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泉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泉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5~2010年)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措施,是促进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加快制定和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因地制宜地选择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快培育优势产区,促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对提高全市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全国、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总体规划,结合泉州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农业比较优势分析泉州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城市。改革开放25年来,国民经济实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一)农业资源优势我市枕山面海,整个地形呈“E”型并向东南方向开口,有利于东南季风过境,对发展农、林、渔业极为有利;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太阳辐射量高,无霜期长;海域辽阔,海岸线长421公里,浅海滩涂118万亩,10~40米等深线浅海面积224.85万亩,拥有良好的港口资源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运输、远洋捕捞、近海养殖、滩涂养殖、水产加工潜力巨大,具有发展“蓝色产业”的优越条件;属低山丘陵地貌,耕地202.17万亩,山地丘陵1021万亩,占陆地面积的62.18%,有大量的中低产茶园、果园可开发,具备发展“绿色产业”的条件;地跨中、南两个亚热带气候区,生物资源比较丰富,有动植物、微生物近万种,农业名、特、优、新资源众多,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有利于我市参与国内、国际农业分工,发展质量优、规模大、品牌强、效益高的优势农产品。(二)市场区位优势我市是沿海经济开放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是全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早的地区之一。经过25年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资源、资金合理有序流动。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拥有各种综合性和专业农副产品集贸市场300多个,年交易额近100亿元;农产品购销公司300多个。数十万供销大军和遍布国内外的销售网点把我市与全国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逐步与世界大流通融为一体。区域内交通发达,通过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等立体交通网络与国内外实现客货快捷、方便到达,对主要出口目的地港澳台、东南亚和东亚物流通畅,为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优势农产品的商品率、外向度提供了现实条件。(三)产业规模优势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2003年农林牧渔业比重为34.5∶1.6∶29.3∶34.6,粮经产值比重为36.9∶63.1。农业综合开发扎实推进,并向“两高一优”农业和特色农业方向发展,形成了一批以集约经营、出口创汇为目标,具有专业化、规模化和区域化特点的开发性、效益型生产基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步伐加快,“订单农业”、“合同农业”、“股份合作制农业”等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进一步扩展,逐步成为我市农业经营的主导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9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50多万户,通过组织“252”特色农业产业基地、“4121”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和“1168”蓝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有效地促进农产品区域特色产业带的形成,为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供了产业基础。(四)经济发展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以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具有侨乡特色的建设路子,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3年GDP达1380.11亿元,是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农业、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4.87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5195元。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经济作物、畜牧和水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农业对外开放呈现良好态势,至2003年,全市共批准农业外商投资企业193家,总投资4.4亿美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按新口径)3.86亿美元;我市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按出口货源口径,下同)近1.6亿美元。较为发达的经济为发展农业、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供了物质条件。(五)环境条件优势一是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二是农业生态和防灾减灾体系得到改善,森林覆盖率达58.7%,有力地保障了农业的稳定发展。三是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农业科技工作网络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体系,南安等4个县(市)列入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县(市),农村科技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四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已形成农技推广、农业机械、植物保护、种苗和农资供应等五大服务体系,并逐步把服务领域扩展到资金、信息、购销、运输、贮藏、加工等方面,涌现出300多家中介组织和专门协会,涵盖农林牧渔业,为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供强有力支撑。(六)侨台联动优势全市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同胞有670多万人,分布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台湾同胞中约900万人的祖籍在泉州。他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与世界有着广泛的联系,在全球构成一个庞大的市场网络,是我市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重要力量。我市对台区位优势突出,与台湾自然条件相似,两地农业生产互补性强,发展泉台农业合作潜力巨大。充分发挥侨台优势,有利于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相对下降,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地位不可动摇。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主导产品规模不大,农产品加工和营销发展滞后,产业链短;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名特优新品种推广滞后,农产品发展受市场制约日益显现;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综合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农业产业化程度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市场建设层次低、主体缺位、功能不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产品申报认证滞后,市场份额小。