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土地资源学(简答部分)
土地资源学(简答部分【4×10分】)考点范围重点章节第五章土地资源调查;第六章土地资源评价其它章节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第八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知识点地貌类型分类;土地类型空间;生产潜力评价;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土地资源评价部分;土地资源要素与属性;土地分类的基本原则和划分依据;土地资源调查的方法、步骤、内容与成果;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步骤、内容;权重;可持续(利用)原理;可持续利用保护的方法;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基本农田保护的内容核心内容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目的、涵义、意义、分类、依据、方法、步骤(工作程序)、内容、原则、成果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等。一、准备工作(一)组织专业队伍(二)制定工作计划(三)资料准备:收集、整理、分析调查地区各种专业图件与数字、文字资料、工作底图(包括地形图、遥感图件等)。(四)用品准备:常用的仪器设备和文具及生活用品。二、外业调绘(一)调绘前的准备工作1.路线勘察;2.制定工作分类系统;3.室内预判。(二)调绘阶段程序:1.掌握调绘底图的比例尺;2.确定验证样区;3.选好站立点;4.确定调绘底图的方位;5.抓住特征地物;6.边调绘地类边检查;7.补测地物;8.调绘整饰;9.填写作业手簿。三、内业工作(一)转绘工作;(二)量算面积;(三)编图与图面整饰;(四)成果整理。四、检查验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一、目的1.清查各种利用方式的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及其有关面积,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的土地利用、规划与开发服务。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所提供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及其行政区界与权属界线等,可为建立土地统计、地籍管理及国家和各级的土地管理工作服务。3.了解目前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为国家和区域的土地保护提供依据。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区域土地评价,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等工作的先行性工作。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原则1.依据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特征2.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3.多层次系统性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主要工作成果:基本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分布状况;境界与土地权属界线;量算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土地总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土地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线图;总结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编写土地利用现状报告,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总结。工作成果:各类土地面积的统计表;土地利用现状图;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土地边界接合图表。四、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工作程序(page131图5-1)土地资源评价一、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根据其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土地等级,并且阐明不同等级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二、土地资源评价的意义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在于把评价结果运用到实际中去。具体表现为:1.为土地税牧服务通过土地评价能科学地为制定土地税收标准提供基础的资料。2.为调整承包土地和征地补偿费提供依据征地补偿费的科学确定是以耕地质量评价为基础的。3.为土地交易服务土地评价为土地交易提供土地价格基础资料4.为估计土地经营好坏服务通过土地评价对土地经营活动中的投入和土地经营后的产出进行分析5.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三、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土地评价的原则源于土地自身的质量特性,主要表现为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性、土地自然生产力的差异性、土地各自然要素的相对稳定性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相对变异性以及土地质量受土地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综合影响等。1.生产性原则即实用性原则。土地资源评价必须结合评价地区的土地利用实际,从土地利用现状出发,着眼于可能挖掘的土地生产潜力,以达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目的。2.综合性原则土地评价既要研究各要素的特征,又要全面而综合地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矛盾统一,因果关系和组合方式。3.主导因素原则在土地评价中既要研究各因素的综合影响,更要注意其中对土地质量起主要限制作用的主导因素的突出作用。4.针对性原则土地资源评价必须以一定的土地利用为前提,评定土地资源在某种用途下的生产能力大小或适宜性高低。5.比较性原则6.相对稳定原则土地的质量等级只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动,在一定时间内应对土地评价的结果加以修正,如果变动较大,则应重新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工作,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四、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土地资源生产力的高低,但这个生产力又多是通过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和限制性间接表现出来的。1.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即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也是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依据。2.土地资源的适宜性指土地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对发展某项生产或作为某种用途所提供的生态环境的适宜程度。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一般可分为多宜性、双宜性、单宜性和暂不适宜等几种3.土地资源的限制性又称土地资源的局限性,它是与适宜性相对而存在的,是限制土地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潜力的障碍因素。五、土地资源评价的类型(-)按主要参评因素的性质分为土地自然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土地自然评价:根据土地的自然特性来评定土地资源的潜力或适宜性,经济因素可不考虑或只作为背景条件。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土地自然评价是土地经济评价的基础。(二)按评价目标和内容广度分为综合性土地评价和单项性土地评价综合性土地评价:亦可称之为多项土地评价,其中心的含义是指在土地评价中,同时评价或估计土地评价地区的土地资源对多种用途的适宜性情况,从而找出该地区的哪一区域对哪一用途最为适宜。