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用爱温暖学生的心保康一中龚又莉案例背景赵某,男,18岁,高三年级学生。高二升高三成绩,排在班中25名(共66名学生),排在年级316名(共511名学生)。高三开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的智力水平尚可,很喜欢数学,只是上课老是睡觉,打不起精神。我找他谈心,想找出其睡觉的根本原因,可他却一声不吭。经过打听才知道他来自单亲家庭,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过逝了,家里靠爸爸在外打工供他读书,他和奶奶一起生活。主要问题分析通过观察了解,我认为赵某最重要的表现为:厌学心理、孤独心理和自卑心理。这三种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小的时候失去母爱,爸爸常年不在家,赵某仅仅在需要钱的时候才和他通电话,也从来不和爸爸聊生活、学习,和上了年纪的奶奶也很少交流,内心非常苦闷,而且无处诉说,长期这样形成了他孤独、漠然的个性。2、集体和老师的影响赵某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平时在班上很沉默,不大和其他学生交流,其他学生与他也没共同语言。他似乎感觉到同学的歧视,以致他自卑、自闭,排斥在集体之外,他不愿、不敢,也没有信心和同学交流。作为一个十八岁的少年,不能被他所向往的群体接纳,不能得到正常的伙伴之间的交往,内心的孤独可想而知。此外,老师的漠视和不公正对待也是产生自卑心理的因素,老师把他编在角落里,让他和一个爱捣乱的学生一起坐,使他自暴自弃,从而破罐破摔,失去学习的信心。3、自身意志力的影响学习没有目标,没有毅力,只想着早点毕业好离开这个沉闷的环境,所以老师一上课,他就开始把头趴在桌子上,这主要是自我控制力欠缺。矫正措施1、扶起他心灵自信之树没有足够的自信心,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是困难的。赵某要面对的是需要付出很多精力的学业,加之他克服挫折和困难的毅力不够,容易产生放弃心理,因此我要帮他建立自信心,关键是让他有成功的体验,相信自己是“能行”的。在班上我让他担任数学课代表,尽可能地找机会表扬他,让班主任给他换了一个愿意帮他的一个同学做同桌;课堂上,老师和同桌同学共同督促他,让他去感受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关爱;课后我用欣赏的语气与他交流、谈心。结果,他逐渐改变了自己不良习气,上课注意力集中了,很少睡觉了,十二月份考了班上第16名。最让我惊喜的是他能主动找我解决一些他不知道的问题,看到他的每一点进步,我都由衷得感到高兴。2、用爱去温暖他爱,被誉为教育的“润滑剂”。在爱的氛围中教书育人,能产生最佳效果。正像裴斯泰洛齐所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在找到了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后,我再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我经常有意接近赵某,课外活动、课间休息、放学后,和他谈学习,他生活,给他提供学习需要的笔,草稿纸之类的……我充分利用每一次机会引导他、教育他、激励他。3、家访工作,促进了教师与家长、学生的情感交流赵某心理压力过重,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我一方面利用电话形式,把自己的想法与他的爸爸进行双向交流,希望他打电话时能听孩子聊下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我和家长一起给赵某制定了教育计划:(1)帮助他制定学习目标,分为近期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就是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挤进班中前十名,远期目标就是高考能考上本科;(2)教会其学会克制自己。每节课给自己准备一支笔和一本本子,以防上课睡觉,开小差;(3)试着与周围的人沟通。在家长和老师地共同努力下,他身上的问题最终解决。教师只有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真正与家长真诚、和谐地沟通,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提高教育效果。心理辅导的效果我终于用一份锲而不舍的师爱,用辛勤的汗水浇活了一朵形将枯萎的鲜花。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赵某的交往自信心明显提高了,家长反映他放假回家,能主动和父亲谈他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之事。在校内,能和老师进行交流。以前,他孤独,只知道睡觉,现在他有了一群知心朋友,平时也能主动帮助其他有困难的同学。因为有了良好的交往关系,学习成绩一路领先,最后排到年级150名。学生的成长,使我体会到爱的伟大,寻觅到教育成功的奥秘。经验及反思“没有对话就没有沟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是名年轻教师,没有什么教学指导的经验,但我有年轻的心、热忱的态度、坚毅的品质,我和我的学生们可以通过真诚的对话——相互走入对方的心灵,这就是年轻的优势,我觉得,“关爱”要轻如丝丝细雨,柔若习习春风,又好似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苏霍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让我们通过饱含爱心、耐心的交流去打动学生的心弦,使校园不只是成为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师生“对话”的乐园、学生精神的家园,这是我们教育追求的一种高境界。
本文标题:育人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266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