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蝉》讲课人:褚俊辉•文人墨客大都用花草树木来托物言志,象征自己的品格。•陶渊明爱菊,贺知章咏柳,周敦颐爱莲,毛泽东咏梅。•而生活在晚唐中晚期的李商隐却选择了一种小昆虫来托物言志。这种小昆虫就是“蝉”今天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五言律诗《蝉》。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文辞清丽,善用典隐喻,意韵深微,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1.走进作者一、人生之路(1)早年生活:凄苦,生活贫困,靠亲戚接济。(2)应举之路:漫长而艰苦。(3)步入仕途:坎坷。(4)闲居时期:归隐意向。(5)夕阳晚景:丧妻。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以至病卒。二、爱情:扑朔迷离《锦瑟》《无题》《马嵬其二》《无题》《贾生》《夜雨寄北》三、诗歌创作:(1)抒怀和咏物(2)政治和咏史(3)感情诗。(4)应酬和交际。2.走进文本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颔联: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可是那些树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颈联:我辗转于各地为他人做幕僚,职位卑微,俸禄微薄,漂泊无定,丢下的家乡田园,早已是一片荒芜。首联:蝉因栖息于高树,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它含恨鸣叫不停,却是徒劳的。尾联: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3.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4、自由诵读,把握艺术手法及情感•首联: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颔联: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显然,这同样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颈联:这两句在四处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倾诉中,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苍凉。•尾联:此联前一句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手法写蝉。后一句“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合。1、李商隐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特点?2、诗人是怎样描写蝉的形象的?3.与本诗相比,骆宾王的《咏蝉》、虞世南的《蝉》寄托了诗人各自怎样的感慨。5、思考探究,进一步把握诗歌•李商隐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特点?•1、诗人笔下的蝉处于高树,餐风饮露,因难饱而哀鸣,却无人怜悯。蝉声快要断绝了,却是“一树碧无情”,那么冷酷淡漠。这“蝉”的处境是困窘的。(“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诗人是怎样描写蝉的形象的?•2、拟人手法,“难饱”“恨”写处境艰难,含恨哀鸣;对比的手法,将蝉“高难饱”,“五更疏欲断”的悲伤凄凉的状态与碧树的无情作了对比。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栖高饮露、生性高洁、声音远播。1、蝉的形象有怎样特点?2、诗的后两句有什么含义?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以蝉自喻高洁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寄托了自己清白正直却蒙受谗言而被下狱的愤懑。本诗寄托诗人什么感慨?•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此三首诗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三绝。6、联系现实,学习蝉的精神•蝉为了能见到阳光,在地下忍受四年的黑暗,它的执着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向蝉一样忍住寂寞,耐住黑暗,才能见到灿烂的阳光。生命历孤独而深邃,多阅历而辉煌,静水流深,生命须经宁静而沉淀,经沉淀而升华,在反思中超越,在沉默中积蓄力量!
本文标题:李商隐《蝉》讲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217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