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营养与疾病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肥胖(obesity)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肿瘤(cancer)免疫(immunity)全国城市、农村前十位疾病死亡原因及构成(2004年)第一节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一、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一)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克和69克上升到248克和126克。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0%下降到61%。(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到3309克,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厘米。•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4.9厘米,女性平均低4.2厘米。(三)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3%,比1992年下降55%,其中城市下降74%,农村下降51%;儿童低体重率为7.8%,比1992年下降57%,其中城市下降70%,农村下降53%。(四)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13.4%下降到10.6%;•城市女性由23.3%下降到17.0%;•农村男性由15.4%下降至12.9%;•农村女性由20.8%下降至18.8%。二、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一)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2002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油脂消费量由1992年的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二)一些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为17.3%和9.3%,贫困农村分别高达29.3%和14.4%。•生长迟缓率以1岁组最高,农村平均为20.9%,贫困农村则高达34.6%,说明农村地区婴儿辅食添加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2%、21.5%和20.6%。•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其中城市为3.0%,农村为11.2%;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为45.1%,其中城市为29.0%,农村为49.6%。•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391毫克,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1、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人。•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大城市、中小城市、一至四类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依次为20.4%、18.8%、21.0%、19.0%、20.2%和12.6%。•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1991年的26.6%、12.2%和2.9%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1991,2002)26.612.22.930.224.76.105101520253035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率(%)1991年2002年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或近两周内服用降压药2、糖尿病患病增加•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病人数2000多万,另有近2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一类农村明显高于四类农村。•与1996年糖尿病抽样调查资料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糖尿病判断标准•诊断依据为WHO(1999)糖尿病及空腹血糖受损标准。•⑴糖尿病(DM):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确诊为糖尿病:•①本次调查中空腹血糖(FBG)≥7.0mmol/l;•②本次调查中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③经县级以上医院确诊⑵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血糖≥6.1mmol/l但<7.0mmol/l。•⑶正常人群(NGT)•无糖尿病史,本次调查FBG<6.1mmol/l,OGTT服糖后2小时血糖<7.8mmol/l。3、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应引起高度重视。•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肥胖评价方法•(1)学龄前儿童(0-6岁)•WHO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Z评分:Z2超重;Z3肥胖•Z评分计算公式为:Z评分=(实测值—均值)/标准差•WHO推荐的性别、年龄别身高、体重参考值,常用的评价指标是Z评分•①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2生长迟缓•②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2低体重•③身高别体重Z评分:WHZ-2消瘦(2)儿童青少年(7-18岁)•①WHO标准:BMI≥25超重;BMI≥30肥胖•②WGOC标准:BMI≥24超重;BMI≥28肥胖•③WHO中心性肥胖标准:男性腰围≥102厘米;女性腰围≥88厘米•④WGOC中心性肥胖标准: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WGOC推荐的BMI标准WHO推荐的BMI标准4、血脂异常值得关注•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现患率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血症11.9%,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7.4%。另有3.9%的人血胆固醇边缘升高。•值得注意的是,血脂异常患病率中、老年人相近,城乡差别不大。血脂异常分类•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TC水平增高•2)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TG水平增高•3)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HDL-C水平减低•血脂异常:有以上三种中的一种就为血脂异常血脂指标异常判断标准5、膳食营养和体力活动与相关慢性病关系密切•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脂肪摄入最多体力活动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种慢性病的机会最多。三、拟采取的措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根据本次调查结果,从国情出发,从急需入手,以不失时机和分类指导为原则,将从政策支持、市场指导和群众教育三方面加强居民营养改善和慢性病预防工作:•第一,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尽快制定相关法规,将国民营养与健康改善工作纳入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第二,加强对农业、食品加工、销售流通等领域的科学指导,发挥其在改善营养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加强公众教育,倡导平衡膳食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为充分利用本次调查信息,将组织有关部委和机构完成中国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白皮书、论文集和系列科普丛书,并尽快向社会公开调查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小结•营养状况有显著改善,但仍有明显差距•微量营养素缺乏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营养失衡—严重威胁国民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营养•影响生命全过程,愈是早期影响愈大•人力资源发展的最基本前提•营养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作用尚未被政策制订者充分认识纳入社会发展的目标•任重而道远•我国正处于膳食与疾病发生转折的关键时期适时干预至关重要•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西部)•儿童青少年、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及孕妇•合理膳食引导•食品强化•膳食补充剂第二节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理、危害、易患因素:大中动脉内膜、中层脂肪斑块(胆固醇及酯);冠心病、脑卒中、动脉瘤、外周血管病;家族史、年龄、肥胖、体力活动少、吸烟、饮食Atherosclerosis/ArteriosclerosistheSilentKillersWhatisArteriosclerosis?•Greekwordwhichactuallymeans“hardeningofthearteries.”•Thearteriesofthecardiovascularsystemdevelopareaswhichbecomebrittleandhard.•Vesselsbecomethickenedandthereisalossofelasticity.•Cancausenodulesinthearterialwallsandultimatelyblockthecanaloftheartery.WhatisAtherosclerosis•Buildupoffattydepositsintheinnermostliningoflargeandmedium-sizearteries.•LeadstoarteriosclerosisDevelopmentofAtherosclerosisAtherosclerosisAnginaPectorisHeartAttack亚太地区CVD死亡率分级CVDmortalityrates•高CVD死亡率(highCVDmortalityrate):CVD占30-35%总死亡率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城市•中等CVD死亡率(intermediateCVDmortalityrate):CVD占20-30%总死亡率中国农村,香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低CVD死亡率(lowCVDmortalityrate):CVD20%总死亡率泰国,菲律宾,印尼资料来源:GeokLinKhor.CVDepidemiologyintheAsia-Pacificregion.AsiaPacificJClinNutr2001,10(2):76-80CVDdeathintotaldeathofregion亚太地区CVD占总死亡率的比例(%)0510152025303540%总死因新西兰中国城市中国农村日本菲律宾泰国MFM+FFigure7.1LeadingcausesofdeathintheUS.7-1Copyright©TheMcGraw-HillCompanies,Inc.Permissionrequiredforreproductionordisplay.Figure7.2Deathsfromcardiovasculardiseases.7-2Copyright©TheMcGraw-HillCompanies,Inc.Permissionrequiredforreproductionordisplay.Figure7.3Causesofdeathforwhitemalesandfemales.7-3Copyright©TheMcGraw-HillCompanies,Inc.Permissionrequiredforreproductionordisplay.Figure7.4Causesofdeathforblackmalesandfemales.7-4Copyright©TheMcGraw-HillCompanies,Inc.Permissionrequiredforreproductionordisplay.WHO/FAO“膳食营养与心血管疾病预防”的专家报告JointWHO/FAOexpertconsultationondiet,nutritionandthepr
本文标题:营养与疾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340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