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上学记诚如何兆武先生所说,他平生读书最好的岁月之一就是在西南联大的七年。而这本何兆武先生口述的《上学记》最有趣的部分也是描写这七年的笔墨。前几天已经读完了这本书,可何兆武先生这七年在西南联大的求学生活依然清晰地在我脑海中浮现,让我如此心驰神往,不禁写下小文,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慨。当时的西南联大不仅有好多中国著名的学者,也为日后的中国培养除了一大批人才,甚至还有诺贝尔奖得主。何兆武先生绘声绘色地回忆了当年他上学的情景,很多同学间、老师们的小段子都特有意思。当时西南联大的学术风气非常自由,老师上课也是想讲什么讲什么,每个老师讲的都不一样,同学间、老师间的思想也非常自由,都有点“百家争鸣”的气派了。那些教授之间也有小摩擦,比如冯友兰就在上课的时候骂胡适说,“胡适到了27年就完了,以后再没有东西了,也没起多大的作用。”也有些性格鲜明的老师,比如刘文典,清末参加过同盟会,非常老资格了。但为人不怎么注重仪表,干巴巴一老头,还带个眼镜,当年蒋介石听闻他的大名于是请他赴宴,蒋介石这人很注重仪表,见刘文典那样子就问他“你就是刘文典吗?”他回了一句“你就是蒋介石吗?”结果蒋介石大怒,抓他入监了,还是蔡元培等一辈元老出面才把他保了出来。诸如此类,读来实在有趣。说道西南联大老师讲课的自由,让我想起了我高中的语文老师。刚毕业一大学生,有理想,也满腹经纶的。他的语文课总是很有他的个人色彩,比如貌似他对甲骨文有些研究,于是学古文解释字词的时候,总拿甲骨文说事儿;他爱读金庸,上课总举些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例子,高一暑假还让我们读四大名著和金庸小说;他还在课堂上唱秦腔??虽然他的脾气很不好,总黑着个脸,当年满怕他的,大家也都不喜欢他,但或许是因为我实在钦佩他的才学,或许他经常读我的作文,还或许他没怎么凶过我,总之,当我再也无法学习语文课的时候,他——我最后的语文老师——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题外话了。书中还谈到了有关幸福的话题让我茅塞顿开。何兆武先生求学的那个年代,吃穿供给不足,人穷的什么都没有了,可是从何先生的回忆中,我能清楚地感受到,他是幸福的,他们那一代人都是幸福的。何兆武先生说,那是因为他们都相信,中国一定能胜利,胜利以后自己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他们就这样单纯地相信着,因此无论物质条件再怎样艰苦,他们的精神依然是幸福的。这让我想到,现在的人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可他们依然感觉不幸福,我想主要还是因为现在的人们对自己的未来越来越迷茫,对整个世界早已失去兴趣,在精神上没有一个单纯的希望或盼望,这或许是他们感到不幸福的一个因素吧。上学时期何兆武读了很多书,因此先生还谈了他的一些读书心得,我颇为赞同,下面引了一小段:“在我看来,读书最大的乐趣在于自己精神上的满足,这比什么都重要,而不在于是不是得到一种世俗的荣誉。”我想,求知的乐趣不是歌德想得到的“知道一切”,而是,在了解一件事物时,又发现了另一件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前方似乎总有未知在等着自己,越想去了解,就会发现更多的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这无穷尽的未知才是求知的乐趣,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吧。三言两语是讲不完我对这本书的喜爱的。西南联大里那种自由的学术风气,个性又智慧的老师,聪明又好学的学生,实在让我向往,让我崇敬。何兆武先生回忆说,当年联大的校长梅贻琦,“顶有绅士排头,永远拿着一把张伯伦式的雨伞,甚至于跑紧急警报的时候,他还是很从容的样子,同时不忘疏导学生”,这样的回忆忽然让我想到了《哈利波特》里的校长邓不利多,不禁嫣然一笑。此类的回忆还有很多,总是不免读了让人快乐的,当然毕竟是战争年代,之后又是文革,回忆总不尽然是美好的,可是何兆武先生依然能用轻快幽默的语言婉娩道来,读起来有时心酸,有时好笑,有时振奋,有时颓唐,我嫣然沉醉在何先生的回忆以及那一个是非年代里了。
本文标题:上学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108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