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硕士论文-天津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研究姓名:张宝乾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农业推广·种植业指导教师:杨敏丽;杨林20061101天津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研究作者:张宝乾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相似文献(10条)1.会议论文路用强.张长明以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大发展带动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的大推广2006实现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与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面提高农机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需要.要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离不开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大发展.只有玉米收获机械化得到大面积发展和应用,才能带动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大推广.要统筹兼顾,将玉米收获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结合起来一起实施.(一)大力发展玉米联合机械化收获,为推广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打造基础(二)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为农民增产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三)积极推广一条龙作业模式,全力推进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突破2.会议论文张学勇.张长明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要整体推进2007实现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与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面提高农机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需要。要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离不开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大发展。只有玉米收获机械化得到大面积发展和应用,才能带动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大推广。要统筹兼顾,将玉米收获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结合起来一起实施。(一)大力发展玉米联合机械化收获,为推广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打造基础;(二)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为农民增产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三)积极推广“一条龙”作业模式,努力推动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实现共同发展、整体推进。3.会议论文王谦昌莱芜市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2007玉米收获机械化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环节,也是我市目前农业机械化的薄弱环节。我市玉米的种植面积41万亩,是种植面积最广的农作物。但是在玉米生产的收获环节中,机械化水平却处于一个相当低的层次。发展我市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重点要采取以下几点措施:第一、落实政府推动方略。第二、坚持长期宣传示范。第三、抓好政策资金扶持。第四、强化推广、培训力度。第五、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第六、加快技术创新步伐。4.会议论文周文华.邱海龙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提升现代生态农业水平2007保护性耕作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耕作方式,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持农业可持继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农业部将保护性耕作列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保护性耕作的演变、作用、效益和存在的问题几方面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5.学位论文曹新惠甘肃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研究2005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蓄水保墒,减小径流,培肥地力,抑制扬尘,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节水抗旱、节本增效、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本文选择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华池县和西峰区,分别进行玉米和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研究,选择河西冷凉风沙灌区的肃州区进行春小麦和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研究,选择甘谷县作为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代表,进行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研究。采用当地传统翻耕,普通条播机点播作为对照,进行了留茬覆盖,休闲期深松,播前直接用免耕播种机播种等处理方式的对比试验。通过对土壤含水率、生长特点、产量、生产成本等技术指标的测定,全面探讨了适宜我省不同生态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甘肃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有:1.根据河西冷凉风沙灌区农作制度特征和近年来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结果,提出目前在该区较成熟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有3种:即玉米-春小麦技术模式,春小麦-玉米技术模式,玉米-玉米技术模式。根据中东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自然生态特征、农作制度和近年来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结果,提出目前在该区较成熟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有5种:一是冬小麦-冬小麦技术模式;二是糜谷-玉米技术模式;三是糜谷-春小麦技术模式;三是冬小麦-小秋作物技术模式;四是油菜-大豆技术模式;五是春玉米-冬小麦技术模式。总结提出了各种植模式的技术工艺体系、工艺流程、技术操作要点和配套农机具。2.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主要以机械化技术为载体,秸秆残茬覆盖技术和免耕播种技术是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核心技术。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作业的播种施肥处理作业方式主要适用于前茬作物为小麦等低秆作物的播种作业,而用带状旋耕播种施肥机一次完成带状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作业的带状旋耕播种施肥处理作业方式主要实用于前茬为玉米等高秆作物或根茬较大的作物的播种作业。3.应根据不同条件、不同作物,选择采用不同的秸秆处理方式秸秆残茬覆盖机械化技术。适合我省灌区和旱作区的根茬方式有两种:一是主要适合于冬小麦茬地种植冬小麦、小杂粮茬地种植玉米、春小麦茬地种植玉米的留根茬处理方式;二是主要适合于玉米茬地复种冬小麦、玉米茬地种植春小麦和玉米茬地种植玉米粉碎浅旋处理方式。4.研究提出了秸秆粉碎还田覆盖、留根茬处理等秸秆及残茬处理技术,浅耙、浅旋和浅松等表土处理技术,免耕、少耕播种技术及免耕播种机性能要求,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机械化深松技术的适耕条件、作业要求、作业周期等保护性耕作配套机械化技术及实施要点。