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Microsoft-Word-文档-(2)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自主学习】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根据课本小字内容了解隋唐之前的中枢机构的变化情况)1.确立:隋唐(1)内容:三省是指、、。省下设六部,即六部。(2)职权及运行程序:是决策机构,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诏令。负责审核起草的诏旨,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是最高行政机构,下设六部。(3)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封建中央政治制度成熟。2.演变:宋元(1)宋朝:二府三司制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另外设置“”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掌管,三司的长官又称为“计相”;宰相只保留。(2)元朝:废除三省,只设,长官为元代。二、选官制度1.目的:补充,保证这个队伍的。2.发展:(1)西周:实行制。(2)战国:实行制,秦和汉初基本沿袭。(3)西汉:汉武帝时,实行制和制①内容:制是让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②影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的需要,但易任人唯亲,和易形成小集团。(5)东汉:九品中正制(4)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①原因: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②发展历程形成:时分设各种不同科目推举人才,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科举制形成。完善:唐代,统一分科,定期考试,和两科最为人重视。发展:北宋,重视科举,导致选官过冗过滥;明清,八股取士方式成为束缚思想的工具。③评价:扩大了统治的;促进了的进一步成熟,为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成为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明清时时期,则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三、监察制度1.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2.发展:(1)监察制度①确立:秦汉时期秦朝设,汉武帝时设。②顶峰:明清时期在中央既设又设,合称“科道”,在地方设。(2)谏议制度①含义:对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②发展:隋唐时期:三省六部中的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宋代:出现独立的谏官机构——。明清时期: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3.作用:(1)积极作用:在整顿,打击势力,维护,谏正皇帝过失、防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消极作用: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和现象。【知识运用】1:读图回答问题:图一图二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三省二府三司皇帝枢密院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门下财政度支盐铁户部军政工部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三衙禁军统兵权调兵权行政宰相三省基本不参与政事参知政事(副相)宋朝二府三司制枢密使三司使(计相)图三问题1:结合图一、图二提示分析唐朝皇帝是怎样加强皇权的?问题2:结合图二、图三,联系所学知识思考宋朝宰相的权力与唐朝有什么变化?2: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列表格。并分析我国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和选拔方式的演变有何特点?朝代制度标准西周世卿世禄战国军功汉武帝时期孝廉东汉末年九品中正制门第隋唐科举制宋朝经文、理学明清八股取士【重点问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因此沿革清晰。(2)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全面垄断全国的一切大权。(3)人治高于法治。(4)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统治网络严密周全。(5)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6)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巩固训练】1、右图所示的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分别出现于()A.秦朝和西汉B.西汉和东汉C.秦朝和唐朝D.唐朝和宋朝2、史载“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与此相符的措施是:()A.建立中朝B.设三省六部C.设三司使D.设立军机处3、.隋唐三省六部中制定完善了自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A.分清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不同职权B.有效地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中央机构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D.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4、“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段话充分反映了()A.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B.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C.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D.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5、“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钱穆《国史新论》)文中“委员制”指当时的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6.“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这一观点指()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7.有的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C.废丞相,设内阁D.确立三省六部制8.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B.行政权C.军政权D.财政权9.“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这是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A.战国的军功爵制B.汉代的察举制C.唐朝的科举制D.明代的科举制10、《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A.行政管理B.访贫问苦C.监察官吏D.缉捕侦查知识运用一:(1)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明确分工,互相牵制。(2)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宰相只保留行政权。知识运用二(1)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步趋向于公开、公正。(2)方式:由举荐或评定授官到科举取士,选拔方式渐趋严密。巩固练习:CBCACCDBDC知识运用一:(1)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明确分工,互相牵制。(2)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宰相只保留行政权。知识运用二(1)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步趋向于公开、公正。(2)方式:由举荐或评定授官到科举取士,选拔方式渐趋严密。巩固练习:CBCACCDBDC知识运用一:(1)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明确分工,互相牵制。(2)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宰相只保留行政权。知识运用二(1)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步趋向于公开、公正。(2)方式:由举荐或评定授官到科举取士,选拔方式渐趋严密。巩固练习:CBCACCDBDC知识运用一:(1)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明确分工,互相牵制。(2)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宰相只保留行政权。知识运用二(1)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步趋向于公开、公正。(2)方式:由举荐或评定授官到科举取士,选拔方式渐趋严密。巩固练习:CBCACCDBDC知识运用一:(1)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明确分工,互相牵制。(2)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宰相只保留行政权。知识运用二(1)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步趋向于公开、公正。(2)方式:由举荐或评定授官到科举取士,选拔方式渐趋严密。巩固练习:CBCACCDBDC知识运用一:(1)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明确分工,互相牵制。(2)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宰相只保留行政权。知识运用二(1)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步趋向于公开、公正。(2)方式:由举荐或评定授官到科举取士,选拔方式渐趋严密。巩固练习:CBCACCDBDC
本文标题: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Microsoft-Word-文档-(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109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