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师生同行-推进整本书阅读实践与研究
师生同行,推进整本书阅读实践与研究——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位世英整本书阅读,你准备好了吗?随着高中修订课标的即将出台,整本书阅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不过恰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王本华老师所言,追溯语文教学的发展历史,你会发现,所谓整本书阅读并非一个新生事物,从古代私塾里四书五经的学习,到现代教学中“课外阅读每学年两三本”的课标要求,整本书阅读始终贯穿于中国人的母语学习过程中,只不过有时我们更多称呼名著阅读或课外阅读罢了。如今“整本书阅读”这一说法的重提,我想是相对于现实中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泛滥,整本书阅读强调的是静下心来深阅读,读完整的一本书。而且,不同于以往的名著阅读或课外阅读,整本书阅读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有了很大变化,即不是作为语文教学的点缀或教材的辅助,单纯利用课下来开展阅读,而是要作为语文教学中贯穿必修和选修的一个重要任务群,进行课内课外一体化设计,即课程化设计。也就是说,整本书阅读将由课外放任式阅读步入课堂的有序指导,尽管学生的阅读行为依然更多发生在课外,但读前的指导,过程的监控与跟进,成果的交流与汇报等,都将在课堂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指导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摆在了老师们面前。一、如何指导好整本书阅读(一)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先读起来。语文教学常有这种怪现象,老师不写作却能指导学生写作,老师不读书却能指导学生读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指导是无法深入读和写的实质的,也无法给予学生最有效的指导。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历时12年的语文学习却依然不爱阅读不会写作?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他们遇到了不爱读书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游泳教练固然不必一定游的比运动员好,但丝毫不会游泳的教练,你觉得他会给学习者有效的指导吗?你会放心跟他去学游泳吗?教师也不必一定读的比学生多、写的比学生好,但读写的丰富体验和积累却是必需的。在此基础上,语文老师的专业理论指导才能落到实处而非隔靴搔痒。是的,你无法想象一个没有读过《平凡的世界》的老师能跟学生深入讨论其中的人物形象、艺术表现手法,你也不能想象一个不喜欢《红楼梦》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从内心体验曹雪芹的细腻丰富和人情通达。固然,老师们真得很忙很累,可是读书是语文教师开展整本书的首要前提,恰如你要跑步就必须有充足的体能一样,书籍就是语文教师的必备体能,无论忙闲,这是必须摄入的能量,没有借口。(二)要有阅读的实际规划。是课程就要有规划,不能走一步看一步,随心所至。这就要说到课程纲要的设计了。1、目标。目标决定阅读的方向,决定整本书阅读读到何种程度的问题,这是很重要却很容易被一线教师忽视的问题。不妨想一想,高中三年学生应在整本书阅读中达到什么目标?分解到不同年级和学期应达到什么目标?就某一本书而言,你希望应达成什么目标?即便读同一本书,不同学校,学情不同,是否应有不同的目标设置?不同的书籍如小说或学术著作,又该达成怎样不同的目标?2、内容。这就涉及到读书本身了。高中三年读哪些书?哪些是必读哪些是选读?分配到三个年级和不同学期读哪些书?多长时间读多少内容?为配合这本书的阅读,是否需要链接其他书目阅读?3、策略。如何读的问题,涉及到读前、读中、读后应该安排怎样的过程监督和指导,如何有效收集学生反馈、即时予以点拨。涉及的问题,比如是否需要对学生的阅读过程提出具体的要求?是否有问题或任务引领?如何跟进?如何上好三种课型(导读课、过程指导课、成果汇报课)?……这个部分的设计要注意以活动带动,力求在不同的情境、采用多样化方式来推进阅读。比如,如何创设阅读氛围?校内,可以每周固定阅读课师生共读,每周固定课前交流演讲,以课内带动课外;校外,可以采取周末家庭亲子共读,同伴结成阅读共同体等,以学生带家长、带同伴。4、评价。这是个挠头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整本书阅读的质量和持久性问题。因为没有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整本书阅读很快将走向形式化和空泛化。而如何评价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结果?怎样就算达标?是否有质性和量性的综合评价?我们是关注读的过程还是深度?我们将以怎样的形式来落实考查内容?……这些问题不该是等到学期末才去考虑,而应该在学期开始之前,和目标一起进行规划设计,所谓评价先于设计,只有确定好了如何评价学生,才能让过程更加扎实有效。(三)上好三种课型,即导读课,过程指导课和成果汇报课。导读课。顾名思义,引导阅读的课堂,目标在于激趣和授法。如何激趣?两点∶要找到书籍与学生生活或认知的契合点,巧妙引导学生从兴趣、需求出发,主动生发阅读的热情;要善于运用教师自己的阅读体验或经历,现身说法、率先垂范也许是最好的阅读催化剂,实践者是最有力的推动者。如何授法?激趣是激发学生“我要读”,授法就是教给学生“我会读”。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的读法不同,小说、散文、学术著作的读法不同,甚至,不同的作家,比如读鲁迅和史铁生,也是不一样的阅读方法。和学生稍作交流,共同制定一些阅读策略,也许能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给他们一条通关之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自己的阅读感悟强加给学生,也不要把导读课上成教师读书汇报课,更不要上成文学鉴赏课。教师是来领路的,给一个愿景,给一张地图,足矣。过程指导课。读书的过程也许不是一帆风顺的,“兴之所来,磕磕绊绊”的情形是比较常见的,学生的阅读热情会受到打击和减弱。这时教师也许需要伸出援助之手,帮忙清清路障,给点油,以便学生顺利前行。过程指导课的内容可以是不同侧面的,比如阅读中的解疑答难,比如读书评论的写法,还比如设计几个桥梁式问题给学生搭建走向目标的路径……我觉得,这类课的最好形式是沙龙式,师生平等交流,畅所欲言,你问我答,让问题和障碍在相互碰撞中化解,让阅读的热情在彼此的展示中再度高涨。说到这儿,你可能会再次发现,没有教师的深入阅读,过程指导课是很难操作的,你总不能看着学生在水里扑腾而自己站在岸边手足无措吧。成果汇报课。这也许是课外阅读的传统课型,以往的课外阅读如果有教师参与的话,就是成果汇报课了。通常的形式就是学生个人或小组代表汇总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汇报,如读后感或书评、手抄报、戏剧表演等等。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的作用何在呢?汇报课的目标在于展示学生读书的成果,同时更高的目标还在于学法和认识上的扬长补短。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欣赏者,激励者,还要做好发现者,提升者。这样,学生才能在一本书又一本书的接力阅读中,积累经验,弥补缺失,反复实践,稳步提升。
本文标题:师生同行-推进整本书阅读实践与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073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