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国际能源价格波动与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化路径
国际能源价格波动与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化路径2015.11课题架构一、选题的缘起二、研究的现状三、研究的内容四、研究的路径一、选题的缘起1、中国能源安全面临挑战的客观现实近年来,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就国内能源形势而言,一方面,随着环保和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的能源结构面临调整的压力,亟须改变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现状。另一方面,国内能源供应不足日益制约中国的经济发展。就国际能源形势而言,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8%,2030年将达到74%。国际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此外,中国还面临着能源(石油)供应地局势动荡和能源运输通道受制于人的困境。如何保障能源安全成为事关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上的重大现实问题。2、国际能源价格波动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问题。商界和理论界对于能源价格波动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种意见,一种强调基本面的作用,认为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了国际能源价格的波动,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进入持续低增长期,国际社会对石油的需求遭遇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另一方面,能源剩余探明储量增幅大于产量增幅,海洋石油开发和页岩油气革命,加强了美国能源供应能力,新增能源产能不断投放市场。另一种意见强调金融面的因素,认为石油价格波动幅度之大只有用金融投机来解释才讲得通。本文认为,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反映了国际能源体系的振荡和调整,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问题,需要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加以阐释。3、国际化路径成为世界主要大国保障本国能源安全、捍卫本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方式。1973年石油危机后,美国将能源安全纳入国际议程,并倡导成立了IEA,以此协调西方发达国家在能源安全问题上的立场,这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西方发达国家能源安全的整体利益。又如,作为主要的石油生产国,沙特阿拉伯在2008年倡议召开国际能源会议。在此次会议上,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消费国以及国际能源机构等的代表就日益严重的高油价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进行了讨论。再如,另一石油生产大国俄罗斯高度重视能源安全的国际议程设置。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使俄罗斯的能源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大。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利用主办国际会议的契机,将能源安全纳入国际议程,希望借此巩固和提高其在世界能源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和影响。4、中国能源安全国际化路径具有现实可行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能源安全主要表现为能源来源的安全,经历了“开源”战略、“节流”战略和“国际化”战略。《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中明确将“加强能源国际合作”作为中国能源政策的重要内容。课题认为,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有国内路径和国际路径,由于“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际能源贸易仍将是中国利用国外能源的主要方式”,因此,应当重视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路径。现实可行性体现在:第一、实力增长和国际影响力提升使中国能源安全国际化的能力不断增强。第二、中国国际责任意识的提升使其产生能源安全国际化的意愿。第三、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是能源安全国际化的宝贵经验。第四、中国主办重要国际会议是设置能源安全国际议程的重要机遇。二、研究现状1、经济学中对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原因的解释霍特林模型将石油资源当作一种埋藏地下的资产,厂商的目标是如何寻找一种最优的定价方法使得净现值最大,模型得出的最优价结论是“资源价格增长率与贴现值相等”。哈伯特(Hubbert,1949)“钟形曲线”: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任何地区的石油产量都会达到最高点,达到峰值后该地区的石油产量将不可避免地开始下降。英国地质学家坎贝尔(Campbell,1997,1998):随着新油田发现的减少,现有石油产量很难继续支撑世界经济发展对石油的激增需求,世界能源危机即将来临。石油经济学家阿德尔曼(Adelman,1982,1995)认为OPEC是利润最大化卡特尔,国瓦解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任何企图都可能失败,或者仅能在短期内收效。重要的是,把石油输出国腰包里的钱转到美国人的口袋里,这种策略可能总有一天会削弱卡特尔石油定价的能力。从竞争性市场的角度来研究石油价格的主要有Ezzati(1976),DermotGately(1984),Krugman(2000),Alhajji&Huettner(2000)等,这派观点认为石油市场是非垄断型的,强调OPEC不能控制油价。Jahan-Parvar&Mohammadi(2008)用实证的方法检验了油价与美元实际汇率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关系。Amano&vanNorden(1998)发现国际油价与美国实际有效汇率之间是协整的,国际油价是汇率的单向Granger成因,汇率并不显著影响国际油价。Ye等(2002)认为由OECD石油储备水平所代表的世界整体储备水平决定了国际原油价格。williams(2008)的经验分析也表明了OECD储备水平对长期内的原油价格具有一个负的持续性影响,但这种影响较小。华民等(2008,2010)认为原油价格冲击对于经济体的影响取决于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周凤起深入研究了石油能源的价格波动。认为全球石油市场是一个脆弱的平衡,是一种备用生产能力不甚充裕的平衡。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各种因素的干扰都会引起油价的波动,而且这一平衡非常容易受到国际游资炒作等因素的利用而形成“石油泡沫”。丁一凡(2001,2005)也认为石油越来越具有期货的特征,石油作为特殊商品,本身具有高风险、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等特性,容易成为投机资本追逐的对象,也容易受到心理预期和人为炒作等因素的影响。