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名字解释土壤: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土壤学:研究土壤发生分类分布、理化和生物学形状、利用和改良的一门科学。土壤肥力: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植物生长的能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土壤剖面:从地表向下垂直挖掘后露出的一个切面。土壤发生层:土壤形成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土壤堆积层:由于地质作用或人为活动而造成的堆积层(幼年土)地质学: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的一门科学。矿物:(狭义)岩石圈中化学元素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包括地壳矿物、宇宙矿物、人造矿物等。岩石: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岩浆岩: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各种地质作用的沉积物,在地表和地下不太深的地方,在常温常压下,经过压紧、硬结所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由原来存在的岩浆岩、沉积岩和部分早期形成的变质岩,在内力作用下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一定放行平行裂开的性能为解理。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是指由于温度变化、风力、水流等物理因素引起的岩石疏松等机械破坏过程。化学风化:岩石和矿物在大气、水及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变化。土壤动物:长期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土壤或地表凋落物层中的动物。土壤微生物:生活在土壤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根际: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根际效应(R/S):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的现象。根际微生物:植物根系直接影响范围内的土壤微生物。菌根:某些真菌侵染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体。根瘤:原核固氮微生物侵入某些裸子植物根部,刺激根部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瘤状物。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它包括土壤中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积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腐殖质: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并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复杂的土壤有机质在一定作用下,转变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腐殖化系数:单位质量有机物质的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碳量。土壤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土壤质地: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的土壤划分为一类并给予一定名称,称为土壤质地。土壤侵蚀:在水、风等因素的作用下,土粒随地表径流沿坡面或侵蚀沟向下流失的现象。土壤孔性:指能够反映土壤孔隙总容积的大小,孔隙的搭配及孔隙在各土层中的分布状况等的综合特性。土壤孔隙度:在自然状况下,单位容积的土壤中孔隙容积所占的百分比。土壤孔隙比:土壤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土粒密度(土壤比重):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质量。土壤密度:自然状态下(包括土粒间的孔隙),单位容积土壤的烘干质量。当量孔径:土壤学中所说的孔隙直径是指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土壤耕性:指土壤在耕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它是土壤物理机械性能的综合表现。吸湿系数:吸湿水的最大含量称为吸湿系数(最大吸湿量)。凋萎系数:植物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降雨或灌溉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排除,渗透水流将至很低或者基本停止时土壤所吸持的水量。饱和持水量:土壤孔隙全部充满水时的含水量称为饱和持水量。土水势:在标准大气压下,可逆并且等温地将无穷小单位数量的制定高度的纯水,移至土壤中所必须做的功。蒸腾:土壤水分通过植物机体的作用,从叶面上以汽态散入大气的过程。土壤水文状况:土壤剖面中土壤水分在周年内的动态变化,它反映土壤的水分平衡和水分循环的特征。蒸腾系数:植物每形成1g干物质所需要蒸腾水分的克数。土壤的通气性:土壤空气浴大气进行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运动的性能。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土壤导热性:土壤能将所吸收的热量传导到邻近土层的性能。土壤导热率(λ):单位厚度(1cm)土层,温差为1℃时,每秒钟经过单位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分散体系(分散系):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土壤胶体表面所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或不同胶粒上的阳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溶液在一定pH值条件下,土壤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CEC)。盐基饱和度:土壤胶体上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率.交换性离子的饱和度:胶体上吸附的某种阳离子量占整个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引起的酸度潜性酸:土壤胶体吸附的H+和Al3+引起的酸度。交换性酸度:用过量中性盐(KCl、NaCl等)溶液,与土壤胶体发生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的H+或Al3+被浸提剂的阳离子所交换,使溶液的酸性增加。测定溶液中H+浓度即得交换性酸的数量。石灰性反应:因为土壤溶液中溶解了MgCO3等石灰性物质所引起的弱碱性反应(pH5-8.5)。土壤总碱度: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的碳酸根、重碳酸根的总量。土壤碱化度: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土壤的碱化作用:当土壤中碱化度达到一定程度,可溶性盐含量较低时,土壤就呈极强的碱性反应,土壤理化性质上发生恶劣变化的现象。指示植物:只能在某一特定的酸碱范围内生长,这类植物可以为土壤酸碱度起着指示作用。