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枯山水组员:凌敏张骁祎——日本传统造园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山水草木皆成佛历史、发展、精髓1龙安寺2现代景观中枯山水的应用3思考4起源枯山水是日本脱胎于中国园林的延伸。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发展阶段禅宗对日本园林的影响是巨大的。后来,这种园林发展臻与及至——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而这种枯山水庭对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惊人的。岩石沙砾苔地基本特点一、具有明显的边界二、人的不可参与性三、讲究植物修剪四、意境深远五、象征性强用拳石代山用白沙代水用青苔代植物枯山水的具体含义枯山水并没有水,是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观,在一些地方,枯山水庭院内甚至排除了草木。它是用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如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瀑布等等。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精神力量日本枯山水庭院在精神上追求“净,空、无”的终极状态,作为一门艺术。“石”在日本有宗教象征意义。日本人视“石”为神祭拜,石庭园便成为一处神圣场所“砂”在禅宗修行者的眼里,是圣洁的,禅宗庭院内所用的材料多为细沙,或者直径为六七毫米的碎石。典型代表作——京都龙安寺石庭龙安寺创建于宝德2年(1450年),宽政9年(1797年)因火灾方丈堂、佛殿、开山堂等被毁。龙安寺庭院建于15世纪,最出名的便是名为“虎负子渡河”的枯山水石庭。龙安寺庭园是平式枯山水,是日本庭园抽象美的代表:在寺庙方丈堂前一片矩形的白砂地上,分布着5组长着青苔的岩石,此外别无一物。米(东西向),宽10米(南北向)。15块(最初为9块)岩石被分为五组,配兰于庭园中,石组周围是细心耕犁过的白砂。显石的组合是被精心设计过的,被誉为美学上黄金分割比例的代表,无论从任何角度观看石庭,都有一块石头是看不见的。象征同心波纹可喻雨水溅落池中或鱼儿出水。白砂、绿苔、褐石,但三者均非纯色,从此物的色系深浅变化中可找到与彼物的交相调谐之处。砂石的细小与主石的粗犷、植物的“软”与龙安寺石的“硬”、卧石与立石的不同形态等,又往往于对比中显其呼应。材料土:土墙看似很普通,其实覆面材料不是纯土,而是一种土与一种特殊的油的混合物可以防止白沙粘在上面,还可以大大延长土层质地的保存时间。所以现在看到的土墙就是当时建造时造的那么旧,而不是时间对其的侵扰。可见独具匠心。植材苔藓:(附着于石头上)石材:各种特别的石头白沙:细细的直径约为4-5mm的白色石子坐观参悟因其属眺望园,故除耙制细石之人以外,无人可以迈进此园。而各方游客则会坐在庭园边的深色走廊上——有时会滞留数小时,以在砂、石的形式之外思索龙安寺布道者的深刻涵义。变化的大自然和庭中千年不变的沙石间的哲学意味。变化的大自然象征着人生的悲欢离合,而庭中的沙石则是“一念”这种淡淡的哀伤中愉快的物化。日本景观大师——枡野俊明枡野俊明,是当代日本枯山水的主要代表人物,日本禅僧大师和日本古刹建功寺第18代主持。1953年出生于神奈川县横滨市。作为日本当代景观设计界最杰出的设计师之一,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浓厚的禅意,体现了一种淡定、沉静的修为,方寸之间、意犹未尽。因此,常被誉为具有鲜明人生哲学的设计作品。当开始立石和布置植物时,我完全沉浸在各种相关元素的对话之中。我寻求一颗石头或一株树木所具备的某种精神从而确定其合适的位置。——枡野俊明国家金属研究院科学技术所中庭当枡野俊明踏勘了现场之后,国家金属研究院科学技术所——这座花园的主题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首先打动他的的念头就是纯净,这是人生最重要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科学家们在这里需要以一种纯净的心态去工作。这座花园必须是这样一个场所,它象征着纯净。国家金属研究院科学技术所中庭这个场地还让人回想起美国淘金热期间人与金属之间的关系。在那段时期,数以万计的人走向崇山峻岭去追求他们的梦想。他们找到的是一片干枯、荒凉的崎岖山地,那里稀疏地点缀着树木和杂草。山谷中是蜿蜒而干涸的河床及小溪。风磨白练的庭国家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中庭(图7)的设计是在日本庭院传统艺术与手法的基础上,具有全新创意的优秀作品。