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7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Word版)
1南阳市2017年春期高中一年级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1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提倡精耕细作B.适时增加肥力C.需要大量劳力D.善于积累经验2.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中的材料则显示中国粮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B.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3.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宋书·周朗传》云:“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A.传统家庭观被颠覆B.生产力水平的提高C.已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D.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全凭兴修水利工程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需要政府合理作为5.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西汉时期的疆域比西晋小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C.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6.据明崇祯《松江府志》记载:“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自二三十年来,2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将国家所征的粮食税折合成棉布征收)”。记载的这一现象A.表明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B.反映明代由抑商转向重商C.说明工商税已成为明代税收主体D.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7.元代纸币的流通数量:中统元年(1260年)发钞73352锭,平均每人为62文;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时,发行数额猛增至5098285锭,每人合13134文;再过20年左右,纸币流通数量又增长数十倍。元代纸币政策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消弱了政权统治的基础;C.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8.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病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A.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剧了皇权的衰落C.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D.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9.研究表明,宋代的商业税率大致为3%,国家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政府常常要“优商…‘恤商”。但历代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反映了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D.商人地位逐渐超过了农民10.15世纪的思想家邱浚在《大学衍义补》中提出:‘嘻于富国者,必先理民之财,而为国理财者次之…民自为市,则物之良恶,钱之多少,易以通融,准折取舍”。其蕴含的经济思想是A.国家干预B.自由经济C.工商皆本D.重农抑商11.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等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有学者把这一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革命的影响B.工业革命的开展C.世界市场的形成D.亚洲人口的膨胀12.据历史记载:中国历史上的金银比值一直很稳定,在明朝初年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一直维持在1:6上下,到崇祯年间(1628-1644年),这一比值已这1:15之多。对此,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天启中权阉用事,百官献媚者皆进金卮,金价渐贵”。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B.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C.新航路的开辟推动全球贸易时代来临D.明朝政府推行赋役征银政策13.1651年,英吉利共和国发布《航海条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点:一、禁止外国商人和拥护斯图亚特王朝的美洲殖民地有任何贸易关系;二、外国商船如无共和国政府的许可证,不得与美洲的英国殖民地通商。以下关于此条例说法正确的是A.反对自由贸易,以保护主义促进国家利益B.其颁发有利于工业资本家在海外的扩张C.主要为打击西班牙殖民地势力扩张而颁发D.其目的在于压制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14.19世纪末欧洲人在印度被恭敬地称为“大人”,在中东被称为“先生”,在非洲被称为“老爷”,在拉丁美洲则被称为“恩主”。这表明A.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征B.欧洲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C.欧洲通过殖民地扩张超越其他地区D.亚非拉地区的人民深受欧洲迫害315.1865年,英国议会通过《联盟负担法》,贫民居住地范围得以进一步扩大,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彻底消除。英国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消除的背景是A.圈地运动的持续开展B.海外移民的日渐增多C.商业资本的血腥掠夺D.机器生产的广泛展开16.上表反映了18-19世纪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可以推论出A.19世纪早期的伦敦贫富差距日益扩大B.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C.交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D.19世纪中期的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17.观察右图,从图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A.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B.英国成为对外输出资本最多的国家C.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的资本总额迅速增加D.英国已取得统治世界的地位18.在欧洲,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有着成千上万雇佣工人的现代工厂迅速取代家庭的或小型的作坊,产业工人阶级作为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进入现代社会。这种变化A.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B.推动代议制民主继续完善C.促使城市化运动迅速起步D.引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19.1896年,一位英国记者发表文章《德国制造》:“看看你们自身的周围……各位的衣服的布料是德国织的…甚至各位喜欢看的报纸的纸张也是同一个地方产的。即使烧掉德国制造的包装纸,手拿的拨火棍也是‘德国制造”’。其崽在说明A.德国率先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B.英德两国不应相互设置贸易壁垒C.德国政治经济制度比较先进D.英国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遇到困境20.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写道:“财富从一件教徒可以随时抛弃的斗篷变成一个不可撼动的铁笼”。这一观点A.是工业革命的产物B.认为社会财富悬殊C.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D.使人们摆脱宗教束缚2l.18世纪60年代以前,荷兰人是在华最大的茶叶经销商。1765年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的茶叶占中国出口的50%以上,i9世纪后这个比例超过90%。这一变化反映了A.收复台湾后,荷兰失去对华贸易的基地B.英国订单大,清政府鼓励商人与其贸易C.荷兰海上霸权丧失,贸易遭受英国排挤D.英国率先打开中国大门,拥有贸易优势22.1875年英国驻九江领事的商务报告称:本埠周围产茶地区的发展是很有趣味的,距本埠87英里的建德县是1861年才开始种茶的,今年提供的茶却大大增加了。这说明A.英国加紧了对华经济掠夺B.近代农业商品化生产加速C.九江地区农业走向衰落D.民族工业开始出现繁荣23.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4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A.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D.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24.1872年,李鸿章在一封奏折中怒斥当朝士大夫们“囿于章句之学,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狃于目前苟安,而遂忘前二三十年之何以创巨而痛深,后千百年之何以安内而制外”。这说明李鸿章A.镇压太平天国压力巨大B.开展洋务运动阻力重重C.推行清末新政不被理解D.抗击英法联军反遭误解25.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20世纪20年代D.19世纪90年代26.1896年,全国督办铁路事务的大臣盛宣怀自办中国第-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直至清朝灭亡,该行一直拥有发行钞票的特权,并代替传统钱庄,提供了国内工商业经营所需的绝大部分贷款,这表明A.金融变革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B.中国近代金融体系已经确立C.外国资本输入份额减少D.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27.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中国人A.开始开眼看世界B.关注西方科技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坚持“中体西用”28.1929年颁发《特种工业奖励法》,1930年公布《特种工业奖励标准》,1934年又将其修改为《工业奖励法》,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创办新式工业。这段材料可直接用来研究A.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创办的原因B.“短暂春天”出现的历史背景C.国民党统治前期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D.“实业救国”思潮对民族工业的影响29.1938年初,国民政府颁布多部法规,要求将每一工厂、商号、银行、钱庄都纳入到同业工会内,又将每一同业工会纳入当地商会内。这些法规的颁发有利于A.抑制官僚资本膨胀B.积聚抗战经济力量C.防止国民经济崩溃D.挫败日军经济掠夺30.下表是中国国民收入(1952-1956)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统计表。该表所反映的1956年国家主体经济成分是A.杜会主义公有制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C.新民主主义经济D.资本主义工商业31.《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引用了农民说的一句话:“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归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材料中提到的两次土地所有制变革的相同之处是A.都使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B.都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C。都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32.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讽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建立工业化的基础5C.发展经济改善民生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33.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D.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34.1956年中共“八大”报告指出,“二五”计划期间(1958-1962),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这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这个报告A.反思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B.总结了“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C.纠正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失误D.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35.“一五”时期,在国民经济收入使用总额中,积累率(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占
本文标题:2017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Word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074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