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文艺复兴最先发生于意大利,后传至北欧,并引发了北欧地区宗教改革运动,而北欧的宗教改革运动,并导致了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人文主义文化和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思想领域的两大重要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促进西方世界走向文明具有重要的和根本推动作用,而反宗教改革则是天主教会对历史进步的一种反动,实际上也是他们寻求更好生存的惟一选择。与之相应,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大致可分为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三种类型。这三种教育势力形成了当时欧洲教育的复杂局面。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一、文艺复兴运动及其人文主义特征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严密禁锢下,古希腊、罗马的文化被埋没了近千年的时间。至14世纪,欧洲的人文主义者点燃了呼唤人性解放的火炬,在沉寂良久的欧洲大地上,掀起了一个研究和复兴古代文化的热潮。它以急风暴雨之势,砸开了禁锢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枷锁,使它重新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把欧洲的学术文化思想推向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不是偶然出现的,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复古运动,它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和更新的历史内容。自10世纪以后,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手工业和商业逐步发展起来。到了14世纪,在意大利某些城市中形成了最早的资本主义的萌芽。15世纪以后,许多国家封建社会内部,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都先后产生了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和从事中介活动的商业、银行业。这样,就从中世纪市民阶层中形成了最初的资产阶级。与此同时,农村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开始解体。15世纪末,新航线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因而大大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由于当时的欧洲尚处于封建时代,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地主阶级和教会势力千方百计地阻挠和压抑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于是,代表新的生产方式的新兴资产阶级,作为一支革命的力量,便发动了对封建制度的进攻。在此形势下,广大农民与封建剥削制度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新兴资产阶级联合农民,共同反抗封建制度。这种斗争首先表现在了思想文化领域。文艺复兴起于14世纪初叶,经过15、16世纪,止于17世纪中期。它最初发生于意大利,并逐渐波及到尼德兰、西班牙、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地,成为震撼整个欧洲的惊涛骇浪。文艺复兴运动是在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夏兴”原意指人文学科的“复活”2或“复兴”。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指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艺术的复兴;二是指人类精神的觉醒,反抗中世纪的精神桎梏,追求人的个性的圆满发展。为摆脱中世纪封建主义的文化和思想锁链,资产阶级的先驱者们竭力求助并广泛利用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成果。这是因为他们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宝库中,发现了许多与封建神学相抗衡的积极因素。就是说,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以及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正好与中世纪神学教育的枯燥的教条主义和冷酷的禁欲主义形成强烈的对照。早在13、14世纪,意大利先进的思想家就开始对古希腊、罗马文化进行研究,同时,阿拉伯人的西侵和十字军东征,东方保存下来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以及拜占廷的文化典籍和阿拉伯文化源源流入西欧。同时,许多学者从欧洲各地的修道院里搜集古代作品、手稿和抄本、雕刻和绘画等艺术品,并从罗马废墟中挖掘出大量的古代文物。所有这些,“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新航线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更加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人们从此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中世纪的神学观念迅速瓦解了。文艺复兴,实质上是整个思想领域的一次革命运动。其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地“复活”古代奴隶制文化,而是为了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束缚,建立一种新文化。他们打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从神学中解放了文学、艺术、哲学、史学、政治学和自然科学等等,强烈要求用人文主义的教育来取代经院主义的教育。人文主义,Humanism的核心显然就是要以人为主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这种世界观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征:1.提倡人道,歌颂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神道,反对绝对依赖)2.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盲从、迷信、压抑和禁锢)3.肯定现世生活和尘世的价值(来世遥不可及,反对禁欲主义和出世思想)4.提倡知识与科学,尊崇理性(反对梦寐与无知)。二、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人文主义教育大体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两个时期虽然都体现出明显的人文主义特征,但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则有差异。(一)前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教育特征前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弗吉里奥、维多利诺和格里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西班牙的维夫斯、英国的莫尔、德国的温斐林和法国的比代等。其中的维多利诺和伊拉斯谟被公认为人文主义最重要的教育代表。虽然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具有更强的世俗性,而北方的人文主义教育十分强调前虔诚与道德的价值,但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及其主张却体现出了更为根本的一致性,这主要体现在:1.在教育目的上强调培养合格的公民(源于古希腊罗马、学究)32.在教育内容问题上,强调古典科是目人文主义课程的基础和主体;3.在教育的作用上,强调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强调治世治人,强调改造社会,不重视对自然的改造;4.在语言学习中,重视古典语言,漠视本民族语言的教学;5.