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堪培拉城市设计的优缺点
堪培拉城市设计的优缺点堪培拉(Canberra)是澳大利亚的首都,一个年轻的城市。总人口32.5万人(2004)为澳洲第八。总面积2395平方公里,50%以上的面积为国家公园或保留地,在首都直辖区东北部。东北距悉尼240公里,西南距墨尔本500公里,人口30万。堪培拉,是一个明确按照规划建设起来的城市。早在1911年,澳大利亚联邦为建设新首都举行了规划设计国际竞赛。美国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瓦尔特·伯利·格里芬(walterBurle,Griffin1876-1937年)夫妇的方案一举中标。格里芬吸取了获得前三名的三个方案的长处,重新进行了设计,而后,新城市的建设即按此规划实施。1913年3月12日举行奠基典礼,新城市正式命名为堪培拉。堪培拉城市建设,以及格里芬规划方案具有的特点:1.选址,回归自然。将城址选择在澳大利亚东南部跨莫朗格洛河两岸的丘陵和平地上。北面有较平缓的山丘;东、南、西三面有森林茂密的高耸山脊。格里芬把这个地形比喻为一个不规则的露天剧场,高山好比是剧场的顶层楼座,倾斜向水边的山坡好比是宽广的观众席,下面的水面如同中心竞技场。堪培拉地区边缘的山脉作为城市的背景,市区内的山丘作为重要建筑物的场地或城市中各个对景的焦点。2.风格,田园城市。设计充分具备田园城市元素,核心、放射线、同心圆、扇区等。整个城市以国会山为圆心,1.5公里为半径,从北向东往南顺时针方向的环城路为一个半圆弧线,再以南北两条宽阔的联邦大街、国王大街为边,构成一个扇形,扇形内有宽而直的市道使扇形区分成若干块几何图案,这每块图案便是整齐的街区,街区内又有许多的道路纵横交错,最窄的小巷也为双车道,车辆可以开到每家门。3.水轴,城市活力。格里芬提出在莫朗格洛河上筑水坝,以形成广阔的湖面为城市的“水轴”。水轴从黑山(BlackMount)开始,朝东南方向延伸,使城市与水光山色相互映衬。澳大利亚政府将建成的人工湖以格里芬的名字命名为格里芬湖。现在该湖位于堪培拉的市中心,将堪培拉分成南北两部分,而横跨南北的联邦桥和国王桥又把这两半紧扣一起。以湖为界,南边是政府的机关区,北边为商贸市场区,东边系科教文卫区,西边乃市民住宅区,这种布局既协调合理,又方便舒适,做到了形式美与功能全的有机统一。4.地轴,多中心分布在格里芬的规划方案中,整个平面通过与地形相关的两条巨大轴线联系起来。“地轴”位于东北部安斯利山(MountAinslie)和西南部宾贝里山(MountBimberi)之间,轴线上的这两处突出地形后来分别成为国会山和议会山。如今政府建筑物的庄严轮廓鲜明地突起在群山的层层密林之前。5.法治,可持续发展保障值得钦佩的是澳大利亚的法治:从城市规划的征集制订到城市建设的具体实施,其间经历了近一百个年头,政党的更迭,人事的变迁,特别是战争的侵扰,都没有影响规划的严肃执行。如果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法治保证,堪培拉,这个花园城市由规划成为现实是完全不可能的。澳大利亚政府对生态和风景价值高的土地、湿地、水面等物体的保护用心良苦。通过堪培拉地图,很容易就找到霍华德花园城市的元素:核心、放射线、同心圆、扇区等格里芬湖(GriffinLake)位于堪培拉的市中心,像一条天蓝色的丝巾围在堪培拉的颈项上,把堪培拉分成南北两半,而横跨南北的联邦桥和国王桥又把这两半紧扣一起。70年代,内堪培拉(中心区)已按规划基本建成几条主要的轴线干道系统、人工湖和跨湖桥都已建成。居住区保持了低密度的澳大利亚传统花园小区的特色,城市绿地面积每人平均70平方米(1973)。在联合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堪培拉被誉为很少污染的城市的典范。对堪培拉规划也有些批评意见,主要是认为居住密度过低;用公共交通担负大部分客运交通量的设想难以实现;以临时议会大厦为核心的三角地带过于空旷等。堪培拉特别重视大面积造林,建市70年来,人工种植并成活的树木达1200多万株。但其中也存在树种单调的问题,由于约80%的树木均为树叶含油量高的桉树,极易引发森林大火,今年1月份的森林大火差点毁掉堪培拉。3Q
本文标题:堪培拉城市设计的优缺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023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