2、对国际能源体系的形成、动荡和调整的研究基欧汉最早从政治学角度对IEA进行研究,他在1978年的《国际组织》上发表的《国际能源机构:国家影响与跨政府政治学》一文对IEA的建立、议题及其组织机构的功能进行了分析,认为在IEA中存在一个核心集团,它们对组织的创建和运行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一定程度的跨政府政策协调和联盟的建立在政策执行领域的作用也非常明显,这有助于强化秘书处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能够达到国家层面的次级官僚机构。在专著《霸权之后》中,IEA成为基欧汉选择的重要实证案例之一。加拿大卡尔顿大学(CarletonUniversity)的能源问题专家格伦•托纳在《能源政策》上发表文章专门研究1984年IEA对应急反应制度的调整,这是较早涉及IEA制度变化的研究成果。IEA的首席法律顾问理查德•斯科特和克雷格•班伯格的著作TheHistoryof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TheFirstTwentyYears以及IEA-TheFirstThirtyYears:TheHistoryofthe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1974-2004.分别描述了1974-2004年期间IEA的发展演变。威廉•马丁和埃文•哈杰在《国际能源机构》一文中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对IEA的实际表现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涉及到IEA的制度演变及其影响。威尔弗里德•科尔在《消费国的能源合作:国际能源机构和全球能源秩序》一文中对IEA在当今全球能源秩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研究。评价了IEA目前的制度结构和功能,认为IEA面临着重大挑战,中印等新兴的能源消费国正在改变世界能源秩序,对全球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有些学者关注中国与国际能源机构的互动关系,涂建军认为站在中国政府的角度,即便短期内不考虑加入IEA,但不妨与IEA开展实质性合作。站在IEA的角度,如果该组织未来想继续保持其协调全球能源政策的权威地位,那么必须大力探索一切能够深化与中国合作的有效途径,并通过主动协调成员国立场、积极地自我改革,力争在未来创造出适合中国加入IEA的政策空间。3、能源安全与中国的能源安全较早提出能源安全问题的是格雷戈里•特雷维拉顿和法恩鲍洛甫•汉普舍勒合编的《能源安全》。汉斯•莫尔在《石油及其影响》一文中考察了1973年石油武器的运用,强调了阿拉伯产油国和工业国关系的长期性、可能再次使用石油武器的阿以冲突问题以及沙特的关键作用等。《中国国土资源安全状况分析报告》课题组认为,从长远和全球的观点来看,能源安全问题就是石油安全问题。所谓石油安全就是保障在数量上和价格上能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的石油供应。所谓石油不安全,主要体现在石油供应暂时突然中断或短缺、价格暴涨对一国经济的损害,其损害程度主要取决于一国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油价波动的幅度以及应变能力。沈骥如认为积极开发国内外的石油资源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战略,中国要更为主动地去寻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彻底摆脱对石油的依赖。马宏(1997),范秋芳(1999)、赵宏图(1999)以及张振(2000)等深入研究了建立能源(尤其是石油)安全储备体系的必要性。张雷(2001)和任兴洲(2001)则探讨了建立能源风险采购屏障的问题。杨光海等人认为,应加强国内石油勘探开发,保证国内石油基本供给。蔡荣生认为,要确保石油供应安全,我国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石油储备制度。董秀成、皮光林认为要加强与世界主要能源机构、国家的能源合作。三、研究内容1、探究国际能源价格波动背后的结构因素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反映了国际能源体系的调整。国际能源体系包括了以IEA(国际能源机构)为代表的国际能源消费国议题同盟和以OPEC为代表的国际能源生产国议题同盟、以“石油-美元”为特征的计价结算体系以及以五大现货市场(西北欧市场、地中海市场、加勒比海市场、新加坡市场、美国市场)、三大期货市场(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东京工业品交易所)所决定的国际石油定价机制。课题假设国际能源价格波动的直接原因在于供求关系变化和金融投机,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国际能源体系没有完全涵盖中国、印度等能源需求大幅增长的新兴市场和俄罗斯、中亚、非洲等石油出口国。2、探寻中国能源安全国际化的实现路径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有国内路径和国际路径,国内路径体现在“全面推进能源节约、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发展、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加快推进能源科技进步、深化能源体制改革”等方面。由于“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际能源贸易仍将是中国利用国外能源的主要方式”,因此,应当重视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路径。中国政府认为,国际社会应当在“加强对话与交流、开展能源务实合作、共同维护世界能源安全”三个方面进行合作。本文提出了中国能源安全的如下国际路径,并试图展开论证,即在短期内仍将以市场化行为为主,投资石油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通过石油价格的周期波动来抑制价格冲击。中期则以国际能源合作为主,加强与国际主要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的合作,建立能源安全的议题同盟。长期则以融入国际能源体系,设置或参与设置能源安全国际议程,从根本上实现中国的能源安全。这是“在国际能源合作中,中国既承担着广泛的国际义务,也发挥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的重要体现。课题的预期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对国际能源价格波动背后的结构因素进行分析,对国际能源结构的形成、动荡、调整展开深入的研究。一个是通过设置能源安全国际议程探析中国能源安全的实现的国际路径。学术价值与应用前景整体而言,课题拟从国际能源价格波动背后的结构性因素出发,深入分析国际能源体系的动荡、调整和局限,并比较世界能源大国保障能源安全的做法,从而探析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现实路径,课题具有较强的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以下方面:中期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发表论文若干篇或提供内部报告,课题研究成果中,所有成果署名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主要涉及能源价格波动、国际能源体系、中国能源安全等。论文去向:专业期刊发表。内部报告去向:向中央、部委、地方政府递交。研究的难点研究的难点在于对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综合把握难度较大,本人是政治学出身,主要从政治学理论和方法的视角分析能源问题,虽然开始学习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包括货币、金融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但仍感觉总体把握和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仍较吃力。四、研究的路径技
本文标题:国际能源价格波动与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化路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152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