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重庆民居建筑历史研究重庆大学1of6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指导教师:陈蔚重庆民居建筑历史研究选题背景重庆民居建筑史乃至重庆建筑史研究的缺失西南建筑抑或是西南民居建筑在西南各大高校及学者的努力下,已有相当高的水平。但是重庆因一直在西南较为落后,近代才突飞猛进的发展,导致史料等方面缺失严重,研究也停留在较低水平,甚至至今没有重庆建筑史这样较为系统的研究。因此,重庆民居建筑史的研究具有相当高的价值和意义。1of6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指导教师:陈蔚重庆民居建筑历史研究关键词解读重庆重庆,简称巴、渝,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温泉之都;国务院定位的国际大都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及政治、航运、文化、科技、教育、通信等中心,西部地区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民居1百姓居住之所《礼记·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管子·小匡》:“民居定矣,事已成矣。”《东周列国志》第十一回:“今东郊被宋兵残破,民居未复。”2民家、民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左右民居,识其将漏,预以木为曲洑,约障穴口,鱼鳖暴鳞不可胜载矣。”《新唐书·五行志一》:“开成二年六月,徐州火,延烧民居三百馀家。”《明史·五行志一》:“番禺、南海风雷大作,飞雹交下,坏民居万馀。”3民居是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1of6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指导教师:陈蔚重庆民居建筑历史研究参考文献经典&最新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刘致平,中国民居建筑简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李先逵,四川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巴渝建筑史—秦汉时期,董齐,张兴国巴渝建筑史—唐宋时期,赵慧敏,张兴国巴渝建筑史—元明清时期,董齐,张兴国巴渝建筑史—近代,方芳,张兴国1of6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指导教师:陈蔚重庆民居建筑历史研究研究方法断代史研究方法研究重庆民居建筑史概况,在中国建筑史研究、巴蜀建筑史、重庆建筑史研究的大背景下,探寻重庆民居建筑史。全文以重庆社会发展对建筑的影响为出发点,探讨重庆民居建筑的重要发展历程。在梳理出社会对建筑影响的重要事件后,着重从民居类型发展与变化重新分类梳理,对重庆民居建筑史作初步的研究探索,重点研究社会发展中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对民居建筑史的影响。以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写作方法为蓝本,断代史中归纳总结,研究重庆民居建筑史。重庆民居建筑史研究方法分为三个步骤:一、收集整理中国建筑史、重庆地区建筑研究的相关资料,将属于研究范畴的建筑及建筑活动事件提取出来,归纳分类整理,为调研做好充分的准备。二、对特色鲜明且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进行资料收集,结合近期实际测绘之重庆市涪陵区大顺乡大顺村,民居实物罗列。三、归纳总结重庆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特点。1of6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指导教师:陈蔚重庆民居建筑历史研究目录1重庆基本情况简介2重庆民居断代史2.1重庆秦、汉民居2.2重庆唐、宋民居2.3重庆元、明、清民居2.4重庆近代民居3小结1of6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指导教师:陈蔚重庆民居建筑历史研究目录1重庆基本情况简介2重庆民居断代史2.1重庆秦、汉民居2.2重庆唐、宋民居2.3重庆元、明、清民居2.4重庆近代民居3小结1of6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指导教师:陈蔚重庆民居建筑历史研究1重庆基本情况简介重庆历史沿革重庆古称江州、巴州。南北朝改楚州。隋初取古渝水(嘉陵江)之意,名渝州。历唐至宋徽宗时改名恭州,因1189年,南宋孝宗第三子恭王赵悍先封于恭,后又继帝位为光宗,即升州为府,取双喜临门喜庆之意,遂改名为重庆府,沿用至今。此后,重庆一直是川东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迄今已有820多年历史。