不同尺度规格的自然置石,表现出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用洁白的置石寓意专一和全身心地投入。作品无论从平面构图、还是在细部处理上都有其独创之处,并运用了诸多新技术,被誉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经典之作象征意义:蜿蜒的沙地象征着干枯的河床和小溪朝向建筑的不同大小的石块象征着力量喷雾象征着当时的淘金热的景象白色象征着洁白无暇,人的心灵通过大自然的力量得到净化野口勇——查斯•曼哈顿银行下沉庭院日裔美国人野口勇(IsamuNoguchi,1904-1988年)是20世纪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也是最早尝试将雕塑和景观设计结合的人,是国际上公认的战后最具影响力的雕塑家兼设计师。野口勇曾说;“我喜欢想像把园林当作空间的雕塑。”他一生都致力于用雕塑的方法塑造室外的土地。1964年,野口勇为曼哈顿商业区的查斯·曼哈顿银行设计了一个圆形的下沉庭院。这个庭院显然是日本枯山水庭院的新版本,体现了野口勇所主张的浪漫色彩。我的龙安寺——野口勇野口勇在这个设计中进行了一种尝试,使得人们只能俯视,或透过阅览室的落地窗来欣赏。石头下面的地面隆起成一个个小圆丘,花岗岩铺装铺成环状花纹和波浪曲线,仿佛耙过的沙地。在这个庭园中,野口勇将七块大石头不对称地放置于以花岗岩材质建造的直径18米的波浪形地床上。四块大的放于同心圆排布的花岗岩铺装上,另三块散布于周围,规则的铺花图案被蛇状曲线打断以喻示波浪。变化景观效果让人感觉与地上庭园的景观完全不同,除了随着观者视角的变换而产生的景观变化外,庭园还因季节的变异而产生季象景观的变化。夏天时,广场变成一个浅水池,水从两圈环布的喷嘴中流出,庭院里覆盖着薄薄一层水,水雾萦绕在那远渡重洋的石头周围,散布的石峰仿佛是大海中的几座孤岛。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庭院苏州博物馆是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代表作品,个人认为在这个作品中结合了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和日本枯山水的造园手法。尤其在内部的庭院和周边的景观处理上,用置石的手法融合了日本枯山水风格。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在其北院的片墙之下,布置了一组连续的石头,并置于砂砾之上,虽然没有用沙耙耙出水纹的图形,但结合白色的片墙,似乎找到些许日式枯山水的味道。两者手法的运用,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和意蕴。中国江南——日式枯山水日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大者不过一亩余,小者仅几平方米,日本园林就是用这种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江南的园林讲究起承转合,如册页、如长卷,但贯穿在里面的无一不是活泼的生气,但苏博新馆的造园设计取景是图式化的勾勒。经过精心挑选、切割,从山东泰安运来的泰山石的远山造型、细耙过的大小不一的石子组成的山水长卷园景却让人产生出强烈的如日本枯山水园林的观感,勾起人的是枯寂、平淡、如观赏樱花般美的瞬间转逝的禅思。众说纷纭在我看,真正喜欢和欣赏的人应该不会太多,试想一下:没有了象征生命的树和花,缺少了被誉为大自然母亲乳汁的水,失去了绚丽多彩的四季,只剩下无生命的岩石和沙砾,原始并挣扎着的苔藓,宛如无人荒漠,这样的园林会是什么样子?怪不得欧洲人把“枯山水”译成“dulllandscape”,对于正宗的枯山水风格,除了万念俱灰的修行者和自宫自残的变态者,相信绝大多数享用人间烟火的凡人是不会喜欢的。将枯山水脱离正宗枯山水极端乏味的形态,搀和进了大量中式园林的传统美学元素,竹和桃花,池塘荷花和鱼,点睛式的暖色搭配,粉墙黛瓦……,尽管精简到了几乎没有多余的元素,但并不因此而失去勃勃生机,成了“改良版”的枯山水,更接近于中国人的审美,相信这种“汉化”了的枯山水反而更能被多数人所接受。我认为的传承与创新:形式虽变,内涵未变执着的精神与纯洁永恒的追求在发展中,我们既要继承自身的传统美学,保持其内在的独特性,又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利用现代的审美观对其革新,吸收新理念。日本枯山水发展至今,顺应了社会的需要,其小巧、简洁的特点与日渐拥挤的城市景观较为吻合。人们将这种艺术搬到现实社会中,在一些住家门前、公园里、展览厅辟出一角,堆砌起独自的山水世界,既增加了艺术气氛,又拓展了空间。谢谢观赏
本文标题:枯山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081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