在教育方法上,后期形式主义严重,所谓的西塞罗主义就是一种表现。(二)后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教育特征很显然,这种特征很快就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了,因为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政局发生了变化,共和制为君主制所取代,人们对共和制、公民权等概念日益生疏,在教育上,由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转而注重培养理想的君主和朝臣,这样,人文主义教育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历史学家称之为后期人文主义教育。后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卡斯底格朗(《宫廷人物》)、法国的拉伯雷(《巨人传》)和英国的埃利奥特(《行政官之书》、《统治者之书》TheBokenamedtheGovernour)和培根等。这些人文主义教育家的思想当然是对当时教育的一种观照,反映了当时教育的基本要求。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教育与前期相比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育目的上,重视培养培养贤明的君主和侍臣(完全的绅士)2.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学习渊博的实用知识,除重视人文学科的重要作用外,开始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价值3.在教育的作用上,重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4.在语言的学习上,强调学习本民族语言5.在教育方法上,反对死记硬背,强调从生活中学习、从实践中、从事实中学习可以看出,后期人文主义教育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世俗性更强,具有更多的近现代精神。(三)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1.人本主义2.古典主义3.世俗性4.宗教性5.贵族性第二节新教教育一、宗教改革运动与新教的建立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于16世纪初,其矛头直接指向天主教会和教皇制度,而4随后提到的反宗教改革则是天主教会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反动。我们知道,自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灭亡后,天主教会一直是欧洲惟一统一的国际性组织,其势力渗透到欧洲社会的各个层面,对社会生活进行着广泛的控制。在原则上,教会作为一个神圣的机构,所应关注的是人的精神的纯洁,其目标是将上帝的荣耀带到人间并通过圣事使众生得救,而要做到这一点,教会人员首先应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为教徒树立榜样。然而教会在其发展过程中,腐败现象有增无减,到了宗教改革前夜,教会的腐败已达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对于教会的抱怨、讥刺和批判以各种形式流传在社会上。纯洁教会成为欧洲当时一个最普遍的口号。人们以一种怀疑和否定的眼光来审视教会,教俗之间的矛盾愈益尖锐。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做了思想准备,人文主义思想家对天主教会和神职人员的腐败、愚昧与虚伪的揭露,对改革教会、改革现实社会的呼吁,对人道精神、批判意识的推崇等,成为宗教改革者对天主教会及其教阶制度、仪式、教义等予以怀疑、批判进而予以否定的重要条件。可以说,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运动在宗教领域的继续。长期以来,对于天主教会的种种积弊,天生教会内部的有识之士也深感不安,他们力图革除教会弊端,改革教会行政,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既然这种内部的自上而下的自我改革不能实现,那么外部的、自下而上的宗教革命就在所难免了。教权与王权的冲突也是促成宗教改革运动的一个因素。王权的强大降低了教会在欧洲社会的地位。教会作为一种超国家机构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条件是封建分裂和王权的衰微,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教会作为统一的组织来管理社会生活的必要性才充分显示出来。而王权的强盛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使得曾经作为欧洲的教育者、开发者、管理者和仲裁人的教会已经不再被需要了,强大的王权和民族国家已有力量从事各种世俗管理事务。在世俗事务中,教会所有的职能只剩下一件事情可做,这就是继续向整个欧洲索取财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会真正地堕落和腐化了。教会成为整个欧洲走向近代社会的一个赘物。教会对欧洲财富的占有量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16世纪初,大约四分之一的法国、二分之一的德国和二分之一以上的意大利的财产都掌握在教会手中,在德国,教会的土地占了一半。教会敛财的手段多种多样,除征收什一税外,还有接受教徒的捐献、出售教职、销售赎罪券等。其中销售赎罪券最不得人心,教会1517年出售赎罪券时首先在在德国直接引发了宗教改革。德国于15世纪末已基本上确立了地域的统一,接近成为一个民族联合体,但在政治上仍旧处于分裂状态。内部的分裂和混乱使德国不能像法国、西班牙那样以一个国家的力量反抗教廷的盘剥。德国成了教皇的奶牛,罗马教廷的肆意5盘剥在德国表现得最甚,这自然引起了德国各阶层的忿恨,激发起强烈的民族意识。1517年10月,教皇利奥十世以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特使到德国销售赎罪券,声称: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罪人的灵魂立刻就可以从炼狱升人天堂。教皇的特使还声称,赎罪券不仅能够赦免以往的一切罪过,甚至还可以预先赎去未来所犯的罪过。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公开反对买卖赎罪券,认为人的得救不因是否购买赎罪券,而在于是否对上帝有真诚的信仰,人惟有信仰才能得救。每个人都可以在阅读、理解《圣经》的基础上产生对于基督的信仰,最高权威不是来自罗马教会和教皇,而是来自《圣经》,个人与上帝的沟通勿须教会作中介。这样,教会及其所操持的一切复杂的仪式和活动便成了多余的东西,实际上肯定了个人的理性、意志在宗教活动中的地位。路德的思想从理论上彻底否定了教会的权威,他的反对出售赎罪券的言论引起了巨大反响,宗教改革的序幕就此拉开。宗教改革开始后,德国境内的新教势力与旧教势力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555年双方才握手言和,订立了《奥格斯堡和约》,规定各地诸侯、,城市有权选择领地内的宗教,确立了教随君[诸侯]定的原则,路德教从而取得了合法地位。路德派新教在德国的主要势力范围是在德国北部,在国外的影响主要及于斯堪的纳维亚诸国如瑞典、丹麦、挪威等。德国宗教改革开始以后,在瑞士、英国等地也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瑞士的慈温利(UlrichZwingli,1484-1531)1518年任苏黎世大教堂的教士,他在传教中抨击天主教会的腐化堕落,反对出售赎罪券。1522年他发表《六十七条》,系统地阐述了其宗教改革主张,引发了瑞士的宗教改革。瑞士分裂为新教诸州与旧教诸州,双方发生对抗,慈温利在武装对抗中战死,瑞士的宗教改革渐趋衰落。1534牢,法国的加尔文(JohnCalvin,1509—1569)到瑞士宣传新教教义,使加尔文派新教运动首先于瑞士,继而在法国、荷兰、苏格兰、英格兰、北美等地获得了广泛开展。从1529年起,英国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1534年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现任国王及其继承人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这样就否认了教皇干涉英国事务的权力,从而彻底与罗马教廷决裂,就在英国形成了国教派,同
本文标题: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085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