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LUOYANGNORMALUNIVERSITY2013-2014学年期末论文从《1984》解读乌托邦院(系)名称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黄静静学号120114041指导教师杨莉副教授完成时间2014年5月2从《1984》解读乌托邦黄静静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学号:120114041指导老师:杨莉副教授摘要:英国文学中有一个有趣现象,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经典皆出于其中。前者以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为代表,后者的代表则是乔治·奥威尔的《1984》。本文就是以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的《1984》来反观乌托邦,探究人生终极理想与真实之间的差异。关键词:老大哥欲望个人的自由不能否认绝大多数乌托邦设计者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们感到了现实的无奈和痛苦,希望能有梦中的桃花源出现。这个想法是如此诱人,以至于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始,后世乐此不疲地建造了一个又一个海市蜃楼,而奥威尔的《1984》则对这种狂热给予了当头一棒,告诉我们,这种理想国的实现必是一场灾难。乔治·奥威尔,英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1903年生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与绝大多数英国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少年时代,奥威尔受教育于著名的伊顿公学。后来被派到缅甸任警察,他却站在了苦役犯的一边。20世纪30年代,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因属托洛茨基派系(第四国际)而遭排挤,回国后却又因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1950年,死于困扰其数年的肺病,年仅46岁。乔治·奥威尔一生短暂,但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其代表作有《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的《1984》写于20世纪40年代末,那时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大陆的肆虐刚刚结束,斯大林的大清洗也已经接近尾声。这是乔治.奥威尔虚拟的一个故事,在这个虚拟的故事里有一个虚拟的人温斯顿生活在一个虚拟有国度“大洋国”里,故事发生在1984年的“大洋国”。“海洋国”的统治阶级是“内党”,“内党”的领袖是“老大哥”。“老大哥”从不露面,他的大幅照片户内户外却到处张贴。炯炯有神的眼睛,紧盯着臣民。主人公温斯顿仅仅属于“外党”,跟所有同志一样身穿清一色的蓝布工人套头衫裤。他服务的机关是“真理部”。政府除了“真理部”以外还有三大部。“和平部”、“仁爱部”、“富裕部”。四大机构各占据一座300米高的金字塔式建筑。建筑外边大书特书党的三大原则:“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愚昧就是力量”。温斯顿担任“记录科”的科员,工作是修改各种原始资料,从档案到旧报纸,全都根据指示改得面目全非。温斯顿的家与所有私人居室一样,有一个无孔不入的现代化设备,叫做“电子3屏幕”。每个房间右首墙上都装有这样一面长方形的金属镜子,可以视听两用,也可以发号施令,室内一言一语,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受这面照妖镜的监视和支配。平时无事,电子屏幕就没完没了地播送大军进行曲、政治运动的口号、或“第九个三年计划”超额胜利完成的消一息。这些噪音由中枢纽控制,个人无法关掉。在这样一个极度空间里是无个人尊严可言的,更别说反抗了,一切与“内党”不一致的言行都会视为非法,都可能带来灭顶之灾。温斯顿是个良知未失的人,他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但唯一能做的只是秘密地呻吟,这呻吟的方式又有两种,一种是写日记,一种是与朱利亚偷情,他们用他们那脆弱的爱和身体语言进行无声的抗争,用乔治.奥威尔话说就是“他们腰部以下还没有反叛”,但即使是这些也是不被允许的。1.简析乌托邦乌托邦是一种绝对理想,是对人类社会完美的政治设计。这样的理想自然是激动人心的,但它也是一种美丽的陷阱。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第一,人总是有缺陷的,有缺陷的人自然无法设计完美的社会;第二,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是时代累积的,它是无法被设计的;第三,要保证完美社会的存在,必定有一个强制力量,这种强制力量带来的利益分化必然导致个体的差异,我们永远无法到达完美。