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说明·第一单元一、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继续学习叙事性作品。本单元选编的五篇课文,均是大家、名家之作。它们或是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五篇课文写作方法各有特色,人文内涵非常丰富。这五篇课文与“综合性学习”组成一个单元,以期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促进与奠基作用。(一)阅读教学:加深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养成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的能力和习惯;学会体察并探究文中的思想感情及人文精神,从而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建塑健全的人格。(二)写作教学:了解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初步掌握自传的写作特点和语体特点;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学写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产生深远影响的人和事;叙事能与抒情有机结合,写人能够抓住主要特征。(三)口语交际:学会有条理、有中心地陈述事件和体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动口、多动手的习惯;培养学会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意识;通过学习活动与实际行动来内化、强化课文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美好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二、课文说明《藤野先生》是一篇散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课文在写人叙事方面很有特色。在写人方面,作者善于抓住形貌、性格特征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叙事方面,主线鲜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作者青年时代爱国、报国的心路历程的写真,通篇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我的母亲》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再塑生命》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盲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这篇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这对一个盲聋哑人来说尤为难能可贵。我们面对这样的奇人美文,不能不感动。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因而,容易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便于引发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生活进行观照。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融人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学时应有所拓展,甚至有必要联系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品,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本单元均是叙事性作品,适宜朗读,在朗读中悉心揣摩玩味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本单元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这一主题与阅读教学有一定的联系,但又具有生活体验性、活动实践性、学习综合性的特点。希望通过“道不尽的母爱”“剪不断的‘脐带”’“多角度看母爱”“报得三春晖”四项相互联系、逐层深人的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学会感受爱、理解爱,同时也能奉献爱;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三、教学设想(一)关于课文教学1.关于《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传统篇目,参考资料比较丰富,教师要学会筛选,在教学中不直追求面面俱到,一定要对应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学习需要,有重点的解决问题。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1)文章叙事的线索。本文的线索有明线和暗线,明线以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来组材,暗线主要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贯穿始终。(2)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本文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而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又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最好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追求,这样理解起来才能到位和透彻。(3)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本文“抓特征、用事例”来写人不仅体现在写藤野先生上,也表现在写“清国留学生”上。2.关于《我的母亲》。《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文字浅近朴实,行文不事雕琢,极其自然,形式和内容结合得很好。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独立阅读,甚至作一点对比阅读的尝试。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3.关于《我的第一本书》。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文章似是信笔写来,实际上每一个片段都耐人咀嚼。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篇文章更容易引起共鸣;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可能觉得离自己生活相距甚远,但是可以通过文中所描写的情境,展开想象,去感悟那个时代的生活境况。总之,在教学中,要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使学生读有所感,学有所悟,进而思考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深刻影响──既可以构成对人生的戕害,也可以增添人生的厚度。4.关于《列夫·托尔斯泰》。本篇课文尽管只是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但文中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内涵十分丰富,如果仅仅拘泥课文本身,有些地方就难以理解。因此,课前要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5.关于《再塑生命》。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个部分。这篇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对于课文的第二部分同学们可能会提出疑问: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作者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体验。如果有这样的疑问,说明了他对课文有较为深人的理解。教师在回答其上述原因之外,应深入探究课文第二部分的写作特色。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就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敏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这一部分可让学生朗读、美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比较而言,本单元的阅读教学难度稍大一些的是《藤野先生》和《列夫·托尔斯泰》两篇课文,对这两篇课文可以多作一些指导,多提供一些背景材料;另三篇课文难度不大,可多让学生自主阅读,多开展一些学习活动,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生活体验展开讨论等。(二)关于“研讨与练习”。在本单元的练习设计中,“研讨与练习”大体有三个梯度:一般来说,第一题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侧重于课文语言的揣摩与品味;第三题侧重于知识面的扩展和能力训练的综合。在指导学生完成第一题的过程中,一要关注学生读懂课文,深人理解课文,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二要关注学生在理解过程中接受人文教育,受到母语文化的滋养;在指导学生完成第二题的过程中,一要帮助学生学会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品评来感悟作品的内涵、情趣,以培养语感;二要引导学生留心关键语句、积累丽词佳句的意识和习惯;在指导学生完成第三题的过程中,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以及知识基础,因为这一题常常与学生生活以及已有的知识相联系,二是要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如口语表达、写作和语文实践活动等,通过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三)关于综合性学习1.期望达成的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2)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2.指导活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提倡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学习方式越丰富多彩越好。一定要突破只把看书、做习题视为学习的传统学习观,学习方式应多种多样,搜集资料、调查、访谈、开展活动都是很好的语文学习方式,教师应给予热情的支持和引导。(2)要激发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兴趣,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活动是锻炼、体验的最好方式,所以,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和人文情感的体验,借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把热爱母亲、孝敬母亲的情感培养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比如,与母亲进行一次深入的交谈,用言语或文字向母亲恰当地表达感情就是寻求“结合”的成功尝试。教学时间:课时。1《藤野先生》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联系现实,关心时事。4.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教学重点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1.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2.对真正“爱国性”的理解。3.思考中日关系中当前面临的问题。第一课时主要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结构、线索。2.找出“我”和藤野先生交往时的主要事例,并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理解其中体现的藤野先生的品质和作者的爱国精神。3.分析部分含义深刻的语句。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二、根据预习,提示生字挟着芋梗汤诘责寒颤颤畸形绯红(注:以上生字都是课下注释中所没有的)三、学习读第一自然段提醒学生注意: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中国人原来是不留辫子的,满清入关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之后中国人的脑后才拖上了一根辫子,所以说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另外留辫子也是表示对满清王朝的忠心,所以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者如孙中山及后来的毛泽东等人都是先剪掉自己的辫子以示和专制政权的决裂)可是这些清国留学生对辫子的态度如何呢?(他们十分珍视这根辫子……)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标致”,“标致”的本意是什么?(漂亮),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丑陋)──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就是说反话,字面的意思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事实上,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同学们很可能会举出一些很有趣的例子)。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为了更好地讨论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给补充一些历史资料:鲁迅去日本留学是什么年代?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鲁迅于1902年去日本留学,1904年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当时正是中国积贫积弱受列强欺侮的时候……腐朽的满清政府与列强鉴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补充资料和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板书: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暗线)四、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现在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本文标题: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295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