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技术创新管理理论框架
技术创新管理理论框架作者:丁永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方向: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日期:2007年2月13日专业方向课程:技术创新及管理主要内容一、关于技术创新研究二、创新概念、创新理论的发展三、技术创新的过程和程序四、技术创新战略管理五、技术演化六、技术预测、评价和选择七、研究和开发八、新产品的生产和营销九、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易十、技术信息和知识产权十一、技术创新能力十二、技术创新的组织十三、与技术创新有关的其他主题参考文献需要重点关注的学者及其著作一、关于技术创新研究(一)技术创新研究的目的以技术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1](二)技术创新研究的领域1、“四个层面”和“三个方面”[2,3]项目层面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国家层面理论方面方法方面应用方面2、“技术性创新”和“非技术性创新”都是技术创新研究的内容二、创新概念、创新理论的发展(一)创新的概念1、熊彼特的定义2、JoeTidd、JohnBessant和KeithPavitt的定义[4](二)技术创新的概念1、吴贵生的定义[5]2、程源、雷家啸和杨湘玉的定义[6](三)创新理论的起源和发展1、创新理论发展的两个方向:技术创新方向和制度创新方向[7]2、技术管理理论的沿革:R&D管理学派、创新管理学派、技术规划学派和战略性技术管理学派[5]三、技术创新的过程和程序(1)(一)技术创新的过程1、单项技术创新过程(1)线性模型:20世纪60年代(2)交互模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罗斯韦尔(R.Rothwell)和罗伯逊(A.Robertson)(3)五代创新模式:罗斯韦尔(R.Rothwell)(4)链环—回路模型:1986年,克莱因(S.Kline)和罗森堡(N.Rosenberg)(5)综合过程模型:特威斯(Twiss)(6)决策模型:1979年,库伯(Cooper)和莫尔(Moore);2、系列技术创新模型:A—U模型,1978年,阿伯纳西(N.Abernathy)和厄特巴克(J.M.Utterback)3、并行模型:傅家骥等[6]三、技术创新的过程和程序(2)(二)技术创新的程序1、吴添祖等:技术创新与创新扩散过程[7]2、JoeTidd、JohnBessant和KeithPavitt:实施创新管理过程的规划[4]市场需求拉动技术推动其他因素企业家创新概念产生研究与开发,或模仿,或引进设计制造市场销售市场占有率提高,获得超额利润新兴产业形成和增长其他企业的模仿和技术扩散信息处理阶段战略阶段资源投入阶段实施阶段四、技术创新战略管理1、NormaHarison和DannySamson[8]研究了技术战略的定义、内容和特征。2、程源、雷家啸和杨湘玉[6]研究了技术战略的内容和类别,五、技术演化[6](一)技术演化的S曲线1、Pearl方程2、Gompertz曲线(二)技术演化的过程:技术扩散1、基本的扩散模型2、曼斯菲尔德(Mansfield)扩散模型3、科尔曼(Coleman)扩散模型4、傅家骥等:扩散过程(三)创新集群1、熊彼特的研究和论述2、创新集群的基本类型六、技术预测、评价和选择[5](1)(一)技术预测技术预测方法:1、生长曲线法(1)Pearl方程(2)Gompertz曲线(3)Ridenour曲线(4)技术替代预测的费希尔—普赖模型(5)技术系统发展的预测:包络曲线法2、相关分析法(1)导前—滞后相关分析(2)技术进步与经验累计相关分析(3)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4)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3、专家预测法(二)技术评价1、技术方面的评价2、经济方面的评价3、社会效益方面的评价4、风险方面的评价(1)风险收益评价模型A、帕西菲柯(Pacifico)模型B、安索夫(Ansoff)模型(2)风险收益评价图5、汇总分析(1)检查表法(2)图形法(3)加权平均法六、技术预测、评价和选择[5](2)(三)技术选择1、技术选择的战略层次决策(1)行业定位(2)市场定位(3)技术定位2、技术市场的战术层次定位六、技术预测、评价和选择[5](3)七、研究和开发(1)(一)研究与开发的概念和分类[6](二)研究与开发管理的发展历程[6]1、Roussel、Sead和Erickson(1991)的研究与开发的发展历程研究2、刘常勇:第四代研发管理七、研究和开发(2)(三)创新源研究1、创新源[6](1)冯·希普尔(EricVonHippel):《创新源》(2)罗伯特·G·库伯:创新构思的主要来源2、创新构思产生的主要方法(1)系统分析法—质量功能展开(QFD):日本三菱[5]质量屋(2)领先用户法:冯·希普尔、MarySonnack和JoanChurchill[6](3)创造性想象[5]A、头脑风暴法:美国制造工程学家A.F.奥斯本B、635表格法:德国学者鲁尔巴赫C、强行综合法:MIT教授戈登和普林斯D、语义综合法:德国学者施利克祖佩E、仿生学方法七、研究和开发(3)(四)新产品开发的流程[6]1、门径管理流程:罗伯特·库伯2、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过程:MIT的格伦·厄本(GlenL.Urban)等(五)研究开发过程管理[5]研究开发的资源配置与管理研究开发项目决策研究开发项目的实施管理八、新产品的生产和营销[5](1)(一)新产品的生产1、新产品对生产系统的要求以及生产系统对新产品生产的约束2、新产品生产的决策(1)行—止决策(2)时间决策(3)模式选择:A、一体化模式B、合作模式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力分校教授蒂斯(DavidJ.Tecce)提出了一种模式选择的决策流程图。(4)生产方式选择(5)新产品生产的投资决策八、新产品的生产和营销[5](2)3、新产品生产系统(1)柔性制造系统(FMS)(2)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3)敏捷制造系统(AgileManufacturing)(二)新产品的市场营销九、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易[5](1)(一)技术转移的概念(二)技术转移的过程1、一般过程感知与初步判断供需双方沟通信息评估谈判与协调适时转移经营2、技术需求方引进技术的过程机会识别引进决策运营与改进技术实施3、技术供给方输出技术的过程产生设想研究开发应用转让4、技术转移的典型形式及其过程九、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易[5](2)(三)影响技术转移的因素与障碍(四)技术转移策略(五)技术市场和技术中介(六)技术商品的价格十、技术信息和知识产权[5,6](1)(一)技术信息1、技术信息传输过程信源信道信宿2、技术信息的分类(二)信源1、创新源:冯·希普尔(EricVonHippel):《创新源》2、技术信息源3、外部智力