明末,红巾军首领明玉珍率农民军占领重庆称帝,国号“大夏”,辖区扩及鄂、黔、滇、陕部分地区,为重庆历史上第二次为都。入民国,川内军阀混战,各自为政,设重庆市(192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重庆设中共中央西南局,以云、贵、川、藏为西南区。四川地区划分为川西、川东、川北、川南四个行署和重庆市及西康省,均直属大区管辖。后撤行署和西康省,恢复四川省建制。重庆由中央直辖市改为省辖市。“文化大革命”后,随改革开放行政建制名称变化甚大,不少县镇升格为市、区,以前的乡场也大多改名为镇。1997年,重庆市批准为中央直辖市,辖区扩至巴渝地区万县、涪陵和黔江等地。1of6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指导教师:陈蔚重庆民居建筑历史研究1重庆基本情况简介重庆地理重庆市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界渝东、渝东南临湖北省和湖南省,渝南接贵州省,渝西、渝北连四川省,渝东北与陕西省和湖北省相连。辖区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辖区总面积8.24万平方千米,为北京、天津、上海三市总面积的2.39倍,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其中主城建成区面积为647.78平方千米。重庆地处信封盆地东南部,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重庆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1of6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指导教师:陈蔚重庆民居建筑历史研究1重庆基本情况简介重庆气候重庆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是宜居城市,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炎热,七月每日最高气温均在35度以上。极端气温最高43℃,最低-2℃,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1000-145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因此有“巴山夜雨”之说,有山水园林之风光。重庆多雾,素有“雾都(雾重庆)”之称。1of6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指导教师:陈蔚重庆民居建筑历史研究1重庆基本情况简介重庆人口民族组成川东重庆的黔江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重庆东南地区土家族人口142万人,苗族人口52万人。此外,还有80多万少数民族呈散居或杂居形式分布在川南、川东、川东北等地的20多个县市的百余个民族自治乡。1of6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指导教师:陈蔚重庆民居建筑历史研究目录1重庆基本情况简介2重庆民居断代史2.1重庆秦、汉民居2.2重庆唐、宋民居2.3重庆元、明、清民居2.4重庆近代民居3小结1of6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指导教师:陈蔚重庆民居建筑历史研究2.4秦汉时期两次人口迁徙秦灭巴蜀到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华阳国志·蜀志》所记,公园前316年,秦大将司马错率大军伐蜀灭巴,以张若为蜀守后二年“移秦民万家实之”。秦灭六国后又迁六国贵族富豪入蜀,似有流放之意,又兼令其充实地方。公元前238年,秦始皇平嫪毐(làoǎi)之乱后,令其舍人“夺爵迁蜀者四千余家”。这前后近百年,加上留驻的秦军士兵诸人,迁蜀者数量当不下十万之众,在当时全国人口不多的情况下,这个数量也是十分可观。西汉时期的宜州《中国历史地图册》秦时巴郡、蜀郡、汉中郡《中国历史地图册》1of6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指导教师:陈蔚重庆民居建筑历史研究2.4秦汉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秦统治巴蜀的一百一十年间,外来文化进驻巴蜀地区,原有的巴蜀文化在这一时期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又得到迅速的发展。使得土著巴蜀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这一时期的巴蜀地区建筑形式与装饰、城市选址与布局等,也同样受到巴蜀地区传统文化的影响。汉代画像砖上的佛塔(什邡出土)重庆忠县凃井钱数上佛像1of6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指导教师:陈蔚重庆民居建筑历史研究2.4秦汉时期对艺术的影响这个时期艺术快速发展。