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开发区评价报告马永顺团队(15901020107)特别代理一级资质申请,重大项目审批(2008—2009)报告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开发区发展的经验与教训2报告二:全球金融危机对开发区的影响与对策13报告三:开发区投资潜力趋势研究23报告四:中国大陆产业招商地图33报告五:开发区投资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40报告六:中国大陆开发区品牌案例研究51报告七:中国大陆开发区百强排行榜79主编新望执笔新望孙万松王胜光周人杰周宇万庄专家委员会成员陈栋生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刘培强中国开发区协会会长樊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金会秘书长,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马俊如世界创新研究院院长孔德涌世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范恒山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李罗力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理事长,教授,博导陈秀山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杨开忠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华生燕京华侨大学校长,教授,博导隆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陈德昇台北市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肖金城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吉福北京市投资促进局局长,博士蒲宇飞国家信息中心综合管理部副主任,研究员梅育新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孙万松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项目运营部主任周汉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导周天勇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博导施祖麟清华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导武廷海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博士,教授蒲敬思世邦魏理仕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魏谷科技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社常务副社长刘坚经济观察报社社长新望经济观察研究院院长报告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开发区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从1984年第一个经济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正式设立开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开发区已经发展成为由大量不同种类、不同级别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生态经济区等组成的遍及全国各地的发展格局。1.1开发区的发展历程我国开发区从20世纪80年代初设,发展的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1起步阶段(1894—1990年)从1980年开始,我国先后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随后在1984年9—12月,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宁波、广州、湛江、天津、连云港、南通等10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获国务院批准建立;到80年代末,又有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闵行、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成立。这样我国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到此时已达14个。这一阶段,开发区主要依靠国家的优惠政策在处女地上开拓,形成了对外资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同时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等方面做了初步的积累,兴办了一批台资、合作、独资企业。经过大胆探索,艰苦奋斗,为下一阶段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每个开发区均在一定区块内完成了适合外资进入的基础设施,具备了加速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二,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开发区管理的基本模式与法规体系。第三,进一步明确了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各开发区通过大胆实践和相互借鉴,逐步统一认识,在“四窗口”——技术窗口、管理窗口、知识窗口和对外政策窗口发展宗旨的基础上,确立了更为务实和更为准确的“三为主”——“发展工业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发展方针。然而这一时期开发区规模不大、形式较为单一,开发区企业的技术含量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转让或技术转移很少发生,产业结构以服装、食品、饮料等轻工业居多,企业相互间的合作很少发生。开发区大多是“孤岛型”,远离母城,呈相对封闭的动作状态。1.1.2成长阶段(1991—1997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快速推进,特别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坚定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后,开发区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开发区的层次由国家迅速扩展到省、市、县及部分乡镇,开发区的地域也由沿海推进到沿边、沿江乃至内陆省会城市,形成遍及全国的开发区建设热潮。国家此时对开发区的态度是一边发展一边整顿,整顿的重点是开发区盲目占用土地。尤其是1993—1994年以宏观调控为契机,市县级的开发区数量大大压缩,很多不具备条件的开发区被摘牌。但是国家级的各类开发区却在清理整顿中获得提高,并且快速成长。这一阶段,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有利环境中获得了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1996年为止,我国共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开发区11个,海关总署审批的保税区13个。总计国家级开发区有百余个,省级开发区四百多个,其他乡以上开发区则有近万个之多。开发区不仅数量大增,且类型多样,呈现出从工业区、自由港区、保税区、旅游度假区、高新科技园区的多元发展格局。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也从比较单一的轻加工业,转变为多元产业,汽车、电子、计算机信息设备、化学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成为国家级开发区的占主导性地位的产业。引进项目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直接推动了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1.1.3发展阶段(1997年至今)1999年,我国为了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趋势,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国家批准了中西部地区省会、首府城市设立开发区。2000年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合肥、西安、郑州、成都、长沙、昆明、贵阳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年4月,南昌、石河子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准建立;7月又批准呼和浩特、西宁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1年批准建立南宁、太原、银川、拉萨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此外,苏州工业园、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厦门海沧投资区、宁波大榭经济开发区和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5个园区也成为开始享受国家级开发区政策的工业园区。2000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出口加工区,首批批准进行试点的有15个。后来在2002和2003年又分别增加10个和13个出口加工区,使总数达到38个。