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制作人:李彦吉梁实秋简介文学主张文艺思想生平概况《雅舍小品》与《鸟》婚姻家庭情况主要成就妙语摘录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梁实秋被公认为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祖籍中国浙江杭县(今余杭),出生于北京。曾赴美留学,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和暨南大学。代表作有《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返回目录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8月毕业后赴美留学。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1924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1930年在当年7月南京政府教育部决定改国立青岛大学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于1930年9月30日正式任命杨振声为国立山东大学(原国立青岛大学)校长。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后回任北平师大教授。1966年退休。曾携妻子游美,在美台两地轮流居住,其妻辞世后重返台湾。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1975年同韩菁清结婚。返回目录•原配夫人程季淑(1901年——1974年4月30日),祖籍安徽绩溪,出身名门。她的祖父曾官至直隶省大名府知府,父亲是家中长子,在北京经营笔墨店。1921年冬,梁实秋与程季淑初次约会1927年2月与梁实秋结婚。育有三女一子。1973年夫妇二人移居西雅图省亲,程夫人不幸因意外去世。梁实秋悲痛不已,写下《槐园梦忆》纪念。梁实秋与程季淑的子女:长女—梁文茜;次女(夭折);三子—梁文骐;四女—梁文蔷。美满的包办婚姻•程季淑是一个温柔、贤惠、识大体的女性,在他们一生相守的每一道坎上,她总能理智地掂出轻重缓急,总能在关键时刻帮梁实秋做出正确的选择。她的这种美好品质,使梁实秋终生受益,也是他始终对她敬爱有加的重要原因。当时她与梁实秋立下了三年后结婚的誓言。古稀突发忘年爱•续弦韩菁清(1931-1994),原籍湖北黄陂,20世纪40年代中期出道成为影星歌星。1974年与丧偶不久的梁实秋相识,并于翌年结婚,引发争议。他们一起走过了恩爱的12年。晚年热心于两岸交流事业。•连梁实秋自己也不敢相信,这次的台湾之行,竟让他在71岁时再次萌动爱火……•梁实秋与韩菁清的结识应归功于一本书——梁实秋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倾城之恋懂古文,懂英文,擅长书法,学过国画,油画,会写诗填词、实属才。返回目录韩菁清生于1931年10月,祖籍湖北,父亲是一位巨贾,后移居上海。7岁时,她便在上海的儿童歌唱比赛中一举夺魁,14岁荣登“歌星皇后”宝座,成为上海滩光彩夺目的新星。梁实秋韩菁清梁实秋故居他否认文学有阶级性。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梁实秋曾被鲁迅先生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毛泽东也曾把他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从1927年到1936年,论战持续了八年之久。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逝世,对垒式论战也自然结束。返回主页文艺思想出版过《浪漫的与古典的》和《文学的纪律》两本文艺批评专著30年代他的文艺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根基于人性。2: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3:提倡文学的节制与理性,用理性和节制作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一种标准。返回目录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关键的概念。梁实秋的人性论思想,与周作人等五四文学先行者的人文主义思想相类似,但对如何表现人性的看法上,又有不同。他一再强调:“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以人性作为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资本家与工人“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地人性的艺术。”他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需要被控制的自我”;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施加控制的自我”,他认为后者是健康的,前者是病态的。主要成就梁实秋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冬夜草儿评论》(评论)与闻一多合著1923•《浪漫的与古典的》(评论集)1927•《骂人的艺术》(杂文集)1927•《文学的纪律》(评论集)1928•《偏见集》(评论集)1934•《约翰孙》(评论)1934•《雅舍小品》(散文集)1949•《北平年景》(怀乡散文)50年代•《实秋自选集》1954•《谈徐志摩》(散文)1958•《梁实秋选集》1961•《清华八年》(散文)1962•《秋室杂文》1963•《文学因缘》(散文)1964•《谈闻一多》(散文)1967•《秋室杂忆》(散文)1969•《实秋杂文》1970•《关于鲁迅》1970•《实秋文存》1971•《西雅图杂记》(散文)1972•《雅舍小品续集》1973•《看云集》(散文)1974•《槐园梦忆》(散文)1974•《梁实秋自选集》1975•《梁实秋论文学》1978•《梁实秋札记》1978•《白猫王子及其他》(散文)1980•《雅舍小品》(3、4集)1982一1986•《雅舍谈吃》(散文集)1986,九歌主要成就著作《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英国密尔顿著,1928,新月《结婚集》(短篇小说集)瑞典斯特林堡著,1930,中华《潘彼得》(小说)英国巴利著,1930,商务《西塞罗文录》罗马西塞罗著,1933,商务《职工马南传》(长篇小说)英国哀里奥特著,1932,商务《威尼斯商人》(剧本)英国莎土比亚著,1936,商务《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哈盂雷特》(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翻译书目《暴风雨》(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7《吉尔菲先生之情史》1944,黄河书局《情史》英国乔治.