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选择题A型题1.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下列哪A.异染颗粒B.荚膜C.菌毛D.脂多糖E.鞭毛2.哪项除外,均为细菌产生的侵袭性酶?A.溶菌酶B.透明质酸酶C.血浆凝固酶D.胶原酶E.链激酶3.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性无关的是A.毒素B.血浆凝固酶C.热原质D.细菌素E.透明质酸酶4.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芽胞E.透明质酸酶5.细菌的侵袭力不包括下列哪一种能力?A.粘附能力B.抗吞噬能力C.繁殖能力D.扩散能力E.产生毒素能力6.细菌致病性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A.形态B.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C.侵袭力和毒素D.侵入机体的部位E.分解代谢产物7.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A.芽胞B.普通菌毛C.荚膜D.性菌毛E.鞭毛8.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A.普通菌毛B.细菌素C.脂磷壁酸D.内毒素E.透明质酸酶9.细菌内毒素即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A.芽孢B.肽聚糖C.O抗原D.荚膜多糖E.脂多糖10.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A.DICB.发热C.休克D.食物中毒E.白细胞反应11.关于内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B.当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C.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D.性质稳定,耐热E.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12.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B.化学成分是蛋白质C.耐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仍不能将其破坏D.经甲醛处理可制备成类毒素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13.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A.都是革兰阳性菌产生的B.受甲醛作用可制备成类毒素C.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D.化学组成是脂多糖E.稳定性好,耐热14.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红疹毒素C.白喉外毒素D.肉毒毒素E.破伤风痉挛毒素15.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A.大肠杆菌B.霍乱弧菌C.肉毒梭菌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E.淋球菌16.类毒素是A.细菌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D.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17.下述细菌中可引起菌血症的是A.破伤风梭菌B.伤寒沙门菌C.大肠杆菌D.肉毒梭菌E.霍乱弧菌18.带菌者是指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D.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并可传染他人者E感染后,临床症状消失,但体内病原菌未被彻底清除,又不断向体外排菌者19.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叙述,错误的是A.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B.与生具有,人皆有之C.发挥作用快D.与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E.针对性强20.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A.抗生素B.溶菌酶C.补体D.乙型溶素E.白细胞素21.关于抗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屏障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B.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C.体液免疫主要针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D.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E.抗体与细菌结合可直接杀死病原菌22.细菌不侵入血流,只有毒素侵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为A.败血症B.毒血症C.菌血症D.脓毒血症E.病毒血症23.细菌由局部侵入血流经血流播散至远部组织,但不在血中繁殖为A.败血症B.毒血症C.菌血症D.脓毒血症E.病毒血症24.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机体严重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为A.败血症B.毒血症C.菌血症D.脓毒血症E.病毒血症25.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又播散到其他组织器官引起转移性化脓性病灶为A.败血症B.毒血症C.菌血症D.脓毒血症E.病毒血症26.SIgA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进入粘膜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E.中和病原体的毒性作用27.下列哪项是人类吞噬细胞杀菌的主要系统?A.MPO系统B.非MPO系统C.依氧系统D.非依氧系统E.以上都不是28.参与调理吞噬作用的受体有A.PHA受体B.C3b受体C.PWM受体D.LPS受体E.ConA受体29.和鼻咽癌发生关系密切的病毒是A.CMVB.HIVC.HSVD.EBVE.VZV30.检查内基氏小体可诊断何种病毒感染A.狂犬病病毒B.麻疹病毒C.乙型脑炎病毒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E.甲型肝炎病毒31.下列哪种病毒不引起病毒血症A.HBVB.脊髓灰质炎病毒C.乙型脑炎病毒D.流感病毒E.水痘-带状疱疹病32.下列病毒感染中以隐性感染居多的是A.麻疹B.狂犬病C.流感D.脊髓灰质炎E.汉坦病毒33.在下列病毒中,能引起潜伏感染的是A.HAVB.VZVC.狂犬病毒D.ECHOVE.汉坦病毒34.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是A.脊髓灰质炎病毒B.轮状病毒C.HAVD.乙型脑炎病毒E.麻疹病毒35.粪-口途径传播的病毒是A.HAVB.HBVC.HIVD.流感病毒E.鼻病毒36.经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是A.风疹病毒B.腺病毒C.乙型脑炎病毒D.狂犬病毒E.脊髓灰质炎37.下列哪种病毒不是经虫媒感染A.乙型脑炎病毒B.森林脑炎病毒C.登革热病毒D.狂犬病毒E.黄热病病毒38.