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 合肥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试题
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体系对象:以整体的自然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整体的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并探究其本质和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体系性质:不仅限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范围,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社会关系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体系:总论,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自然科学技术的辩证法分论,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哲学历史,前史、本史自然观:1、什么事系统?系统的本质特征处于一定相互关系中并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1)任何一个系统必须由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即承认系统内部应具有可分析的结构,单个要素不能成为系统(2)“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结构(3)“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摘提,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显出来。本质特征:(1)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2)开放性,指物质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界任意一个物质系统都会向其所处环境输出物质、能量、信息,而环境也会向物质系统输入物质、能量、信息(3)动态性,系统及其要素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4)层次性,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必存一定层次关系2、自然系统的辩证关系(1)系统与要素A、系统决定支配要素,自然系统所具有的性质,不是通过自然要素的简单相加获得的。自然系统相对于它的组成要素来说,是具有不可还原性的B、自然系统与要素相统一,a、系统与要素的规定具有相对性b、系统与要素具有全息相关性c、系统与要素密不可分C、系统与要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系统与要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地位转化b、系统与组成它的要素矛盾双方,通过系统的“递阶分解”而转化为要素;通过要素的“递进相干”而转化为自然系统(2)结构与功能A、结构决定功能,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B、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功能相对活跃,功能的变化总是不断发生的促使结构适应客观环境对功能的新要求3、进化与退化进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退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1)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以进化为主的过程往往内在地包含退化过程,同样,以退化为主的过程也包含着进化的过程,纯粹的进化或纯粹的退化是极其罕见的(2)进化与退化共同共生一个系统的进化即有序程度的提高,总是以环境引入负熵流为代价,从而导致环境的熵增大;一个系统的退化则为别的系统进化创造了条件。(3)进化与退化相互交替在一定条件下,进化过程可转入退化过程,相反,退化过程也可转入进化过程。表明自然物质系统演化史一个曲折的过程4、自然系统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自组织机制: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1)开放性或非平衡约束所谓开方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客服、抵消系统内部的熵增。“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2)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非线性相互作用。(3)涨落“生序原理”“在非平衡过程中涨落决定全局的结果”5、生态系统的三大规律(1)闭路循环规律A、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多种多样,而物质是不断运动的,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是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而非物质的单向线性流动。宏生态与微生态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复合,使生态系统显现为闭路循环的不断转化和无限过程B、转化再生与多层次分级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并不能再一次利用转化中全部转化为下一环节所需要的原料或产品,物质的多层次分级利用是物质闭路循环的根本特点和必然要求,而这一点由于生态系统的层次多样而获得保障C、主体性偏差及纠正闭路循环过程充分体现生态系统的“生存智慧”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反馈调控规律闭路循环得到高效利用要归功与循环过程中各个环节内部、不同环节之间存在的永续运作的反馈调控机制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它使复杂的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A、反馈调控的层次性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调节、异种生物之间的数量调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B、反馈调控的目的性追求一种适应性,或者说追求一种稳态C、反馈调控的复杂性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乃至食物网在生态系统各层次间进行循环,而系统的反馈调控作用也通过这一网链传递着,造成因果的复杂性C、对人类自身行为反馈调控的启示(3)系统和谐规律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生态系统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要素比例、结构方式、外在形式、生机活力、性能耦合等方面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示了生态系统的本然形态。三大规律在“过程-机制-形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我们要正确地认识、理解和实践这三大规律6、人与自然的和谐(1)即人与人工自然的和谐、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和谐、人与天然自然的和谐(2)意义: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实现条件:确立辨证的自然整体观;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方法论1、科学问题的意义科学问题不仅是科研的真正起点,而且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1)确立了问题就找出了疑难之处,也就确立了研究对象和目标,因此科学问题成为科学研究的动力,推动科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新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思维。