艾略特著,1945,重庆黄河出版社《呼哮山庄》(长篇小说)英国E.勃朗特著,1955,台.商务《百兽图》英国奥威尔著,1956,台.正中《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1967,文星《雅舍译丛》(诗文集)1985,皇冠《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1986《沉思录》古罗马马克斯·奥勒留翻译书目《远东英汉大词典》,梁实秋主编,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印行,1977编写书目返回目录一、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二、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三、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四、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现在也有同感。•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乃是人间无可比拟的幸福。•以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谈话,和作文一样,有主题,有腹稿,有层次,有头尾,不可语无伦次。•我一向不相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因为我亲眼见孩子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也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呢。要注意的是,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鲁迅死前遗言“不饶怒人,也不求人饶恕。”那种态度当然也可备一格。不似鲁迅那般伟大的人,便在体力不济时和人类容易妥协。我僵卧了许多天之后,看着每个人都有人性,觉得这世界还是可留恋的。不过我在体温脉搏都快恢复正常时,又故态复萌,眼睛里揉不进沙子了。——《雅舍小品·病》返回目录「雅舍」的由来*梁實秋在抗戰期間,寓居四川北碚,*與友人吳景超(清大同學)、龔業雅夫婦(梁實秋妹妹北大同學)合資購屋∵房子在路邊山坡上,沒有門牌,郵遞不便。∴梁實秋乃建議以業雅的名字名之為「雅舍」識別。梁實秋台北故居「雅舍小品」*抗戰後,梁實秋回到北平,用「雅舍小品」發表風格相近的文章*撤退、通貨膨脹之際,商務印書館不敢印,帶校樣來到台灣。*正中書局編輯部主任劉季洪先生對「雅舍小品」有興趣,*民國三十八「雅舍小品」出版,竟然印了五十多版大受好評。一、写作背景抗战期间(1940)梁实秋与其清华大学同窗吴景超一起住在重庆北碚时写的。所谓“雅舍”,实际是指他当时居住的简陋屋舍。其名源起于吴景超的夫人龚业雅的名字。抗日战争爆发,国难当头,作为学者的梁实秋为避战乱而到重庆,条件清苦,只能住陋室。明明是陋室,却偏偏称“雅舍”,梁实秋通过对自己生活环境幽默诙谐的自我调侃,表现了开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趣以及处变不惊、温文尔雅的名士风度。二、雅舍之雅位置:半山腰,远离嘈杂的市区,景色优美有客来兮,不亦说乎!:常有客人来,热闹,不孤独月夜美景: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安排布置俱不从俗:陈设简朴,干净无纤尘,安排布置不从俗《雅舍小品》的文章,本来都属于专栏式的作品,而且都是短篇,没有太大的连贯性。其中所写的,涉及不少作者熟悉的真人真事。根据作者自述,《雅舍小品》中的作品「虽多调侃,并非虚拟」,可以看出作品内容的真确性和写作的取向。三内容简介《雅舍小品》每篇作品不出二千字,写的都是身边琐事,生活随笔。既不涉及政治思想,也不谈中西文化问题。全书固然没有统一的主题,所写的都是独立成篇,而且题材多是随手拈来的。初看题目时,可能给读者平凡的感觉,但细看内容后,却又别饶趣味。作者在《雅舍》一篇中说,他的作品是「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的。至于书名用「雅舍」二字,只在点明写作的所在地而已。四、艺术特色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雅舍小品》中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小品,虽是「随想随写」,但写来清新隽永.内容涉及的题材都是平凡不过,普通人不大注意的,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别饶趣味,令人读後有深得我心之感.可见作者独有的智慧和过人的洞察力。梁实秋字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雅舍小品》所写的题材虽属于生活琐事,但写来却不会淡如白开水,也不会板滞如流水账。梁实秋的散文,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是智慧之作.他的文章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却令人在最短时间内去体会人生,参悟智慧.他的文章,亲切易读,任何年龄的读者,都会在他那圆熟,幽默和趣味的文字功力上获益。语言典雅清朗,明白流畅,雅俗共赏。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又精研西洋文学,在作品中往往流露出西方随笔式的从容与优雅,虽然生活点滴都可入文,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四、艺术特色返回目录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唧唧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候是独奏,有时候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
本文标题:梁实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914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