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江南春春天来了,小草绿了,花儿开了,柳树发芽了,一切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生机勃勃。春天在人们心目中是那么的美好,在画家、诗人的眼中更是别具一格,许多诗人把对春天的赞美,对春天的感受融入到一句句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天街小雨润如丝,草色遥看近却无。作者:唐·杜牧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作者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七夕》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绿映红:绿叶红花相互映衬。水村山郭酒旗风。水村:靠水的村庄。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酒旗:酒幌子,酒店门前悬挂的旗子一样的标志。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南北朝时期,南方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总称南朝,当时佛教盛行,寺院广布。四百八十寺:形容佛寺多。是大概数字。多少楼台烟雨中。多少:表示多的意思(感叹词)。楼台:这里指高大的佛寺建筑。烟雨:像烟雾那样的细雨。辽阔的江南到处黄莺啼叫,丛丛绿树映衬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店的旗子迎风招展。遥想南朝之时,寺院佛殿不计其数;如今还剩多少亭台楼阁掩映在烟雨之中呢!写今怀古景: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情:慨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借古讽今,忧国忧民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你看,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临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这两句写了江南春色无边。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一句一景,各具特色,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这些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梁武帝思考:为什么不是江南四百八十寺,而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多信佛教,尤其这位梁武帝,先后四次舍弃皇位出家为僧,被大臣花费了千万贯钱将他赎出。他在位四十八年,广建佛寺,耗费民力。可笑的是佛祖并没有保佑这位崇佛的皇帝,公元548年他在侯景之乱中被侯景囚禁在台城,次年悲惨死去。杜牧所处的时代正是唐宣宗执政时期,这位唐宣宗即位前做过和尚,对佛教更是推崇有加。杜牧在赞美江南秀丽春色的同时,也借古讽今,表达了对统治者迷信佛教大兴土木而不问国计民生的批判。谢谢!
本文标题:江南春―杜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14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