如果说法国人的价值不同于西班牙人的价值,中国人的价值不同于美国人的价值,那么乌托邦的基本设定-----存在对一切人都有效的共同标准,就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基础上。正是基于这些考虑,人们逐渐从这个迷雾中走出来。到了20世纪,西方文学中就出现了被称为反乌托邦的作品。奥威尔的《1984》,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其中前两部名声尤大。反乌托邦作品出现在英国绝不是偶然的,英国人的理性思维让他们能更冷静,对人类狂热头脑的产物也认识的更清楚。乌托邦对社会最大的危害在于它的强制性,它以理想的名义,抹杀了个性自由。以同一取代纷繁万千大众,将个人的价值化为乌有。2.《1984》对个人的抹杀2.1乌托邦对个人生活的强制在这个所谓的乌托邦社会中。人是没有私生活的,无论在工作场合,宿舍,还是公共场合,无时无刻不处在‘电屏’的监视之下。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做的事,按部就班,就像生产车间的零部件,统一打磨安装,毫无新意。他的生活永远暴露在他人的眼光之下,他永远不会感到自己是在独处。这一点不禁让我想起好莱坞大片《金蝉脱壳》中的超级监狱,处于这样生活中的人无异于身陷囹圄,又或者是连监狱都不如。大洋国人民的一生就像被写好的计划表,所有事都被安排,个人意志在这里是绝不存在的。他们在经济生活中是被配给的,在文化生活中只有组织,而没有个人爱好,甚至最隐秘的性生活也和国家整治规划需求联系起来,被当局看作是一项义务。任何与众不同的行为都受到怀疑,任何反映了个人癖好的物件都可能给物主带来危险。每个人都生活在他人的眼光之下,从而只能为他人生活。在这个强制的社会里,个人的情感,尊严都无处容身。2.2乌托邦对个人情感的强制书中出现的‘老大哥’形象是对大洋国公民进行精神控制的重要手段,这4个莫须有形象却无人敢否定,而其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所形成的狂热追求完美成全了统治者的意愿。每天‘老大哥’都传来新的指示占领人的头脑,而反复的宣传所导致的近乎宗教的狂热也使这些指示被奉为真理,所有生活在谎言中的人都深信不疑。他们故意保持与外国的战争状态来造成人民恐怖心理,并在国外制造一个假想敌为民众提供一个宣泄某种可能产生反抗和敌对本能的渠道。在以这本书为据本拍出的同名电影中,一开始便是在一个聚会厅民众观看‘老大哥’演讲而精神沸腾的场景。这样的煽动场景初看来更像邪教聚会鼓吹思想,而非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如此诡异的行为,其目的自然不会太过高尚。2.3乌托邦对个人思想意志的强制自由的思想本身至少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对过去的记忆和当下的经验,另一个则必须通过语言来进行。于是乌托邦统治者就通过这两点来掌控人民思想。首先他们有意识有步骤地修改和消灭过去,他们把过去,把历史塑造为他们希望的样子,使思想者失去了可供比较和评判的标准。书中有句话概括的很深刻,‘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过去是思想的源泉,没有了源泉,思想就失去了意义和维度,只能按照现有洪流流淌。小说主人公是真理部的编辑,他在扼杀别人思想的同时也扼杀了自己的思想。乌托邦的恐怖性在于它以一种自以为正确的思想控制所有人的思想,在这种社会里,有想法的人是十恶不赦的。另一个办法则是销毁旧的语言,创造新的语言。书中《新华词典》的编睦者一语道破其工作目的;新话的全部意义在于缩小思想的范围,最后使人不能犯任何思想罪。长此以往带来的必然是个人思想的荒芜,最终完全丧失,称为没有意识的行尸走肉。除了这些,强行以酷刑改变人的意志也是其重要手段。在莱温斯基被抓后,受尽了磨难,而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笼子里的老鼠,而这里的老鼠却又和莱温斯基童年时家庭阴影的老鼠浑然一体。《1984》用了最后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写这一手段,当乌托邦温情脉脉的面纱被揭开时,血淋林的残酷赫然出现在人们面前。3.《1984》的警示这部基调灰暗的作品无疑对热忱的乌托邦拥护者是当头一棒,狂热的理想带来的有可能是万劫不复的阴暗。因而,无论是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都有其存在意义,也都值得深思。人是思想复杂的动物,而由人组成的社会也更为复杂,究竟我们应该追求怎样活着,生命的演化自有选择。参考文献:[1]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柏拉图.理想国.南京:中国图书出版集团,2013.
本文标题:1984与乌托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120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