到2003年底,全国共有国家级开发区194个,包括经济特区5个,经济技术开发区54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4个、出口加工区38个、保税区15个、边境经济合作区14个、旅游度假区11个以及台商投资区4个。目前,我国开发区正进入一个新的转折时期,它们中的大多数在产业结构调整、综合配套建设、社区功能完善方面都普遍面临着“第二次创业”。从我国开发区的整个发展来看:我国开发区经历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及内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过程。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需要,也是扩大吸收国外直接投资、促进出口、参与国际分工的需要。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成为提高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开发区的规划建设、发展速度和规模质量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1.2开发区的发展绩效1986年夏天,邓小平在天津开发区写下“开发区大有希望”的题词,开发区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弄潮儿。在20多年的历程中,开发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改革开放之路发挥了重要作用。1.2.1我国开发区经济发展在规模和质量上优势明显“十五”期间,54个国家级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4.51%,对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以上。“十五”期末,54个国家级开发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59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4.49%;工业总产值达到2337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7.77%;工业增加值达到5981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5.24%;税收总收入达到1219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2.77%;国家级开发区对所在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地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的比例达到10%—30%,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进入“十一五”以后,国家级开发区的经济增长依然强劲。2007年,全国54家国家级开发区实现地区内生产总值12695.96亿元,工业增加值9199.70亿元,工业总产值38426.28亿元,税收税入2036.77亿元,出口1780.84亿美元,进口1527.9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73.21亿美元,依次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5.48%,24.1%,27.28%,29.73%,19.23%,14.18%和17.77%。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高于全国增幅14.02和4.17个百分点。国家级开发区实行集中开发、集中供应、合理规划的运作方式,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正成为土地和能源节约利用率最高的区域之一。国家开发区以不足全国4%的建设用地,在2006年创造了约占全国4.8%的GDP、4.2%的税收;平均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实现工业增加值约13亿元,工业总产值53亿元,创造2.75亿元税收,吸纳近8000人就业。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国家级开发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仅占全国同期水平的约25%,单位工业取水消耗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9%,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此同时,国家级开发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条逐步延伸,产业聚集效应日益明显,成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市场循环的重要环节。国家级开发区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设备、电子器械及器材、生物医药、化学原料及制品、航空航天和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在国内同行业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了我国现代制造业的核心集聚区。物流、软件开发、金融、保险、咨询与中介服务等现代化服务业也得以初步发展,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发展优势。1.2.2开发区对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贡献突出开发区发展的初级阶段,引进的外资项目以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为主,技术转让较少。随着大型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开发区引进的外资项目规模迅速扩大,外资项目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的带显著提升。这些不但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经营理念和企业运行规则等,还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产业工人。“十五”期末,国家级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达到3205个,引进和建设研发中心超过600家,财政投入科技创新扶植资金累计超100亿元。国家级开发区集聚了一批涉及电子信息、生物科技、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航空航天、环境保护、海洋技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群。2005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860.90亿元,占国家级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46.4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74.30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8.04%。2007年,54个国家级开发区经认定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039家,同比增长23.21%。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18898亿元,同比增长32.47%,高于国家级开发区总产值2.19个百分点,占国家级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49.2%.1.2.3开发区成为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先头部队”和重要力量2007年,中西部地区开发区大多数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都高于东部地区开发区。其中,西部13个国家级开发区增速最快,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总值、工业总产值、税收收入、实际使用外资的国内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都超过了40%,远高于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20%左右的平均增幅。中西部22个国家级开发区绝大多数经济指标占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的比重都上升了1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开发区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参见表1,表2。表12007年西部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经济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税收收入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外商实际投资亿元亿元亿元亿美元亿美元亿美元亿美元2007年660.94420.12102.1842.3724.3917.987.72006年494.1231475.543
本文标题:中国开发区评价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988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