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语言学教程》第-7-章---语言、文化与社会
第2学期第9讲第7章语言、文化与社会(Language,CultureandSociety)7.1语言与文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能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框架,能让我们同时从若干不同但同样重要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综合研究。此外,能不能构建出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框架,至少现在还有疑问。明确这一点,对于语言研究非常重要。——约翰.莱昂斯(1981)7.1语言与文化对语言和文化进行联合研究的重要意义①Languageisanindispensablecarrierofculture.②Culturefindsabetterrepresentationthroughlanguageuse.③Ajointstudyofthesetwosubjectswilldefinitelybroadenthehorizonofhumanknowledgeingeneralandenrichtheresearchofthesesciencesinparticular.7.1.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③自18世纪初以来,语言研究先后有:历史比较取向、结构主义与形式主义取向。④二十世纪初以来,语言研究又出现了人类学取向,即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研究语言。⑤以Malinowski、Firth为先驱和代表的英国传统⑥以Boas、Sapir、Whorf为先驱和代表的美国传统评论:这是两个平行独立的学术传统,为语言研究开创了一种新的范式(paradigm)。英国的人类学取向的语言研究起源:Malinowski在Trobriand群岛的实地调查(fieldwork),研究成果及重要意义继承:Firth提出了theoryofcontextofsituation(情景语境理论)发展:Halliday的理论贡献美国的人类学取向的语言研究Aspeechcommunityreferstoagroupofpeoplewho“sharenotonlythesamerulesofspeaking,butatleastonelinguisticvarietyaswell”(Hymes,1972)言语社团是指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不仅遵守相同的语言使用规则,而且至少使用一种相同的语言变体。”(Hymes,1972)“语言”、“方言”、“个人言语”及“语言变体”1语言语言社团2大方言1大方言2语言社团3方言1.1方言1.2方言2.1方言2.2语言社团4小方言小方言小方言小方言小方言小方言小方言小方言语言社团5个人言语个人言语个人言语个人言语个人言语个人言语个人言语个人言语个人言语个人言语个人言语个人言语个人言语个人言语个人言语个人言语语言现实萨丕尔——沃尔夫假说(theSapir-WhorfHypothesis)附加:hypothesis.n.(有少量的事实依据、但尚未被完全证实的)假说,假设;(凭空的)猜想,猜测⑥TheSapir–WhorfHypothesissuggeststhatourlanguagehelpsmouldourwayofthinkingand,consequently,differentlanguagesmayprobablyexpressspeakers’uniquewaysofunderstandingtheworld.⑦Followingthisargument,twoimportantpointscanbecapturedinthistheory.⑧Ontheonehand,languagemaydetermineourthinkingpattern;ontheother,similaritybetweenlanguagesisrelative.⑨Fortwodifferentspeechcommunities,thegreatertheirstructuraldifferentiationis,themorediversetheirconceptualizationoftheworldwillbe.⑩Forthisreason,thishypothesishasalternativelybeenreferredtoasLinguisticDeterminismandLinguisticRelativity.③TwoversionsoftheSapir–Whorfhypothesishavebeendeveloped,astrongversionandaweakversion.④Thestrongversionreferstotheclaimtheoriginalhypothesismakes,emphasizingthedecisiveroleoflanguageastheshaperofourthinkingpatterns.⑤Theweakversionofthishypothesis,however,isamodifiedtypeofitsoriginaltheory,suggestingthatthereisacorrelationbetweenlanguage,cultureandthought,butthecross-culturaldifferencesthusproducedinourwaysofthinkingarerelative,ratherthancategorical.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决定语言使用者对世界的看法;语言本身怎样描写世界,那么它的使用者就会怎样观察世界;世界上的语言不同,所以各个言语社团中的人对世界的识解和观察也不同。这里的“语言使用者对世界的看法”其实就是思维,所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本质是旨在说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该假说认为,语言决定思维。Theviewwasfirstclearlyexpressedby19thcenturythinkers,suchasWilhelmvonHumboldt,whosawlanguageastheexpressionofthespiritofanation.The20thcenturyschoolofAmericanAnthropologyheadedbyFranzBoas,EdwardSapirandBenjaminLeeWhorfalsoembracedtheidea.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vonHumboldt,1767-1835),德国政治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普通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创始人。