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泰州市2018年中考历史考点解读
1泰州市中考历史考点七年级上册第3课:人文始祖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传说中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长江流域的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东方蚩尤,从此逐渐形成华夏族(汉族的前身)。至今海外华人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传说继黄帝之后,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史称“禅让”。◆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祭拜黄帝陵:表达了海峡两岸都是“炎黄子孙”,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第6课:西周分封制(目的、内容、影响)目的:加强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内容:周王把土地和臣民封赐给同姓和异姓的贵族,建立诸侯国,即“授民授疆土”。诸侯王在封国内在逐级分封给卿、大夫、士。诸侯必须效忠周王。作用:对拓展周的统治,加强周王室权力起了重要作用。第8课: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1)背景:春秋以来,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强大,他们要求确立自己的政治统治地位,发展封建经济,因此纷纷要求变法。(2)目的:战国时期,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在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3)主要内容:(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变法)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县制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我国“县”这一地方机构最早开始设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4)历史作用:(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经过商鞅变法,①秦国废除了奴隶制,发展了封建经济(最根本最主要的作用),②军队战斗力加强,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③为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启示:①商鞅为变法不怕流血牺牲的无畏精神,自觉增强战胜困难,勇于进取的意识,使学生认识顺应历史发展的改革是促进国家强大的根本原因。②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成功的改革会促进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商鞅最终被诬告遭受车裂而死,商鞍变法失败了吗?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鞍最终虽被处死,但秦国的变法并没有废除,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秦国经过商鞍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①商鞅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商鞅变法有秦孝公的坚决支持。③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你所在的县,远离国都,为了推行变法,人们都在传言商鞅派了一个能干的县令。这种事可信吗?为什么?(不可信。因为法令规定: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第9、10课:甲骨文孔子诸子百家的代表及主张1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除甲骨文以外,商周一些青铜器上也铸刻有文字,叫作“金文”(又称“铭文”)。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西周晚期,又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大篆”。2孔子:春秋晚期的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提出“仁”的学说。“仁”包括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现状。②注意“因材施教”,他③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④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孔子的言行,由他2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晚年还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春秋》。3诸子百家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学派代表时代著作主张儒家孔子(创始人)春秋思想:仁和礼;教育家:文化典籍的整理孟子(代表人)战国《孟子》仁政思想;民贵君轻;重视人的作用,人心向背是政权兴亡的关键;提倡做人要有骨气。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道德经》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法家韩非(集大成者)战国《韩非子》历史是发展变化的;强调法治;提出君主专制理论。墨家墨子春秋《墨子》兼爱、非攻,崇尚和平第13、14课:秦朝的统一(时间、意义)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及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1、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统一的意义:A.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B.它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C.秦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其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3、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一、政治:创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2、在中央设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意义: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对人民的统治。第二、经济:1、统一货币: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2、统一度量衡。作用:巩固了秦的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第三、文化: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作用:巩固了秦的统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第四、思想:“焚书坑儒”。危害:钳制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第五、巩固、开发边疆: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南征越族,开凿灵渠(连接长江和珠江水系)。秦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第15-16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评价汉武帝(运用)A.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鼓励推荐人才,破格录用有才能的人。B.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兴修水利,亲治黄河,推行进步的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c.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西汉最高学府)。D.军事上:起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发动三次大战役,打败了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E.民族交往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加强汉朝和西域各民族间的联系,客观上打通了“丝绸之路”——东西交通要道。汉武帝时,西汉经济繁荣,国力雄厚,西汉进入鼎盛时期。评价汉武帝:功: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雄才大略,开拓创新,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间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使西汉王朝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3过:汉武帝晚年好大喜功,连年用兵,国力耗损。2、张骞通西域:①、地理范围:西汉时,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统称西域。②、目的: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③、结果:加强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汉宣帝时设立西域都护,西域从此归属汉朝中央政府的管辖。④、意义:形成了中西交往的通道,促进了西汉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3、丝绸之路:①、西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冶金、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西域的葡萄、苜蓿等落户中原。②、路线:以丝绸为代表的手工艺品,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古代罗马)。③、意义:把古老的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第17-18课:纸的发明与改进《史记》1造纸术——发明于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早期,出现和使用麻纸。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造出了植物纤维纸,被称为“蔡侯纸”。从此,纸取代了原先的竹木简、帛等书写材料。传播:先后传到朝鲜、日本、阿拉伯等地区,后传入欧洲。意义:造纸术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2《史记》: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巨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史记》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第20-24课:赤壁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祖冲之王羲之1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孙、刘联军影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理解)背景: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目的: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内容:A、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说汉语;采用汉姓;同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启发: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是富国强兵的重要途径。七年级下册第1-4课:隋的统一大运河开通的影响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科举制度2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目的: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便利南北交通。基本情况: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今北京附近),南到余杭(今杭州),从北往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歌谣:北涿郡,南余杭,中间一点是洛阳;永、通、邗、江南,海、黄、淮、长、钱。)意义: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43、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主要统治措施有:(1)、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注重君民关系。)(2)、知人善任。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人不拘一格,强调君臣关系如同“元首”与“股肱”关系。(注重君臣关系)(3)、虚心纳谏。皇帝虚心纳谏,臣下积极进谏,是贞观政治一大特色。“人镜”魏徵。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是贞观政治的两大基石。4、开元盛世:1、开元盛世:是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经济状况的概括。唐朝达到前所未有的强盛。表现在:开元年间,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社会经济非常繁荣。疆域超过秦汉。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几代皇帝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更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2、评价唐玄宗: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重用贤人,整顿军队,提倡节俭,重视生产,使唐朝达到全盛时期;后期,怠于政事,淫于酒色,纵情享乐,导致唐朝由盛转衰。5科举制:隋文帝时开始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形成: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隋朝创立的科举制为以后各朝相继沿用。完善:唐太宗时大大扩充国子学规模,进士科第一名称为状元;武则天时形成殿试制度,创设了武举;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衰落:明朝时期,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实行“八股取士”,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考生不能发挥自己的见解。废除: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度。历史作用:积极作用:①科举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政权,改善了用人制度。②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③唐朝时,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消极作用:明清科举制,采用八股取士,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不讲求实际学问,此次中国科技落伍了。对今天我国考试制度的启示:今天,我国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改革力度越来越大,从知识考查转变为能力考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
本文标题:泰州市2018年中考历史考点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236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