果将不会理想。我国学者从二十世纪年代起,就幵始对中小衔接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其中从小学或中学视角进行中小衔接的研究较多。国外关于中小衔接教育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社会背景及文化差异的影响,不可能直接应用于我国。考虑到以往很少同时从升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两个方面研究中小衔接,笔者在利用以往学者关于中小衔接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面向靖江市y学校小学部学生、家长以及相关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以期为中小衔接教育的研究增添新的资料,丰富和发展学习适应性教育理论,构建更加科学、完整的中小衔接教育理论体系。教育学家普遍认为,适应与发展是人生发展的两个基本课题。适应是个体通过不断的调整身心,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和谐的状态,并有效地完成某些任务。这一理论具体表现就是目前在教科研领域得到越来越多重视的学习适应性理论。根据“适应”原理,所谓“学习适应”就是指学生个体通过改变自身,以适应于学习环境,其内容包括学生个体、学习环境与改变三部分。对于学生来讲,学习适应性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其强弱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表现,与学习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也是我们现阶段在发展素质教育,进行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要重点关注的核心内容。其次,实践价值。初中阶段的学习,知识体系呈现阶梯型结构,难度是一环紧3扣一环,前一阶段没学好就会影响到后一阶段的学习。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婭指出:“初一是一个可塑性最大,危险性最大,最不稳定的年龄阶段”。中小衔接即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这一特定的连接时期,对于初中阶段知识掌握的好与坏,乃至中考后进入什么样的高中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是两个很不一样的教育阶段,两者间存在着较大的衔接坡度,如果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不能适应这样坡度,那么他们的学习上将出现断层现象,两者间横生裂缝,必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及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做好初小衔接工作对于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二、核心概念界定1、衔接教育“衔接”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的释义是:事物首尾相连接。在《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中对“衔接”的释义为:后一事物与前一事物相连。Halliday在1962年提出“衔接(Cohesion”的概念,他在1976年与Hasan合著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inEngfish)一书,是衔接理论创立的标志。我国在1996年《关于现行高中数学英语两学科教学内容与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衔接处理意见的通知》中,描述两个学习阶段的相互连接时首次引用了“衔接”一词。1教育中的“衔接”指教育的各个阶段在保持自身独立的前提下,相互交流与联系,从而使教育体系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得到保证,各教育阶段相互融合与渗透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22、初小衔接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将小学和初中设置为一个整体,其中包括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而我们通常将7-9年级称之为初中阶段,因此所谓初小衔接教育也就是指,学生1-6年级学习阶段与7-9年级学习阶段之间实现交流与联系,从而使得整个教育系统变得连贯而系统,促进两个阶段相互融合并渗透最终形成一个整体。3三、文献述评(一)国外研究现状教育教学衔接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专家们的关注,他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许多教育学者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衔接教育”的具体概念,但“衔接教育”的理念都体现在他们的理论或实践中。他们提出了许多相关的理论并采取了一系1王蔷.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政策与实施分析[J].中国外语.2011(04)2周智忠.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及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9(06)3王蔷.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外语教育的回顾与前景展望[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02)4列措施来解决本国教育教学衔接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4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目的就是通过提高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使一部分知识和技能能被其掌握,从而使幼小衔接的难度得以降低,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教育。5可见,幼小衔接问题普遍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夸美纽斯在《母育学校》一书中,就较系统地阐述了幼小衔接的问题。在诸多研究中,更多的是关于“从小学到中学过渡过程中个体适应性变化的模式”研究,从小学到初中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学校安置和学生角色。小学是任务中心—的教学,而初中则是学绩中心—的教学。6这些研究发现,过渡中出现了显著的适应性变化,表现为心理焦虑的增加和学习成绩的下降,适应性还表现出性别差异。日本对小学升入初一后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也做了许多调查。其中山口刚的研究表明,六年级升入初中后,学生的疲劳倾向增加,担心学生成绩的比例急剧增加内藤勇次的研究发现入校六个月的学生对学业关心的程度发生变化小泉令三的研究认为学生在入学后七个月时对学习的关心急剧下降。7(二)国内研究现状1、关于衔接教育调查的研究侯冬玲、时俊卿,李耀华在年月对北京崇文区中小衔接问题的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中小衔接”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中小衔接问题日益严重,部分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后,在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等方面出现了适应不良的现象。8相类似的研究还有王停捧的《中小衔接阶段学生学校适应压力源调查研究》,她在文中提到小学生升入初中后面临的最大压力来自于学习;男生的所受到的压力高于女生入学前成绩比入学后成绩对学生的适应问题产生更大的影响。9马静在《小升初过渡期学生准备状态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学生的学习适应情况受到性别和父母职业的影响,女生的适应情况普遍高于男生;父母是公务员、医生或教师的学生适应情况也较好。102、关于衔接教育对比研究程桂莉在《对离异家庭学生群体适应性的研究》中,对来自稳定家庭的学生和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调查测试,发现父母离异的学生更缺少与父母4黄盛菊.浅谈初一英语教学中的中小学英语衔接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7)5王海艳.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及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7(01)6杨向东,汪斌.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调查与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02)7伏荣超,孟庆尚.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科研论坛.2006(06)8范永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调查与研究[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5(S1)9刘瑞洁.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之我见[J].河北教育.2005(10)10夏侯富生.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06)5沟通的机会,在进入新的环境时更容易出现无法适应的情况。作者通过对二者衔接情况的对比来证明家庭环境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相关性研究的研究方向是影响同类样本的中小衔接状况的不同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探究研究对象的总体适应情况和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学习方法等其他因素之间旳关系,探寻与中小衔接最密切的因素。11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在《特殊家庭亲子关系对孩子学习适应性的影响》中李秀芳和杨晓清着重说明了特殊家庭的亲子关系与孩子学习适应性的关系,提出有正常良好亲子关系的学生在进入初中后出现学习适应不良的概率低于那些与父母关系不融洽的学生。由此阐明了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性。123、关于衔接教育的应用研究应用性研究指的是在实践中进行衔接教育的指导的研究。其形式包括有:上中小衔接辅导课、开展接线为主题的家校交流会、组织衔接问题的研讨会等。当前国内这一方面的研究历时较长的当属上海市长宁区普通中小学的工作,尤其是以天山二中为发起者的普通中学的课题研究。他们自1992年的“五校学习适应性课题”至今已发展到了“十二校学习适应性课题组”,其间就学习适应性的研究,以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为理论蓝本,与华师大心理系的部分师生合作,编制了学习适应性的辅导书,进行学习适应性普测,安排学习适应性课程以及家长辅导班等等,基本走上了有组织的应用研究的轨道,但就学科渗透以及具体学生的干预上尚属萌芽阶段。13(三)既有研究的不足以往学者关于中小衔接问题的研究,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基础教育的协调一致,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目前国内外关于中小衔接问题的研究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中小衔接的内部规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有的研究不够全面深入,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本文标题:九年一贯制学校初小衔接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901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