洪堡特的语言学理论与索绪尔的“就语言而研究语言”的学说不同,他强调语言与民族精神的联系,甚至提出“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的论断。代表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这部著作总结了他在该领域的全部工作。两个概念Linguisticdeterminism[语言决定论]istheideathatlanguageanditsstructureslimitanddeterminehumanknowledgeorthought.Theprincipleoflinguisticrelativity[语言相对论]holdsthatthestructureofalanguageaffectsthewaysinwhichitsspeakersareabletoconceptualizetheirworld,i.e.theirworldview.关于语言相对论的最新观点Currently,abalancedviewoflinguisticrelativityisespousedbymostlinguistsholdingthatlanguageinfluencescertainkindsofcognitiveprocessesinnon-trivialways,butthatotherprocessesarebetterseenassubjecttouniversalfactors.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反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决定思维,如果假设这种说法成立,下面的现象如何解释?有研究指出,先天性聋哑人,即使没有上过聋哑学校,不懂手势语,仍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儿童2岁才能说些简单的话,但是婴儿从第5个月开始就能根据颜色和形状来区别事物,这种根据事物外部特征和本质属性进行概括的能力,事实上已经是一种抽象思维的过程,这种思维活动就是在语言产生之前就有的。语境理论及其发展语境就是“语言的环境”。语境(context)理论在国外的阅读教学中颇受重视。最早提出语境这一概念的是波兰裔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他认为:“话语和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语境对于理解语言必不可少。”英国语言学家弗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他提出:语境除了指“语言的环境”,即上下文外,还包括“情景语境”,即语言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继承了马林诺夫斯基和弗斯的语境理论,对语境因素的种类及其在语言系统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语域”(register)这一概念。他发现人们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会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还将决定语言特征的情景因素归纳为三种:语场(fieldofdiscourse),语旨(tenorofdiscourse)和语式(modeofdiscourse)。语场指实际发生的事情,即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谈话话题、讲话者及其他参与者参加的整个活动;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如说还是写,是即兴发挥还是有所准备,另外还包括修辞方式。语域三要素中的任何一项发生改变,都会引起交流意义的改变,从而造成语言的变异,产生不同的语境类型。第七章语言、文化与社会[2]第二节语言与社会必要的理论准备“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按词源学本义,是指个人是不可分割、也不该分割的社会单位。个体主义认为,个人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也是最高的社会单位。没有一种社会单位比个人更小,也没有一种社会单位比个人更高,以致于凌驾在个人之上。个体主义只承认有比个人更大的社会单位,如国家、阶级、政党、家庭、公司、社区、教会以及其他自愿性的结社。而集体主义则认为,个人是最小的社会单位,个人必须服从的社会单位,如政党、阶级、国家、政府等。个体主义蕴含着一整套的道德和政治原则,同时也提供了一系列行为准则。它把个人当作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的核心和出发点。作为一种道德原则,个体主义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因而具有最高的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作为一种政治哲学,个体主义主张个人自由、权利和平等,强调自由民主,反对国家对个人自主事务的干预。作为一种经济学说,个人主义主张私有财产权和自由市场经济。个体主义不否定社会的存在,及其给人类的生存所带来的好处。个体主义只是认为人自身就是目的,是价值的最终决定者,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另一个人的工具。任何团体或集体,不管大小,仅仅是无数个人的组合。除了个体成员的权利之外,团体没有其它权利。在自由社会,任何团体的“权力”都是从其成员的权利中引伸出来的,是个体自愿的选择和同意的产物。个人参加团体之后,既不能获得新的权利,也不能丧失他应该具有的权利。个人权利是所有团体或联合体的唯一道德基础。如果集体的活动不是从个人权利出发,它就是一种暴民统治的原则。名词解释Sociolinguisticsisthedescriptivestudyoftheeffectofanyandallaspectsofsociety,includingculturalnormsandcontext,onthewaythatlanguageisused,andtheeffectsoflanguageuseonsociety.Sociolinguisticsdiffersfromsociologyoflanguageinthatthefocusofs
本文标题:《语言学教程》第-7-章---语言、文化与社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095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