的利用:“创新冠军法”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教授保罗·格尔德十、技术信息和知识产权[5,6](2)(三)信道技术信息传输的组织形式(1)正式组织A、专职机构B、专职人员:技术守门人(2)非正式组织(四)知识产权十一、技术创新能力(1)(一)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6]1、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1)弗里曼(Freeman)、斯蒂华特(Steward)、迪萨(Desai)、卡茨(Katz)等学者(2)帕维蒂(Pavitt)(3)日美两国合作进行的研究:1991年,《日本增长的技术能力及其对美国经济的意义》(4)日本著名专家斋滕优(5)世界银行:1993年,《工业技术发展项目案例研究》(6)程源、雷家啸和杨湘玉十一、技术创新能力(2)学者技术能力的构成Bell通过组织学习、变革学习、产品性能反馈、培训学习、工作学习等形成技术能力Desai技术能力包括购买能力、生产组织能力、复制与扩散能力、创新能力Dore技术能力包括监测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Steward技术能力包括全新技术的创新、引进技术的开发能力、对引进技术修改的能力Sanjayallal技术能力包括生产能力、投资能力和革新能力谷森正规技术能力包括生产制造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技术能力包括人员培训、基础研究、试验设施安装、技术获取和采用、信息支持能力世界银行技术能力包括生产能力、投资能力和创新能力程源、雷家啸和杨湘玉技术能力包括生产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2、技术能力的构成十一、技术创新能力(3)3、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1)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能力的组成部分(2)技术创新能力是若干能力要素的组合(二)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1、吴贵生[5]2、程源、雷家啸和杨湘玉[6](三)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1、吴贵生[5]2、程源、雷家啸和杨湘玉[6](四)核心能力[5]吴贵生:核心能力是指使企业能在特定行业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能力。十二、技术创新的组织(1)(一)创新组织的组成部分[4]JoeTidd、JohnBessant和KeithPavitt“‘创新组织’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结构,更是一整套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一起协作,创造和强化一种使创新活跃繁盛的环境。”(二)技术创新与组织1、技术创新对组织提出的要求(1)吴添祖等:企业组织结构应具有的特征[7](2)吴贵生:技术创新对组织的要求[5](3)程源、雷家啸和杨湘玉:创新要求的组织功能[6]2、组织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尼尔·凯(1998):企业组织结构通过影响技术创新活动的四个特点(无特征、时滞、不确定性和代价高昂)来对整个创新进行影响。十二、技术创新的组织(2)(三)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学者企业内组织企业外组织现有组织内新组织内吴添祖等[7](1)在产品事业部内组成新产品或新技术开发小组(2)技术中心(风险事业部)(3)创新小组内企业“产、学、研”结合吴贵生[5](1)U型组织:阶段分工、接力(2)M型组织:创新分别在总部和分布层次内进行,在分布层次,创新按职能进行(1)创新事业部(2)内企业(3)设立专门性组织(1)供需合作(2)竞争合作程源、雷家啸和杨湘玉[6](1)新产品委员会(2)产品经理制(3)矩阵式创新小组(4)企业技术中心新事业发展部(1)虚拟型企业组织(2)企业技术联盟十三、与技术创新有关的其他主题(1)(一)技术创新成功因素和障碍因素1、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的调查2、“上海市实施技术创新与集约化发展研究”项目(1996)3、英国经济学家兰格力士(J.Langrish)等4、英国苏塞克斯(Sussex)大学科技政策研究所的研究调查:由弗里曼等人领导5、勒梅特(N.Lemaitre)和斯托尼(B.Stenir)的调查研究6、罗斯韦尔7、库伯:对工业企业的研究十三、与技术创新有关的其他主题(2)(二)企业的技术整合问题程源、雷家啸和杨湘玉[10](三)知识管理程源、雷家啸和杨湘玉[10](四)技术创新与激励葛新权等[9]: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系统宏观激励机制:国家、市场对企业微观激励机制:企业对员工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国家通过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十三、与技术创新有关的其他主题(3)(五)技术创新风险管理谢科范著.技术创新风险管理[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六)技术创新工作的有效管理1、吴添祖等[7]2、JoeTidd、JohnBessant和KeithPavitt[4]3、NormaHarison和DannySamson[8]参考文献[1]徐莉主编,陆菊春等副主编.技术经济学[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2]雷家啸,程源.技术经济学科发展述评与展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151—159;[3]傅家骥.技术经济学科发展前沿问题探讨[J].科技与产业,2004年第1期:18—30,31;[4]JoeTidd,JohnBessant,KeithPavitt著.陈劲等译.创新管理——技术、市场与组织变革的集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5]吴贵生著.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6]程源,雷家啸,杨湘玉著.技术创新:战略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7]吴添祖主编.技术经济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
本文标题:技术创新管理理论框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333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