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要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与历史经验•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与长期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以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但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从此,这一伟大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无产阶级革命是最新类型的革命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2、无产阶级革命的两种形式无产阶级革命暴力革命和平过度主要基本形式可能性形式暴力革命•是对反革命的暴力镇压的反抗(不是盲目崇拜暴力,是不得以的手段)•是针对旧的国家机器,不是针对个人。(和恐怖主义有严格的区别)•无产阶级革命的暴力往往结合着和平的手段同时进行3、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问题革命是在若干国家同时发生、共同胜利,还是少数国家甚至一个国家先发生并取得胜利呢3、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问题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同一历史时期)发生.(1)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论(2)列宁的少数或一国先发生论3、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问题列宁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时,又作出了数国或一国首先胜利的论断。依据: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3)对两种观点分析评论3、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问题不能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不能单纯地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原理。◆“同时论”有正确的理论价值与依据,蕴涵着社会主义的国际性。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作出了补充。二、列宁、斯大林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一)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维埃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视频播放(一)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三个时期: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1917年底—1918春)战时共产主义时期(1918年夏—1920年底)新经济政策时期(1921年春—1929年底)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思想也称军事共产主义,指的是1918—1920年苏维埃俄国在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所实行的一些非常的和临时性的政策,一度被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当成落后国家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战时共产主义主要内容:•实行余粮征集制,即按规定的价格征收农民的一切余粮,加强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全部工业和商业不论大中小一律收归国有,国家对生产和产品分配实行严格监督;•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实行主要消费品的配售制度;•根据“不劳者不得食”的原则,实行一切阶级的义务劳动制。•新经济政策是从“直接过渡”向“迂回过渡”的重大转折。•新经济政策是俄共对俄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所作的新选择。新经济政策——迂回过渡的思想直接过渡迂回过渡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一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部处理。国家所需粮食和农副产品一律通过市场收购,有条件地允许土地出租和雇佣劳动力。•二是允许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让国营、私营、公私合营和商业合作社等多种商业经济成份并存。•三是通过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来活跃经济,培植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加快经济恢复和发展,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点:从俄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国家这一实际出发,不直接依靠国家行政更不是军事强制的办法,而是通过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等“中间环节”,运用多种手段和迂回方法,提高生产力,经过长期的努力,建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文明前提,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通过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向社会主义渐进地发展。其实质在于利用市场、商业把社会主义经济同小农经济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建设牢固的工农联盟。最大区别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构想(1921年—1923年)•第一,要客观地估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发展阶段问题。•第二,社会主义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第三,强调发展商品经济,用商品交易代替产品分配。•第四,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第五,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第六,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反对官僚主义。•第七,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或苏联模式(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苏联模式形成的理论根源:联共(布)党内的思想争论(1924年—1929年)★苏联模式形成的过程:在“两化”即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最终确立。★苏联模式的特征:所谓苏联模式,一般而言,是指苏联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方法。其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斯大林宪法的颁布,其最大特点是高度集权,在体制与运行机制方面与资本主义的高度对立,具体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非均衡的经济结构,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经济方面•一党独存、一党独揽大权,建立以党代政的领导体制,领导干部实行自上而下的委派制和终身制。•缺少民主和法制,没有监督和权力制约机制。•国家安全机关凌驾于党和国家政府之上,成为个别领导人控制党和社会、维护个人权位的工具。•个人迷信盛行。政治方面★苏联模式的双重效应•第一,苏联模式对于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是有效的,但在使国民经济结构保持平衡、国民经济整体持续增长方面却显得乏力。•第二,苏联模式对于经济粗放型发展阶段实现速度和产量目标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却阻碍了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堵塞了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途径。•第三,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疆域内各民族实现根本性的社会改造和社会进步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许多消极现象并积累了新的社会矛盾。•第四,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虽然已初步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但这个社会主义却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首先,整体经济水平不高,没有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其次,民主程度低,法制不完备。最后,大党主义、大国主义、霸权主义严重。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1、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东欧八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视频播放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1、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亚洲六国:中国、越南、北朝鲜、蒙古、老挝、柬埔寨。•拉美一国:古巴2、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一定程度上遏止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和《法兰西内战》中十分强调无产阶级政权对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性。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新型国家政权阶级本质共产党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最终目标: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产阶级社会。(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表明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利,并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从国体上说:(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组织管理制度,即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从政体上说:•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主权在民原则、服从多数意志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等。普选制、代议制等★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比较两者的历史联系★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比较两者的区别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原则与实践的关系资本主义民主私有制资产阶级矛盾、抵触社会主义民主公有制无产阶级一致、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具有资本主义民主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二、社会主义发展论视频播放(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调节生产。•在对社会总产品作扣除后,对个人实行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社会主义特征:•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政权及民主制度等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高度集权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单纯的公有制+单纯的按劳分配+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二)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分配制度是单纯的按劳分配;管理体制上过分的集中;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等等。(二)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立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3、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制度。4、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二、社会主义发展论(一)为什么相对落后国家首先取得革命胜利进入社会主义呢?1、这是革命的客观形式和条件所决定的。(出现良好的革命形式)2、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发展是革命的根本条件,但并非直接条件,并不等于革命形式和主观力量的成熟。3、革命由薄弱环节先突破不是偶然、个别特例现象,而是通例,是带有一定规律性的现象。(二)社会主义发展与建设中的艰巨性与长期性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2、经济基础和上
本文标题: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952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