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过了腊八就是年。”在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人们不但可以吃到色如翡翠的腊八蒜,更能喝上香甜诱人的腊八粥。今天我们就跟随八儿的脚步,感受腊八粥带给人们的兴奋和香甜。课前导入腊八粥2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是白话革命的重要践行者和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20世纪50年代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物研究,晚年编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中国文物研究史上的一项空白。作者简介腊粥腻咽匙搅稠嘟làzhōunìyànchíjiǎochóudū我会写肿熬褐缸脏zhǒnɡáohèɡānɡzānɡ多音字词语解释【沸腾】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碗盏】即碗,也作餐具的总称。【搅和】混合,掺杂。文中是搅拌的意思。【浓稠】指液体的密度大、浓度高,黏稠。与“稀”相对。【松劲】降低紧张用力的程度。文中的意思是“让人泄气、失望”。【有声无力】形容说话声音微弱,做事精神不振。也形容体弱无力。【可靠】真实可信。【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多表示不满。【孥孥】本义是儿女,本课是对儿子的爱称。【肿胀】文中是“膨胀”的意思。【不消说】不必说,不用说,就是事情明摆着的意思。【解释】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奈何】意思跟“怎么办”相似,用于反问或否定式,表示没办法。沸腾——鼎沸搅和——搅拌浓稠——黏稠反抗——抵抗可靠——牢靠嘟囔——嘀咕惊异——惊奇猜想——猜测词语对对碰沸腾——冷却整齐——杂乱浓稠——稀薄反抗——顺从猜想——确定承认——否认妙解课文通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其中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等粥(详写)(略写)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一致,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老少皆爱吃。都有哪些人喜欢腊八粥呢?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形象地再现了腊八粥的熬制过程。进一步突出了腊八粥的美味。拟人本文中有许多对话描写,这些对话描写能够很好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细读文中关于八儿与妈妈的对话内容,简要说一说他们各自的性格是怎样的。八儿:天真可爱、聪明体贴、孝顺,惹人喜爱。妈妈:温柔慈爱、疼爱孩子。原文语句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八儿心理兴奋、期待着急、迫不及待急切着急、失落失落撒娇、淘气八儿的形象:对新事物好奇而充满想象,天真可爱又狡黠。描写方法心理动作语言肖像语言修辞手法夸张八儿盼粥原文语句“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语言描写讨价还价得寸进尺人物形象天真可爱聪慧狡黠八儿分粥原文语句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人物心理好奇美好想象人物形象天真嘴馋八儿猜粥原文语句“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人物心理惊异奇怪修辞手法拟人八儿看粥原文语句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人物特点吃得多吃得尽兴心满意足描写方法动作八儿喝粥修辞方法比喻八儿在“等粥”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异”,八儿的这一系列心理变化贯穿全文,形象地表现了他的嘴馋和天真可爱。八儿天真可爱,那妈妈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原文语句“要到夜里!”“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是啊!孥孥说得对。”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妈妈的形象宠爱孩子慈祥温柔描写方法语言动作体会本文别具特色的语言“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手法,一个“跌”字夸张地表现了仿佛是栗子自己不小心摔到锅里。正因为是“跌”进锅里的,所以“不久”就粉碎了,看来跌得不轻,这样使文章充满了趣味,更能体会到作者未泯的童心。类似的句子文中有很多,同学们找找看吧!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详写“等粥”的过程,而略写“喝粥”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作者通过对八儿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详细描写了八儿“等粥”时急切的心情,更能体现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而对“喝粥”的过程,虽然采用了略写的形式,但是吃粥时的幸福和等粥时的焦急交相辉映,彼此映衬,放大了腊八粥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课文写八儿等粥、吃粥的过程,想要为我们展现什么?1.展示八儿天真可爱、妈妈温柔慈爱的性格特点;2.展示八儿一家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生活。层次梳理腊八粥心满意足吃粥八儿等粥迫不及待美妙的猜想急切吃粥纯朴温馨苦苦等待亲见时惊讶可爱嘴馋主旨归纳本文讲述了腊八节那天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并最终吃上了香甜的腊八粥的故事,展现了八儿的天真和童趣,描绘出八儿一家其乐融融且温馨、和睦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附:腊八粥传说传说一: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传统的腊八节(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节都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吉祥和丰收的日子。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传说二:悼念饿死在长城的民工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饿死在长城上。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他们,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传说三: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传说四:腊八粥救了朱元璋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粥吃了。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附:腊八粥做法以北京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附:喝腊八粥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或馈赠亲友。课后作业模仿课文第一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参考答案:比较本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渴盼,以及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因此朗读时,要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对八儿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的描写,并结合身边的弟弟妹妹或自己为了吃到喜爱的食物,而不得不等待的样子,发挥想象,感受八儿的馋样儿。课后习题解答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文第2~18自然段写的是八儿等粥的过程,第19自然段仅用几句话从侧面描绘了八儿一家人喝粥的场景。等粥的部分通过详细描写八儿“盼粥——想粥——猜粥——看粥”时的心理变化,突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渴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考答案:喝粥的部分虽叙述简单,却让读者感受到腊八粥带给人们的幸福和满足。这样写,主次分明,把传统食物——腊八粥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呈现了出来。“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像这样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参考答案:脱了它的红外套”“围了锅边成一圈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再现了熬腊八粥时花生、锅巴样子的变化。
本文标题:腊八粥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049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