为此,面对我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要扬长避短,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促使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提升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我国加入WTO和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着眼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化分工,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壮大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增加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基本原则1.坚持因地制宜和市场导向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优势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和优势产区的形成。2.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与突出特色的原则。发展优势农产品,要综合考虑区域资源优势、生产基础、产业化基础和市场前景等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相对集中,扶优扶强。3.坚持科技进步与体制创新的原则。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新办法,探索千家万户农民参与现代市场竞争的有效形式。4.坚持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要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注意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村环境污染,注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5.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和示范引导相结合的原则。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和生产经营自主权,通过规划、示范、引导,使农民自愿并积极参与,充分体现农民的合法权益。6.坚持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原则。要把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扩大农民就业渠道,拓宽农民增收领域,促进广大农民纯收入的较快增长。(三)发展目标力争通过6年的努力,优先培育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水产品等10种农产品,建立24个具有鲜明特色、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的优势区域;建成一批市场相对稳定、规模较大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发挥比较优势,造就一批区域品牌和知名品牌,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份额;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提高优势产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力争到2010年,在优势区域内,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率达到68%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优势农产品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率达40%,农产品出口额达3.07亿美元;全市农业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农业结构趋向合理,粮经产值比例调整到30∶70,水产品等10种优势农产品产值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由80.68%提高到85%,有力地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三、优势农产品及其优势区域布局(一)确定优势农产品、优势产区的主要依据根据我市实际,此次选定优势农产品的主要依据是:自然资源和生产基础条件好,区域特色明显,生产规模较大,在农业经济结构中比重较大,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产业基础和发展势头良好,有稳定的市场需求或增长潜力,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一是选择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中确定我市的优势农产品:水产品;二是选择在全国和全省具有比较优势和突出地位的农产品:乌龙茶、芦柑、龙眼等;三是选择区域内消费需求大、种养相对集中或规模成片、发展前景较广的农产品:食用菌、生猪、蔬菜、花卉等;四是选择区域内有一定生产规模、产业基础和龙头带动企业,具有传统的生产和消费习惯优势,在国内外有一定市场,具有发展成为名牌潜力的农产品:马铃薯、家禽、德化梨等;五是对应《福建省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四大主导产业和九个重点特色农产品发展区域布局规划》,最终确定优势农产品的品种。优势产区从资源条件好、环境质量佳、生产规模大、产业化基础强、市场潜力大,能够集中连片生产等条件确定。区域布局以乡镇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保持乡镇行政区域完整性和优势区域的连片成带。世界农业贸易自由化已是大势所趋,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生产受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制约日益明显。从整体看,我市与全国相同,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优势较大,如水产品、乌龙茶、芦柑、龙眼、蔬菜、食用菌、生猪、花卉等有较强的国际比较优势,产品价格竞争力强,具有较强市场发展潜力。还有一些产品如马铃薯膨化食品、家禽、德化梨等具有独特资源优势(如品牌、龙头企业带动等),具有一定的市场发展潜力。(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根据上述主要依据,经过比较分析,今后6年我市着重对水产品、乌龙茶、芦柑、龙眼、德化梨、蔬菜、食用菌、马铃薯、畜禽产品(生猪、家禽)、花卉等10种优势农产品,重点予以扶持建设。1.水产品。我市是我国东南沿海水产品优势养殖带和福建省沿海蓝色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份,有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和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国内海洋捕捞产量、远洋渔业规模、水产品市场交易额、一般性贸易出口额和深水网箱养殖等位居全省前列。水产品为我市最大宗的出口农产品,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增长潜力较大。2003年全市海水产品总产量94.6万吨(海水养殖产量34.54万吨),产值46.8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2.3%,出口创汇0.8亿美元以上。但水产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渔业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具有比较优势的养殖品种尚未成为强势产业;海洋开发资金投入不足,渔业科技滞后,制约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病害防治滞后,生态养殖空间拓展不够;渔业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渔业保障体系薄弱;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制约
本文标题:泉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40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