单项土地评价:相对于多项土地评价而言的,其核心就是土地资源评价过程中,只考虑一种土地利用。(三)按评价的精确程度分为定性土地评价和定量土地评价定性的土地评价:用定性术语去表示土地对一定的利用的适宜与否,其适宜性可分为几级,如最适宜、中等适宜、勉强适宜或边界适宜。定量的土地评价:用量的指标去评定土地对一定用途的适宜与否。(四)按评价着眼的时间点分为现状土地评价和潜在土地评价现状土地评价:在土地评价中,评定土地对一定用途的适宜性或土地质量等级的高低时,所根据的是目前的土地特征;潜在土地评价:所依据的是可预见的未来土地改良后的土地特性,因此,土地的潜力评价是一种预测性土地评价。(五)按评价对象可分为农用土地评价、非农用土地评价和改良土地评价(六)按评价目的和任务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其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定级的过程。土地适宜性评价:以不同质量的土地为对象,以特定用途对土地质量要求为标准,进行对照衡量,分等定级的过程。土地的自然适宜性评价是一切土地评价的基础。六、土地资源评价单元的划分土地资源评价单元:即土地资源评价对象,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最小单位。同一个土地资源评价单元的土地基本属性具有一致性,即土地自然属性、土地利用方式、生产水平和管理特点都是相同的,土地资源评价的结果最终由评价单元反映出来。评价单元的划分受调查精度的制约。(一)以土壤图为基础以相应比例尺的土壤制图单元作为土地资源评价单元。大比例尺土地资源评价采用土系、土相作为土地资源评价单元,小比例尺采用土类、亚类、土族作为土地资源评价单元。其优点是能充分反映土壤在土地综合体中的重要作用,主要问题是在地表缺乏明显的界限,而且往往和自然地块、行政界限不一致。(二)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三)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按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本制图单元――自然地块(地段)或耕作田块等划分土地资源评价单元。(四)以地理网格为评价单元地理网格既可以经纬网格为基础,也可以坐标网格为基础。七、评价因素的选择和评价指标的确定选择评价因素要对当地自然特点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大量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选取评价因素(一)常用的土地评价因素及因子有:1)气候因素:主要考虑水热因子。2)地质地貌因素:地貌类型、岩石成份、沉积物质形态特征、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侵蚀或切割程度。3)土壤因素:主要考虑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体构型及障碍层次、土壤水分、盐渍化情况、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氮磷钾等养分含量、土壤酸碱度等。地下水因素:地表水因素:地表水资源量,平水年、丰水年和枯水年的储量,可给量及地域分布状况。地下水因素:地下水储量、可给情况、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水化学类型等因子。5)植被因素:天然植被类型,有用植物的质量、数量和年生产量,覆盖度以及植被的保护和利用改造的条件。6)社会经济因素: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经济水平、技术水平、区域人口数量、教育情况、风俗习惯。(二)评价因素选择的原则1)主导因素原则:主导因素是指在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影响土地生产力的第一位因素。2)差异性原则:评价因素在评价区域内要有明显的变异程度3)稳定性原则:注意因素的稳定性,尽量避免变化的因素。4)现实性原则:选取因素时应根据当地条件,尽量从现有资料中选取。土地经济评价(1)土地经济评价的目的和意义1)科学地确定土地的生产能力,为国家制订有关土地政策和法规提供依据2)合理确定生产耗费和产品生产的关系,为拟定土地税收制定标准服务3)全面揭示土地质量,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改造提供依据4)通过土地经济评价确定土地价值和价格5)通过土地经济评价,可有效地促进土地合理利用(2)土地经济评价的一般步骤1.确定评价单元;2.明确评价对象;3.收集评价对象;4.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5.确定土地经济评价结果土地人口承载力1.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土地人口载力:在一定时期,不同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它反映一个地区,在一定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目的及意义目的:(1)在土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查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力(2)将这些估算资料与现在的和预测的人口资料进行比较,以便确定出有问题的地区(3)土地资源及其潜力的数量资料是提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的先决条件意义: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对于土地、人口、食物与发展均有一定的预警功能。进行土地人口载力研究,测算出区域内不同消费水平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对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和原则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一)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主要是指土地资源必须以一定的种类和面积存在于特定的区域才能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各类土地资源的需要。(二)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主要是针对作为生物生产所用的土地资源而言的,表现在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能量转化率和产出水平。不仅能维持现有水平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物质投入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的质量要有所提高,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物质生产量也应不断增长(三)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土地资源使用后,土地资源利用者有一定的经济报酬才能促使投入更多的资金,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主要是指土地资源的利用不致于导致土地资源环境的恶化,具体是指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中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因子都必须控制在要求的指标之下并改善土地的环境质量状况。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五大基本原则(一)生产性原则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加强生产服务,以提高其生产潜力。(二)稳定性原则减少生产风险程度即改善土地生产的生态条件,以保证土地生产的稳定性(三)保护性原则保护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即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四)可行性原则即生产与经济要双向持续发展(五)可承受性原则必须考虑社会的可承受性,第三世界国家必须首先考虑解决人民的温饱,在其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最后达到生产与生态的高度结合。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包括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可持性发展,具体可表达为通过技术与行政手段使一个区
本文标题:土地资源学(简答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974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