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案例分析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案例6-1案例分析:农村春联市场:完全竞争的缩影案例适用:完全竞争案例来源:杨晓东:《农村春联市场:完全竞争的缩影》,经济学消息报599期(2004年6月25日)[案例内容]:去年临近春节,我有机会对某村农贸市场的春联销售进行了调查,该农贸市场主要供应周围7个村5000余农户的日用品需求。贴春联是中国民间的一大传统,春节临近,春联市场红红火火,而在农村,此种风味更浓。在该春联市场中,需求者有5000多农户,供给者为70多家零售商,市场中存在许多买者和卖者;供应商的进货渠道大致相同,且产品的差异性很小,产品具有高度同质性(春联所用纸张、制作工艺相同,区别仅在于春联所书写内容的不同);供给者进入退出没有限制;农民购买春联时的习惯是逐个询价,最终决定购买,信息充分;供应商的零售价格水平相近,提价基本上销售量为零,降价会引起利润损失。原来,我国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春联,其销售市场结构竟是一个高度近似的完全竞争市场。供应商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都不愿意单方面降价。春联是农村过年的必需品,购买春联的支出在购买年货的支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其需求弹性较小。某些供应商为增加销售量,扩大利润而采取的低于同行价格的竞争方法,反而会使消费者认为其所经营的产品存在瑕疵(例如:上年库存,产品质量存在问题等),反而不愿买。该农村集贸市场条件简陋,春联商品习惯性席地摆放,大部分供应商都将春联放入透明的塑料袋中以防尘保持产品质量。而少部分供应商则更愿意损失少部分产品暴露于阳光下、寒风中,以此展示产品。因此就产生了产品之间的鲜明对照。暴露在阳光下的春联更鲜艳,更能吸引消费者目光、刺激购买欲望,在同等价格下,该供应商销量必定高于其他同行。由此可见,在价格竞争达到极限时,价格外的营销竞争对企业利润的贡献不可小视。在商品种类上,例如“金鸡满架”一类小条幅,批发价为0.03元/副,零售价为0.3元/副;小号春联批发价为0.36元/副,零售价为0.50元/副。因小条幅在春联中最为便宜且为春联中的必需品,统一价格保持5、6年不变,因此消费者不对此讨价还价。小条幅春联共7类,消费者平均购买量为3到4类,总利润可达1.08元,并且人工成本较低。而小号春联相对价格较高,在春联支出中占比重较大,讨价还价较易发生;由此,价格降低和浪费的时间成本会造成较大利润损失,对小号春联需求量较大的顾客也不过购买7到8副,总利润至多1.12元。因此,我们不难明白浙江的小小纽扣风靡全国、使一大批人致富的原因;也提醒我们,在落后地区发展劳动密集、技术水平低、生产成本低的小商品生产不失为一种快速而行之有效的至富方法。春联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时间性很强,仅在年前存在10天左右,供应商只有一次批发购进货物的机会。供应商对于该年购入货物的数量主要基于上年销售量和对新进入者的预期分析。如果供应商总体预期正确,则该春联市场总体商品供应量与需求量大致相同,则价格相对稳定。一旦出现供应商总体预期偏差,价格机制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将会出现暴利或者亏损。综上可见,小小的农村春联市场竟是完全竞争市场的缩影与体现,横跨经济与管理两大学科。这也就不难明白经济学家为何总爱将问题简化研究,就象克鲁格曼在《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中,总喜欢以简单的保姆公司为例得出解决经济问题的办法,这也许真的有效。[案例评析]:完全竞争是指有无数的买者和买者组成的、无任何外在力量控制或人为因素干扰的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上,既没有政府的直接干预和控制,也没有厂商的相互勾结或集体行动。完全竞争的市场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产品同质。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各个厂商提供的产品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差别。各厂商提供的产品,从原材料、加工工艺到包装、服务,都完全一样,可以相互替代。如果消费者购买不同厂商的产品,不会给消费者产生效用上的差别。2.厂商无数。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有无数多个买者和买者。每个买者的购买量和每个卖者的销售量只占市场交易量的很少一部分。个体的行为不可能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产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买者和卖者只能接受既定的市场价格,是价格的接受者。