当时也将大量的艺术作品应用于建筑装饰当中,增加了建筑的艺术色彩。较为广泛应用于建筑中的艺术形式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彩绘等。壁画是东汉时期较为流行的建筑装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东汉初期巴蜀地区“郡尉府舍皆有雕饰,画山神、海灵、奇禽、异兽,以炫耀之,夷人亦畏惮焉。”可见壁画也是当时的一种建筑装饰。汉代画像砖上的艺术形象(什邡出土)1of6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指导教师:陈蔚重庆民居建筑历史研究2.4秦汉时期对手工业的影响秦至蜀汉时期,是巴蜀地区手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许多新的手工业,如冶铁系统、井盐系统、新的交通工具系统迅速出现与发展。而一些传统的手工业,冶铁、陶瓷、木工、竹工、漆器等融合外来技术之后,也得到长足的进步。汉阕上的艺术形象引自《巴蜀建筑史秦汉时期》1of6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指导教师:陈蔚重庆民居建筑历史研究2.4秦汉时期冶铁业的发展秦入巴蜀前,巴蜀铁器的数量少,质量差,未得到良好的发展。秦入巴蜀后,因巴蜀地区铁矿丰富,铁器市场需求大,致使巴蜀地区的冶铁业迅速的发展起来。铁器的普及使得城市建设更为迅速。由于铁制工具的出现和普及,也为木工提供了更为方便、耐用的工具,为秦汉时期大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因此,可以说冶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的铁质工具出现,改善了生产技术,对建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冶铁大户及冶铁作坊《华阳国志白话插图全本》1of6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指导教师:陈蔚重庆民居建筑历史研究2.4秦汉时期木工、竹工的发展这一时期,木工的发展,使得建筑中的门板、门楣、窗棂等的雕刻更为灵活。当时,木工技术已经出现凹口、凹槽、楔子、暗榫、明榫、穿榫等连接手法。建筑技术更是受到木工技术的影响,结构体系更为成熟稳固。巴蜀地区是我国最早种植和使用竹为生活、生产服务的地区之一。竹器的使用在秦汉时期是其飞跃发展的时期。铁质工具的出现,使得人们对竹的采摘和加工更为方便。竹在建筑方面主要应用于墙壁的构造上。墙壁内为竹编制的骨架,在外面以泥土涂抹,也就是现在的夹壁墙的做法。对于一些民居来说,也常常在屋檐下用竹槽来承接雨水。1of6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指导教师:陈蔚重庆民居建筑历史研究2.4秦汉时期陶瓷的发展到东汉至蜀汉时期,陶瓷技术吸收了新的科学技术,在生产方法、应用领域和装饰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西汉时期,瓦、瓦当已经出现。官府及部分住宅已经采用砖墙体和砖铺地。东汉至蜀汉时期,砖瓦也迅速发展和普及。这一时期,城镇居民和部分农村富豪都已改用砖瓦结构建筑,并在其上施以各种纹饰。秦汉时期瓦、瓦当、空心砖引自《巴蜀建筑史秦汉时期》1of6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指导教师:陈蔚重庆民居建筑历史研究2.4秦汉时期抬梁式民居从巴蜀地区现存实物资料看,抬梁式结构在秦汉时期的巴蜀地区应用最为广泛。其柱与柱之间跨度大,因此对木材直径、长度、韧性、强度等各方面要求较高。因此其主要见于官家建筑和地主富商的宅院中。《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人歌颂西汉司隶校尉陈纪歌曰:“筑室有直梁,国人以坚贞。……”可见最晚在西汉时期,巴蜀地区已经出现了抬梁式建筑。汉代画像砖中的抬梁式结构1of6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指导教师:陈蔚重庆民居建筑历史研究2.4重庆秦汉时期穿斗式现阶段并未发现秦汉时期的巴蜀地区有反映穿斗结构的实例。但穿斗式由于其对所用木料要求较低,且地形适应力强,其在木构建筑已经达到成熟的汉代应已广泛应用。古巴蜀时期,巴蜀地区已经出现了穿斗结构的雏形。而且从汉代湖南、广州等地出土的陶屋中可见,当时穿斗结构已经流行。因此,推测在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穿斗结构的使用也是十分广泛的。但由于未发现实物例证,因此穿斗式结构类型特征有待考证。穿斗式结构雏形来源《金沙遗址》1of6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
本文标题:重庆民居建筑史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961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