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城市建设史-0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中国城市建设史•教学安排•推荐参考书1、教学安排与课堂纪律1)课时:2*122)课堂纪律无故旷课3次(迟到或早退达3次算旷课1次),无成绩。3)关于考试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闭卷)。平时成绩主要参考作业完成质量及课堂表现情况等。作业选题:以课本中篇的某个城市为例,结合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不局限于近代,可延伸至现代),谈谈城市的建设。5-6个人一组,成果以word格式提交,汇报用ppt形式,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2、参考文献1)《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庄林德、张京祥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中国城市发展史》,傅崇兰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李婉贞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国历史进程线索远古时代(距今约5万年)上古时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奴隶社会)中古时代(从秦到清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干,也是中国所经历的封建王朝)近代(1840鸦片战争——1949新中国成立)当代(1949至今)春秋与战国时代是上古时代与中古时代的过渡朝代轴史前夏商周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辽,金,南宋元明清近当代春秋战国三国晋时代轴城市建设轴(代表)•商城殷墟•周王城•秦咸阳•汉代长安•隋唐长安•北宋汴梁•南宋临安•曹魏邺城•南朝建康•元大都•明清北京“象天法地”周“礼”制度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古时代•中古时代•远古时代•近代•当代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1、远古时期,原始居民点的居住形式、居民点的选址与布局形态有哪些特点?结合例子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生产与生活情况等来理解•2、城市如何产生?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中人们劳动生活的发展情况表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一、原始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情况•旧石器时期1、初期:只用简单的石工具,生产生活完全依附于自然采集。居住形式都是穴居或树居野处,未形成固定居民点。2、中期:石器制作技术有所提高,可制砍伐器、石球、木棍等,仍以自然采集、狩猎为主。集体狩猎促成原始群(50-100人)的形成,仍以穴居、巢居为主。3、晚期:石工具更精细,有骨针、骨制工具等,生活方式包括自然采集、狩猎、渔猎,逐渐形成了母系氏族部落。原始社会中人们劳动生活的发展情况表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一、原始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情况•中石器时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人类会制作细石器、陶器,开始出现农业,于是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及狩猎业中分离出来,开始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这就是最初原始的村落。•新石器时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聚居村落规模扩大,居民点分布较为密集。如:西安半坡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二、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上古穴居野处”:人类最早的居所出现于距今5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旧石器时期以天然洞穴为主,新石器时期人类开始使用工具构建洞穴,或用树木搭建窝棚、或用工具在黄土崖面上挖掘洞穴。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二、原始的居住形式•巢居“古时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而避之”:今日已无遗迹可寻,其演变为独木巢居→多木巢居→干阑式建筑(采用多桩密集排列架空的形式)。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二、原始的居住形式•半穴居穴居与巢居的一种结合,如西安半坡遗址的早期房屋,多为方形袋穴、穴深0.8米,4米*4.3米,屋子中间及四周有支柱,树枝编篱笆涂泥成墙,木料相接用捆絮,屋子中央为火坑。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二、原始的居住形式•地面建筑接近半穴居形式,穴更浅,为22-38厘米。房屋平面有圆形与方形两种,方形屋内立柱形成屋脊,如西安半坡遗址后期建筑。在黄河流域,随着建筑向地面发展,房屋多用长方形平面。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三、原始的居民点•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们便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原始居民点的选址特点(实例1-西安半坡)1)背山面水的高爽地带2)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1)简单的功能分区(居住区、墓葬区、陶窑区、公共仓库区)2)居住区与其它区之间用濠沟隔开3)居住区内的建筑布局有一定规律,聚落中心为公共建筑,其周围环绕着小住所实例2——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布局特点:1)5.5万方,聚落有明显分区,居住区是主体,居住区外围有壕沟围护;壕沟的东部及东北部为墓葬区,西南临河河岸为陶窑区。2)居住区分五个组群,各以一个“大房子”为主体。组群围绕中央广场布置,房屋门朝向广场,向心布局。遗址视频墓葬区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居住区陶窑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人类劳动工具的改进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产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之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货币开始流通,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出现了商人和手工业者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自然向有利于加工和交易的地点聚集,形成固定的商品交换场所——市。四、城市的产生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城市的形成(三次社会分工与私有制)1、第一次:畜牧业与农业分离—聚落(城市胚胎)第二次:农业与手工业分离—产生聚落中心第三次:手工业与商业分离—“市”(集)形成2、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聚落争斗防卫—“城”(镇)形成
本文标题:中国城市建设史-0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990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