3.要素自由进出。生产要素不受任何限制,可以自由地流动,即厂商可以自由地进入或者退出完全竞争行业,不会遇到任何行业壁垒或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竞争非常激烈。4.信息充分。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所有的顾客和厂商都掌握了充分的市场信息。消费者完全知道所有厂商提供的产品的现在和未来的市场价格,厂商掌握了各种生产技术和有关要素、产品的价格信息,要素的所有者知道要素的各种用途及其相应的收益。任何买者都不可能以高于或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任何卖者也不可能以高于市场的价格销售自己的产品。显然,完全符合上述条件的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理想的市场状态,是一种极端的市场情况,在现实经济中是不存在的。只有金融市场和农副产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虽然在现实经济中并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但是完全竞争的理论分析框架及其结论可以作为我们观察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一个参照系,可以使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得以简化。就案例中所提到农村春联市场来看,从春联产品的同质性、厂商进入与退出市场没有障碍、买卖双方的数量很多以及信息的充分说明春联市场接近于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这种竞争的充分性主要来源于产品的同质性即产品之间的完全替代,而厂商的无数个保证单个厂商不能控制产品的价格,在模型中要求参与者数量是无数个,他们的经济行为对价格没有影响。在现实中,尽管厂商和消费者的数量很大,但总是有限的,也就不能满足个体行为对价格没有影响的条件。从信息的充分与对称性来看,忽略了获取信息是有成本的,人们对与信息的搜寻与获取也是建立在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之上而做出决策,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根据经验来做出产品相关性质的判断,所以在一些外观形状、颜色等较容易判断的低级产品上容易产生接近于完全竞争性质的市场,而在一些个体化的、对产品和服务需要更多信息的高级产品以及需要相关制度安排来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的产品和劳务就不太容易形成接近于完全竞争性质的市场。在自由进出市场上,政府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似乎可以从政府是不是促进厂商之间,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的充分竞争来判断政府的社会价值是不是从效率出发,如果人为规定某个领域不能让某几类性质厂商进入,那么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政府一定有经济效率之外的考虑即并没有完全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案例6-2案例分析:电力短缺不仅仅是“管制失效”案例适用:价格管制案例来源:舒旭辉:《电力短缺不仅仅是“管制失效”》,经济学消息报(2003年)[案例内容]:按教科书定义:电力是随着规模扩大平均成本不断下降的行业,具有自然垄断性质。垄断企业有控制产量,提高价格的意图,因而需要管制。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力短缺既有管制的问题(进入与价格管制等等),也有垄断自身的因素,譬如是否存在垄断者(如电厂)故意控制电量的行为或是因为成本制约而难有作为。当前的电力短缺应该从价格管制,政策的协调性以及垄断者自身方面来寻找原因:1.电力价格机制呆滞。价格不仅影响供需增量,而且决定有限资源的分配。短缺的原因不是商品供应不足,因为商品相对人们的欲望永远是不足的。供应不足是相对于有效需求来讲的,需求变化,价格不变,供需自然失衡。虽然天气、降雨等偶然和客观因素促成了电力需求增加,如果价格实时调整,一方面可以刺激供应,另一方面又可以抑制需求,维持电力供需平衡应该不成问题。而现实的情况是,供电企业对一般工业企业只实行峰谷电价(峰段为平段的1.6倍,谷段为平段的0.4倍),过去曾执行过的、调节季节负荷差异的丰枯电价,由于各省公司的原因目前已渐渐放弃,从需求侧来讲电价调整季节差的功能开始弱化。更为重要的是,上网电厂一般没有执行峰谷和丰枯电价,电厂既没有增加供应的动力,也没有调节发电出力的诱惑。电价不随需求的季节波动而调整,自然带来夏天高峰负荷的供不应求和春天低谷时期的供过于求。显然,“短缺”是价格过低的结果。这里说的价格过低,不是针对电力商品的平均价格,而是指相对高峰负荷时期的电力需求。