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经血液传播的病毒A.HBVB.HIVC.HCVD.乙型脑炎病毒E.人类嗜T细胞病毒39.不能经垂直感染的病毒是A.HIVB.HBVC.风疹病毒D.CMVE.脊髓灰质炎病毒40.中和抗体抗病毒的机理是A.直接杀伤病毒B.阻止病毒吸附和穿入C.阻止病毒脱壳D.阻止病毒核酸转录E.阻止病毒核酸复制41.干扰素主要作用于病毒的A.吸附B.穿入C.脱壳D.生物合成E.以上都不是42.下列关于干扰素的论述哪一条不正确A.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生物制品B.是一类具有多种调节功能的蛋白质C.抗病毒范围广泛D.受保护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质E.抗病毒作用无种属特异性43.病毒免疫因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中和抗体能阻止病毒吸附B.分泌型IgA能阻止病毒从粘膜侵入C.补体结合抗体能阻止病毒再感染D.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E.迟发型变态反应有局限病毒感染的作用44.关于干扰素的特性,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有种属特异性B.病毒感染后早期出现C.广谱抗病毒作用D.有直接杀病毒作用E.属非特异性免疫因素45.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主要是A.抑制病毒生物合成B.诱导干扰素产生C.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D.中和病毒毒素E.杀伤细胞内的病毒46.感染病毒的细胞在胞核或胞浆内存在可着色的斑块状结构称A.包涵体B.蚀斑C.空斑D.极体E.异染颗粒47.有关病毒感染的描述正确的是A.病毒在人群体间的相互传播为水平传播,主要经皮肤和粘膜传播B.母亲将病毒传给其子女的感染为垂直传播C.病毒感染细胞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仅限于Ⅳ型变态反应D.慢发病毒感染就是病毒的慢性感染E.以上均对48.病毒的致病因素是A.内毒素B.外毒素C.侵袭力D.表面结构E.以上均不对49.经垂直感染导致畸胎的病毒主要有A.麻疹病毒B.风疹病毒C.流感病毒D.乙脑病毒E.甲肝病毒50.下列病毒哪种易导致潜伏感染A.出血热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流感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E.单纯疱疹病毒51.Shwartzman现象是一种动物实验反应,以观察细菌某种毒力因子的致病作用。种毒力因子是A.外毒素B.内毒素C.抗毒素D.类毒素E.细菌素52.黏附的关键机制是A.菌细胞与特定器官黏附B.菌细胞与特定组织黏附C.菌细胞与特定宿主细胞结合D.菌细胞与特定宿主细胞通过静电吸引相结合E.菌细胞的配体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53.关于病原菌致病性的构成因素,叙述最全面的是A.毒力+侵入部位+细菌数量B.毒素+侵袭力+侵入部位C.侵袭力+侵入部位+细菌数量D.侵袭酶类+毒素+细菌数量E.侵入部位+毒素+细菌表面结构54.关于病毒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哪项组合是错误的A.EB病毒—鼻咽癌B.汉坦病毒—肺癌C.乙型肝炎病毒—原发性肝癌D.人乳头瘤病毒—子宫颈癌E.人嗜T细胞病毒—白血病55.哪项不是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A.杀细胞感染B.细胞融合C.整合感染D.形成包涵体E.继发感染56.关于影响病毒致病作用的因素,哪项是错误的A.病毒对组织器官的亲嗜性B.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杀伤作用C.病毒引起的免疫性病理损伤D.机体接受抗生素的剂量与种类E.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力57.下列细菌属于胞内菌,例外的是A.结核分枝杆菌B.淋病奈瑟菌C.伤寒沙门菌D.布氏杆菌E.嗜肺军团菌58.抗细胞内寄生菌感染的主要免疫因素是A.补体B.抗体C.NK细胞D.T细胞E.巨噬细胞59.抗胞外寄生菌感染的主要免疫因素是A.补体B.抗体C.NK细胞D.T细胞E.巨噬细胞60.对于扰素(IFN)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病毒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B.是病毒诱导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C.淋巴细胞产生IFN不需要被诱导D.T细胞和B细胞均可产生免疫干扰素(IFN-γ)E.IFN-γ抗病毒作用比较强61.IFN-γ的产生细胞主要是A.活化的T细胞B.活化的B细胞C.白细胞D.成纤维细胞E.巨噬细胞62.病毒中和抗体是指A.能中和毒素毒性作用的抗体B.针对病毒体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C.针对病毒体内部抗原的抗体D.针对细胞受体的抗体E.针对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抗体63.关于干扰素抗病毒机制的叙述,错误的是A.干扰素必须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B.干扰素必须进入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C.细胞内基因需要被激活后才能产生抗病毒蛋白D.2’-5’A合成酶导致病毒mRNA的降解E.蛋白激酶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64.促进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恢复的主要免疫因素是A.IgG抗体B.CD4+Th1细胞C.补体D.CTLE.中性粒细胞65.干扰素的作用特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病毒作用无特异性B对使用的机体有种属特异性C.病毒或PolyΙ:可诱导产生D.可受抗原刺激产生E.于扰素的产生晚于抗体的产生66.关于胎盘球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A.由健康产妇的胎盘和婴儿脐带中提取制备B.主要含IgMC.一般不会引起超敏反应D.主要用于麻疹、甲型肝炎和脊髓灰质炎等病毒性疾病的紧急预防E.免疫效果不如高效价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67.应用干扰素诱生剂治疗病毒性疾病的主要缺点是A.合成困难B.诱生干扰素量少C.具有抗原性D.反复使用可产生耐受及毒性E.不能注射68.防止病毒血行扩散的最有效的物质是A.IFNB.sIgAC.IgG,IgAD.IgM,IgAE.IgM,IgG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A.2.A.3.D.4.D.5.E.6.C.7.B.8.E.9.E.10.D.11.E.12.C.13.B.14.D.15.C.16.C.17.B.18.E.19.E.20.A.21.E.22.B.23.C.24.A.25.D.26.C.27.A.28.B29.D30.A31.D32.D33.B34.E35.A36.C37.D38.D39.E40.B41.D42.E43.C44.D45.C46.A47.A48.E49.B50.D51.B52.E53.A54.B55.E56.D57.B58.D59.B60.B61.A62.B63.B64.B65.E66.B67.D68.E
本文标题:微生物课件第十三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324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