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2011生物高考第一轮专题复――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定
高考总复习.生物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定高考总复习.生物考纲内容及能力要求考向定位1.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征Ⅱ2.稳态的生理意义Ⅱ3.生物体渗透压、pH维持稳定的实验探究Ⅱ1.说明内环境的成分及各液体之间的关系2.描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3.描述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4.描述稳态的调节机制5.阐明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高考总复习.生物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高考总复习.生物基础梳理高考总复习.生物体液、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基础回顾1.__________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和所有的生命系统一样,要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2.人和所有多细胞生物一样,是由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的,故人体体内的细胞都生活在一个液体环境中。例如,红细胞生活在__________里,肌肉细胞、神经细胞等组织细胞生活在__________里,淋巴管中的淋巴细胞生活在__________中。人体内所含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__________。细胞血浆组织液淋巴体液高考总复习.生物3.血浆、组织液和__________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__________。4.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约为__________;其次是__________,约为__________;此外血浆还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5.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则含有较少的__________。6.因为细胞外液中含有多种__________,且含量约为1%,故其本质上是类似于__________的盐溶液,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__________。淋巴内环境水90%蛋白质7%-9%废物气体激素蛋白质蛋白质无机盐海水海洋高考总复习.生物探究思考:单细胞生物有内环境吗?易错提示:细胞内液与内环境、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的区别:(1)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2)细胞外液是指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的体内细胞所处的液体环境;外界环境是指人体外的环境。(3)内环境的“内”和“外”是相对的,从人体角度看是内环境,从细胞角度看是细胞外液,所以内环境和细胞外液是同一概念。高考总复习.生物归纳整合一、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细胞外液血浆(存在于细胞组织液外,约占1/3)淋巴等高考总复习.生物二、内环境各组成之间的关系淋巴循环血浆相互渗透组织液单向渗入淋巴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体内细胞和内环境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又回到血浆中,小部分组织液可透过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到达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液中。高考总复习.生物跟踪训练1.(2009年上海卷)下列人体不同种类的体液之间,电解质浓度差别最大的一组是()A.血浆与组织液的HCO3-B.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蛋白质C.血浆与组织液的Cl-D.组织液与淋巴液的Na+解析: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由于这些溶质和水分都很容易透过毛细血管壁与组织液交换,这一部分液体的理化性质的变化常与组织液平行。在血液不断循环流动的情况下,血液中各种电解质的浓度,基本上代表了组织液中这些物质的浓度。答案:B高考总复习.生物2.(2008年广东卷)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及意义。血浆、组织液与淋巴间的物质交换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物质交换保证了内环境中的物质在不断变化并保持相对稳定性。b或c受阻会影响组织液回流从而出现组织水肿。通过CO2的体液调节,可使人体内环境中的CO2和O2保持相对稳定。答案:D高考总复习.生物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及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基础梳理1.渗透压(1)定义:溶液中__________对__________的吸引力。(2)渗透压的成因溶质微粒数量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高低越多___越大_____越高____越少___越小_____越低____(3)血浆渗透压的决定因素: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决定,其中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决定的。溶质微粒水Na+Cl-_高考总复习.生物2.酸碱度(1)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__________。(2)维持因素:与血浆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3)维持酸碱平衡的体系:主要由Na+、K+和HCO3-、HPO24-、有机酸和蛋白质构成,它们均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可以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3.温度(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是________左右。(2)体温:幼年__________成年__________老年;女性__________男性。4.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内环境是__________与外界环境进行__________的媒介。7.35-7.45HCO3-HPO24-37℃37℃细胞物质交换高考总复习.生物归纳整合一、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l)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2)渗透压的成因溶质微粒数量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高低越多越大越高越少越小越低(3)血浆渗透压的决定因素: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决定,其中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高考总复习.生物(4)与人体的健康①当患胃肠炎时,我们常常感到四肢无力,其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无机盐,使无机盐的平衡遭到破坏。因此,需要输液来补充无机盐,以维持无机盐的平衡。②血浆蛋白含量降低的可能原因是:营养不良使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人患肾小球炎时,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患者出现水肿现象。③当代谢废物含量上升时,说明肾功能衰竭,患尿毒症。高考总复习.生物2.酸碱度(1)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2)维持因素:与血浆含有HCO3-,HPO24-等离子有关。(3)维持酸碱平衡的体系:主要由Na+、K+和HCO3-、HPO24-、有机酸和蛋白质构成,它们均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可以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3.温度(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是37℃左右。(2)体温: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3)温度与人体健康当我们感冒发烧时,食欲低下、精神不佳,这是由于体温升高,影响了消化酶等各类酶的催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和其他代谢活动紊乱。高考总复习.生物二、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而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组织细胞既依赖于内环境,又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具体物质交换过程如下图所示:高考总复习.生物1.体内细胞只有经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直接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四个,包括循环、泌尿、呼吸和消化系统;不同的组织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不同。3.人的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由孔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不属于体液。高考总复习.生物跟踪训练1.(2009年广东卷)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解析: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直接参与,还需要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与外界环境有关,当外界环境变化超出人体调节能力的时候,内环境稳态就处于失调状态。答案:B高考总复习.生物2.(2008年全国卷Ⅱ)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的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D.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解析: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有关知识。食物消化后才能被小肠所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经主动运输进入血液,再运输到全身各处被机体所利用。体液是指人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其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如由于机体中含有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缓冲物质而使pH稳定在7.35~7.45之间;体温保持在37℃左右;渗透压约为770kPa。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条件之一。答案:B高考总复习.生物内环境的稳态与意义基础梳理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_______作用,使各个______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_______状态。2.特点:内环境的_________和_______都处于动态平衡中。3.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经典解释:在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2)主要调节机制: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3)稳态失调:人体维持稳态的_________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会遭到__________。(4)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调节器官、系统相对稳定每一种成分理化性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调节能力神经—体液—免疫破坏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高考总复习.生物探究思考:肾炎病人为什么会出现全身水肿?高考总复习.生物归纳整合一、内环境稳态内涵稳态并不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调节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中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调节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侵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必须依赖于免疫系统发现并清除能力大小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2)适宜的体温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3)正常的血糖含量和血液中的含氧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高考总复习.生物二、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对血浆pH的反馈调节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主要有NaHCO3/H2CO3、(其比值为20∶1)、Na2HPO4/NaH2PO4等。它们对维持血浆pH的稳态起了重要作用,其反馈调节过程总结如下:高考总复习.生物1.剧烈运动使大量乳酸进入血液时,会发生以下变化C2H4OHCOOH+NaHCO3→C2H4OHCOONa(乳酸钠)+H2CO3H2CO3→H2O+CO2↑CO2可由肺排出体外,缓冲了体内产生的过多的酸。2.碱性物质(如Na2CO3)进入血液时,会发生以下变化Na2CO3+H2CO3→2NaHCO3过多的NaHCO3可由肾脏排出,从而缓冲了体内的碱性变化。高考总复习.生物跟踪训练1.(2009年海南卷)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
本文标题:2011生物高考第一轮专题复――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216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