同理,低谷时期的供大于求是电力价格过高的缘故。也许,从我国的消费结构和收入水平来讲,电力的价格水平偏高,但价格结构是可以调整的。适时控制高峰和峰谷电价的比例不仅可以降低电价的总水平,还可以平衡电力供需矛盾。对价格的不尊重,不仅导致供需失衡,而且造成的社会利益损失也是相当大的。我们知道,在所有的竞争准则中只有一种没有租值消散的方式,那就是“价高者得”。愿意出高价购买商品的人和单位,一定是在别的场合向社会其他人提高服务换来的。2.供需政策不协调且缺乏弹性。电力企业一直是国家管制的重点行业。为什么前几年的进入管制没有导致缺电呢?看来不仅仅是进入管制本身问题,而是环境变化了,我们的政策没有作相应修正。自1997年始,由于经济调整,全国出现了大范围电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如果用人均年用电水平不足1000千瓦时来衡量,当时的电力只是短期的、结构型过剩。我国的整体用电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面对这样一种情况,一些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电价优惠政策,例如对高耗能企业实行降价优惠,这一政策的实行,使一些准备转产和淘汰的行业重新焕发了生机,用电持续增长。3.企业能力及成本制约。一方面现今电网企业是一个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集团。在电价由国家高度管制下,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个最佳途径就是开拓电力市场,争取最大的售电量增长,增供扩销方针就是这一思想的实现方式。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体上讲要加快电力体制改革,具体的就是加大竞争,放松管制。加大竞争就是加快厂网分开后竟价上网、政企分开和电网企业主辅分开、输配分开的步伐;放松管制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一是完善电力市场准入机制。把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让更多的投资者、包括民营资本和国际资本进入电力建设领域;二是放松电价管制。国家核定电力企业,包括电厂企业的年度电价水平,电力企业可根据区域内电源构成、负荷结构和季节变化自行浮动丰枯、峰谷分时电价幅度以及电价结构,使电价有条件的反应市场供需状况;三是要建立满足尖峰负荷的应急机制,电网要保证一定的备用容量,对于这部分机组,国家应考虑特殊的补偿政策,让企业有能力,有积极性的解决特殊时期、特殊季节新增负荷需要。[案例评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有时也对价格进行管制。价格管制无非是制定限制价格或支持价格。限制价格是指政府为了稳定人们的生活而规定的某些生活必需品的最高售价。这一价格往往低于市场结清的价格(或均衡价格)。如图所示,假设某商品的需求曲线为D,供给曲线为S,则均衡价格为P0,均衡交易量为Q0。如果政府制定一个限制价格为Pmax(低于均衡价格P0),市场的实际交易量(或产量)将从Q0减少到Q1,而此时市场的需求量增加到Q2,出现商品短缺(Q1Q2)。消费者剩余变化量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消费者购买Q1单位的商品时只需按较低的价格Pmax购买,而不须按均衡价格P0成交,消费者因此而增加的剩余为四边形A的面积;另一部分是消费者因为产量下降而减少的剩余,即三角形B的面积。用△CS表示消费者剩余的变化量,则△CS=A-B生产者剩余的变化也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厂商按规定的限制价格Pmax销售Q1数量的产品所减少的剩余,为四边形A的面积;另一部分是产量下降而减少的生产者剩余,为三角形C的面积。二者之和为生产者剩余的总的变化量,用△PS表示,则△PS=-A-C社会总体的福利水平可以用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之和来衡量。价格限制所产生的福利效应,即社会福利的变化,就等于消费者剩余的变化量加上生产者剩余的变化量。用△W表示社会福利的变化,则△W=△CS+△PS=A-B-A-C=-B-C由于消费者剩余的增加量小于生产者剩余的减少量,所以社会福利的变化量为负数,即价格限制产生了社会福利净损失。这里,价格限制造成的社会福利净损失为两个三角形B和C的面积之和。由此可见,价格限制有损社会福利,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紧张的态势也显现出来。从价格理论来看,一种商品的供不应
本文标题: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案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943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