土壤缓冲性:土壤抵抗酸碱物质,减缓pH变化的能力。土壤养分:指主要依靠土壤来供给的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土壤养分有效性:是决定植物生长和土壤生产力的因素之一,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因子之一。林木营养诊断:应用诊断技术和标准,评价林木的营养状况,检验林木需肥和施肥的效果肥料:以提供植物养分为主要功能和部分兼有改善土壤性质的物料。基肥:林木播种或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用的肥料,也称“底肥”。种肥:播种或定植时,施于种子或幼苗附近或供给植物苗期营养的肥料。追肥:植物生长期间为调节物质营养而施用的肥料。二、填空题:1.土壤肥力包括(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潜在肥力)、(有效肥力)。2.构成土壤肥力的四因子是(水)、(肥)、(气)、(热)。3.典型的土壤剖面发生层从上而下分别是(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母岩层R)。4.按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可将矿物分为(岩浆矿物)、(表生矿物)、(变质矿物)。或(原生矿物)、(次生矿物)。5.根据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不同,一般将地壳运动、地震运动等归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将风化作用、沉积作用等归为(外动力地质运动)。6.根据矿物的解理特性,云母的解理属于(极完全解理),黄铁矿属于(极不完全解理)(或断口)。7.成岩矿物的基本晶体结构一般是(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8.根据成因可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9.岩浆岩根据化学成分的不同可分为(酸性岩浆岩)、(基性岩浆岩)、(超基性岩浆岩)三类。10.岩浆喷出地表后形成的岩体包括(岩盖)、(岩流)、(岩钟)。11.岩浆形成的深成侵入岩体包括(盐基)、(岩株)。12.岩浆形成的浅成侵入岩体包括(岩墙)、(岩床)。13.根据沉积岩成因特点,沉积岩的主要成分包括(碎屑矿物)、(粘土矿物)、(化学和生物成因的新矿物)。14.根据沉积岩生产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机械沉积岩)、(化学沉积岩)、(生物沉积岩)三类。15.使岩石发生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是(高温)、(高压)、(活性气体和液体)。16.变质岩根据其作用因素不同,可以将变质作用分为(接触性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17.地球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升降运动)、(褶皱运动)、(断裂变动)。18.常见的化学风化过程包括(溶解)、(水化)、(水解)、(氧化)。19.在我国风化产物的母质类型包括(定积母质)、(运积母质)、(第四季沉积物)。20.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分别是(气候)、(母质)、(生物)、(地形)、(时间)。21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包括(表土层)、(心土层)、(底土层)。22.根际效应受(土壤类型)和(植被)的影响。23.根际菌根菌与植物共栖的特点,通常把菌根分为(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内外生菌根)。24.固氮细菌根据其氮原理的不同分为(自生固氮细菌)、(共生固氮细菌)。25.根据微生物对营养和能量的要求,一般将土壤微生物划分为(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无机营养型).26.根据土壤微生物对氧气要求的不同可分为(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兼性微生物)。27.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可以简单的分为(矿化过程)、(腐殖化过程)。28.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包括(化学转化过程)、(动物转化过程)、(微生物转化过程)。29.土壤中酶的来源一般有(植物根系分泌酶)、(微生物分泌酶)、(土壤动物区系分泌酶)。30.土壤微生物对含氮有机化合物的分解过程一般包括(水解过程)、(氨化过程)、(硝化过程)、(反硝化过程)等四个过程。31.腐殖质的主要组分包括(富里酸组)、(胡敏酸组)、(胡敏素)。32.腐殖酸的主要成分是(胡敏酸)、(富里酸)。33.土壤的三相分别是(气相)、(液相)、(固相)。34.土壤的结构体一般分为(块状)、(核状)、(柱状)、(片状)、(团粒)等五种结构体。35.土壤团粒结构形成的条件包括(胶结物质)、(成型动力)。36.在酸性土壤中可通过施用(石灰)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37.在碱性土壤中可通过施用(石膏)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38.土壤孔隙根据其当量孔径的大小和作用,一般可分为(非活性孔隙)、(毛管孔隙)、(空气孔隙)。39.影响土壤孔性的因素主要有(质地)、(结构)、(土壤有机质含量)、(土粒排列)、(自然因素和土壤管理)。40.土壤水分的测定方法包括(烘干法)、(电阻法)、(中子散射法)、(TDR法)41.土壤有效水含量与(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层位)有关。42.土壤水势一般由(重力势)、(基质势)、(渗透势)、(压力势)、(温度势)构成。43.土壤水分非饱和流的推动力包括(基质势)、(重力势)。44.土壤水分饱和流的推动力包括(重力势)、(压力势)。45.土壤水分的运行通常分为(饱和水流)、(非饱和水流)、(水汽运动)三种形式。46.土壤热量的来源有(太阳辐射)、(生物热)、(地球内热)。47.土壤空气的运动方式包括(对流)、(扩散)。48.土壤温度的空间变化主要受(纬度)、(海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49.相同土壤的导热率大小主要决定于(土壤孔隙)和(土壤含水量)的多少。50.土壤能将所吸收的能量向附近土层传导的特性称为(导热性),其大小用(导热率)表示。51.土壤热容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土壤水分)和(土壤腐殖质)含量的多少。52.土壤热容量的表示方法通常有(质量热容量)和(体积热容量)两种。53.在一个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分散它物的介质称为(分散介质)。54.土壤胶体一般由(校核)、(双电层)、(胶团间溶液)三部分组成。55.分散系根据颗粒直径大小不同常分为(粗分散系)、(胶体分散系)、(分子、离子分散系)三种。56.土壤分散系的分散相是(土粒)、分散介质是(水)。57.土壤胶体按化学成分和来源不同可以分为(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三类。58.土壤中常见的致酸离子是(H+)、(Al3+)。59.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被吸附在胶体上的过程通常称为(保肥过程)、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60.子解离到土壤溶液中的过程常称为(供肥过程)。61.
本文标题:土壤学试题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063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