(2)科学问题表明了科研中的关键点,它所预示的解决方向,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科学问题的提法往往包含着某种假设成分,或以某种假设为前提,这也会对科学研究产生指导作用2、科研选题的意义课题选择是否恰当决定了科研工作进度的快慢以及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1)科研选题在科研工作中是否具有战略意义,是决定科研工作的关键和首要环节(2)科研选题本身就是一项科研工作。正确的选题,即是科研工作的起点,又是科研的结果(3)有创见性的课题称为科学发展和取得成就的生长点和路标,对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3、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1)需要性: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和科学本身的发展需要(2)创造性:应具有创新性。科研本身就是探索性的工作,创造性是科研的灵魂(3)科学性:要有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4)可行性:必须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4、观察与理论的关系以波普尔、库恩、汉森为代表的“观察渗透理论”(1)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是加工信息的过程(2)观察陈述是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出来的(3)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5、机遇在进行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偶然的事件或机会,以外地发现了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特点:意外性、偶发性作用:(1)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人们追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做出科学发现。(2)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做出重大发明(3)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条件:好奇心,知识积累、打破思维定势6、科学实验的特点(1)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可以强化研究对象极其条件(3)可以使研究对象的属性极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4)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5)可以经济可靠地认识与变革自然7、归纳与演绎的关系归纳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或特殊事物极其结构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指导。归纳出的结论可以成为演绎的前提,而演绎的结论往往又是归纳的指导思想。8、非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创造主体在不遵循逻辑常规前提下直接指向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最突出表现是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9科学假说特征与作用特征:(1)科学性:以科学事实与背景知识中的某些概念、科学理论为根据和前提(2)假定性:对科学问题的解答和对科学事实的说明具有猜测性与试探性(3)可检验性:提出一个假说,同时要给出如何检验假说的方法(4)简单性:(5)逻辑协调性与无矛盾性:(6)易变性:随着实践过程中新发现的出现而看变化认识论功能(1)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2)激发科学创造性(3)不同假说的竞争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10、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1)客观真理性:要求科学理论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2)普遍性:揭示这一现象的共同本质,能够普遍适应这一领域(3)系统性:科学理论是一个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体系(4)逻辑性:科学理论的各个要素必须有前后一贯的内在联系11、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1)理论与事实的一致性:即从理论推出的可检验性的推论应该与相关科学事实相符合,以表明该理论有较强的解释力与精确性(2)理论内在逻辑完备性:自然科学理论是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理论体系(3)理论的简单性:在相同的条件下,简单性的理论更以被科学共同体接受(4)理论的预见性:科学史表明,一个科学理论所揭示的自然规律越深刻、越普遍,它的预见性越强12、技术方法的特点(1)目的性和可行性(2)功利性和折中性:技术方案的选择往往要根据具体应用条件进行适当的折中(3)多样性和专用性:(4)社会性和综合性13、绿色设计(1)绿色设计,即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的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绿色设计以传统设计为基础(2)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比较设计依据:根据用户对产品提出的功能、性能、质量及成本要求设计;依据环境效益和生态环境指标与产品功能、性能、质量及成本设计人员:很少或没有考虑有效资源再生利用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必须考虑降低能耗、资源重复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设计目标:为需求而设计;满足可持续发展产品设计规范:14、绿色设计本质特征及哲学基础(1)reduce:减少废弃物的数量,省料与节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不同结构可能具有相同的功能,自然系统中要素和关系的量的减少和质的置换可以不改变自然系统的功能,异构同功原理的这两条基本内涵,就是减量的哲学基础(2)reuse:旨在减少浪费,对同一物体进行多次利用。在产品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产品整个或部分及材料的再利用性,将产品价值发挥到极限自然系统层次结合度的递减趋势是产品可拆卸性,因而也就是产品产品可重复利用性的生态哲学基础(3)recycle:充分利用各种有用成分,合理开发二次资源,实现废弃物的充分回收利用。从哲学层面看,循环就是周而复始的变化,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是指技术全和生物圈复合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某些物质形态和能量形式重估出现和周期性变化的最佳状态科技观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目的和任务不同(2)活动过程不同(3)结果和评价不同(4)研究方法不同(5)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不同(6)发展进程不同2、科技一体化(1)科学技术化: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2)技术科学化:技术的创作性活动日益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和作用(3)科技一体化:科学与技术相互交叉。在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中,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门类日益充实,逐渐向技术延伸;在技术构成体系中,工程知识的内容日益条理化和系统化,逐渐向科
本文标题:合肥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073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