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畅游欧洲三国(上)--西方古典建筑史及旅游秘籍漫谈
畅游欧洲三国——西方古典建筑史及旅游秘籍漫谈(上)看懂玩好买好看懂——欧洲古典建筑东西方建筑的差异巢居VS穴居?木构架VS石材!可能的原因——取材东方的建筑从夏商开始便是木材为主,也许是和夏商崛起于黄河流域有关这里的森林茂密,木材比石头更容易取得和利用。可能的原因——取材而起源于地中海文明的欧洲不具备东方的取材条件,不得不使用石头来建筑。可能的原因——人生观东方——天人合一、横向的可能的原因——人生观西方——宗教、纵向的英国索尔兹伯里的巨石阵萨卡拉昭赛尔金字塔优缺点——东方精细、批量化建设、但不耐久优缺点——西方坚固耐久、但舒适性差、结构厚重优缺点——西方坚固耐久、但舒适性差、结构厚重欧洲古典建筑的成就古希腊古罗马古希腊古希腊宙斯神庙帕特农神庙卫城山门波塞冬神庙三种柱式古罗马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整个古罗马分为三个时期:1.伊特鲁利亚时期(前8世纪—前2世纪)2.共和时期(前2世纪-前30年)3.帝国时期(前30年-476年)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了鼎盛时期,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宫等。古罗马城最为集中的表现:中心是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形成的广场群,广场上耸立着帝王的铜像、凯旋门、纪功柱,城市各处散布公共浴池和斗兽场。杰出成就:完善柱式拱券技术拱顶体系1罗马多立克柱式2罗马爱奥尼克柱式3罗马科林斯柱式4塔司干柱式5组合柱式完善柱式塔斯干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罗马科林斯柱式发展后的罗马爱奥尼克柱式柱式混合式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侵略和腐化的矛盾拱券技术拱顶技术—万神庙—超大的穹顶为纪念奥古斯都(屋大维)所建。阿德良皇帝重建(120-124年)直径43.3M高度也是43.3M下部厚5.9M,上部1.5M总之,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袭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而形成的一种建筑风格。巴西利卡的出现,奠定了欧洲公共建筑的基础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巴西利卡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王者之厅”的意思,拉丁语的全名是basilicadomus。本来是大都市里作为法庭或者大商场的豪华建筑。中世纪宗教的渗透早期基督教与拜占庭建筑公元395年,以基督教为国教的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西罗马帝国定都在意大利的拉文纳,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迁都后的东罗马帝国实施宗教自由政策,基督教与罗马政权结合在一起,延续了罗马帝国的生命。随着宗教的发展,雄伟的教堂得以出现。西罗马帝国以罗马文化为中心,信奉天主教。认为基督随时可能重新降临,这样,尘世间的东西没有必要太在乎,强调“无知是福”。因此学术研究水平下降,罗马城中许多建筑被荒弃,甚至成了任人取用的采石场,西罗马帝国在建筑方面没有太大进步。这时期基督教建筑主要有三种教堂建造样式。一是改建或者模仿巴西利卡形成的早期基督教教堂,又叫厅堂式教堂。二是集中式教堂,其布局不像厅堂式那样主要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而是一个圆形大厅。中央部分是一个大穹窿,中央是一圈回廊。三是十字式教堂,其布局是一个“十”字形,可能出于基督教对十字架的崇拜。中央部分仍以一个穹窿为主题,但大厅往四周各伸出一个矮矮的“翼廊”。拉文纳的加拉·普拉奇迪亚之墓修建于公元5世纪,最初为教堂。外部看像是四方的中厅,里面却是一个穹窿,直径3米。大厅上方的半圆形拱臂上绘有各种图案,以宗教传说和世俗生活为主,歌颂她自己的丰功伟绩和对上帝的虔诚。君士坦丁堡在希腊时代被称为拜占庭,因此东罗马帝国又称为拜占庭帝国,其统治延续到15世纪,1453年被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在建筑及室内装饰上,最早的成就表现在基督教堂上,沿袭巴西利卡式的形制。这种教堂的空间方向是向上升腾,即基督教的“升天”观念。到5世纪,集中式形制出现,其特点是把穹顶支撑在四个或更多的独立支柱上,并以帆拱作为中接连接。同时可以使成组的圆顶集合在一起,形成广阔而有变化的新型空间形象。与古罗马拱顶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伯利恒圣诞大教堂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6年在耶稣诞生之地兴建,外表像城堡,有巨大的城墙和窗口,是世界上人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圣索菲亚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结合了巴西利卡式和东方集中式的教堂。其堂基呈长方形,中央部分房顶由一个巨大圆形穹窿和前后各一个半圆形穹窿组合而成。建于公元532—537年,位于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建筑中最高成就的代表。圣马可大教堂拜占庭建筑是古代罗马建筑的延续,综合了古代西亚砖石、拱券以及古希腊柱式,君士坦丁堡就是一古罗马为原型设计建造的。在设计上,拜占庭建筑继承了早期基督教风格,在表现上受到宗教的限制,大都描述圣经的故事或基督的神迹,富于装饰、抒情与象征性。中世纪建筑的突破——哥特式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布尔日大教堂束柱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尖肋拱顶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飞扶壁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花窗玻璃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本文标题:畅游欧洲三国(上)--西方古典建筑史及旅游秘籍漫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158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