同时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机具配置及操作过程中选择机具及工作部件应考虑的因素,免耕播种机、浅松机等保护性耕作关键机具的具体要求以及适宜我省灌区和旱区保护性耕作的免耕播种机具与土壤耕作机具进行了总结分析。5.在秸秆及残茬处理技术中收获机械性能和秸秆切碎性能是重要指标,表土处理技术中处理深度、地表平整度、秸秆粉碎长度是主要指标,免耕少耕播种技术要求机械具备多种功能,排臃堵、破茬入土能力强。机具的作业性能是能否顺利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先决条件,要根据我省作物特性、土壤类型、田间管理措施、轮作制度、农艺要求、土壤中残茬覆盖量的情况及现有动力等作为选择机型和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的依据。6.对5个试验区0~50cm土层、50~100cm、100~180cm土层不同时期的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表明:采取保护性耕作后,冬休闲期、播种期、收获后0~50cm土层内土壤水分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50~100cm土层冬休闲期、播种期均表现为增加,但收获后各区在不同作物上表现不同。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后,除华池县玉米比地膜玉米产量下降210kg/hm2外(但仍较露地增产),西峰区和甘谷县冬小麦比传统的耕作技术增产109.5kg-522kg/hm2,肃州区春小麦增产153kg/hm2,玉米增产79.5kg/hm2。各地玉米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后每公顷可较地膜玉米减少330元~615元,节约工序45道~75道,节约劳动力45~120个工日。7.提出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是种植结构调整与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广适性,二是合理轮作倒茬与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配套性;三是保护性耕作的稳产性与可持续发展;四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工艺路线的制定;五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中的深松及表土处理技术;六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中的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七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中的保障配套措施;八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中的试验研究问题。6.期刊论文单葆成.徐永生.张祖立.SHANBao-cheng.XUYong-sheng.ZHANGZu-li辽宁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农机化研究2008,(9)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耕作制度,对保护农田、减少土壤风蚀和水蚀、防治沙尘暴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通过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意义及原理的介绍,综合分析我国实行这一技术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辽宁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应用现状,针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涉及的地域差异大、领域宽、配套机具不完善等问题,重点提出了我国大力推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建议.7.会议论文贾锡钧大力推广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2007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是农业部确定的我国北方地区重点推广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自2006年以来,省农机办连续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对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做出了系统全面部署,要求在全省开展大培训、大推广活动,把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结合起来大面积推广。8.会议论文缪兴顺兰山区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必要性2007结合本地实际,就保护性耕作开展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共分正确认识保护性耕作、理清保护性耕作发展思路、保护性耕作的作用三个部分。9.期刊论文王敏.刘聚才.张锋伟.马玉羊.黄国强.WANGMin.LIUJu-cai.ZHANGFeng-wei.MAYu-yang.HUANGGuo-qiang甘肃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模式及效益分析-中国农机化2008,(6)阐述了国内外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发展,介绍了适应甘肃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模式,并分析了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由此得出,发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推动甘肃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0.学位论文陈治华云南红壤旱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2005保护性耕作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耕作方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相对传统耕翻、裸露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其目的是既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同时又要保护耕地,防止土壤荒漠化。研究表明,不同地区、不同土壤、不同气候条件下实施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不相同的。国外一些先进的发达国家,其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阶段。我国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由于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适宜北方旱地特点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理论研究还基本上处于发展阶段,而且其研究推广的重点基本上放在西北地区。以山区旱坡地为主的西南地区耕地上的研究与推广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信息十分闭塞、科技较为落后的云南省,其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一片空白。本文针对云南省具有典型亚热带气候特点的以红壤山坡旱耕地为主的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云南省山区红壤旱耕地,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下,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肥力下降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分析。(2)通过不同耕作路径和不同深松耕作方式,进行土壤地表径流变化规律的试验分析。(3)开等高小犁沟,对土壤保水效果的试验分析。(4)不同的覆盖方式下土壤蓄水测试试验分析。(5)不同农机具适应性对比试验分析。(6)传统耕作与保护性耕作,作物产量的对比试验分析。通过以上试验研究分析,提出一套适宜云南山区红壤旱耕地,培肥地力、防止地表径流,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体系,以达到保护耕地、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57369d3a-ab6a-425c-acfb-9e00017fc182下载时间:2010年9月29日
本文标题:硕士论文-天津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22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