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一.引言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苏联从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大国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但它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这是世界历史和国际共运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虽然已过二十多年,但它依旧影响深远。在我党提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来说,继续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二.苏联模式的定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三.苏联模式的历史意义“斯大林模式”虽然最终造成了苏联的解体,但是它也曾令一个国家飞速发展。1925-1936年国力强盛革命前的苏联,工业总产值仅占世界的4.7%,只有法国的40%,美国的7%,德国的17.2%和英国的22%,与当时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大概落后80——100年。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工业增长率377%,而同期的美国是12%,德国25%,日本65%。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成为仅次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在十年内跑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50——100年才跑完的路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工业化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苏联共生产了49万门火炮和迫击炮、10.2万多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3.9万架作战飞机。大量军火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从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苏德战场是欧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苏军牵制了德军近70%的总兵力,歼灭了德军总兵力3/4以上,包括消灭75%的坦克和飞机,为最后击败法西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英国历史学家伊思·格雷说:“这次胜利的的确确是他的胜利,如果没有他的工业化,特别是没有在伏尔加河以东高速发展工业,这次胜利是不可能赢得的。集体化对这次胜利也做出了贡献。”四.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曾辉煌一时的“斯大林模式”最终还是走向了失败,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不难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在领导党和国家的实践中,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中,列宁的遗训被忘记并遭到了破坏;藐视革命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教条化,党的领导干部丧失了政治活动家的素质。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被歪曲,党内关系的整个体系扭曲变形:普通党员慢慢变成了只会机械地完成上级指示的配角,党内上层干部逐渐摆脱党员群众的监督。结果,十月革命后出现的那种革命热情消退了,党的同志关系涣散了,消极散漫、虚伪和双重道德的风气在党内大肆盛行。党内生活、选拔新人入党等活动被组织得过于死板且官僚主义化。国家生活的许多领域,其中包括护法机构均在党和社会的监督之外,这导致社会主义法制在一定阶段上发生重大扭曲。这使社会主义制度的威信遭受到了最严重的打击。(二).轻视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这样的做法导致的后果是在斯大林去世后,苏共领导人中未再出现思维敏锐、政治嗅觉灵敏、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政治立场鲜明、阶级方法彻底、具有理论概括和做出重大政治结论能力的活动家。苏共中央的理论战线也因此变得僵化、呆板。苏联和苏联共产党越来越失去在行动上和政治上切实应对国内和国际发生的变化的能力。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无法将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的最新成果用来为社会进步服务,不能及时从社会经济的行政命令管理体制向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使用集约方法发展经济并全面实现社会生活民主化的必要性的体制过渡。(三).没有从创造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出发,而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客观上又导致了社会主义基础的瓦解、资本主义的复辟、苏联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解体。与此同时,苏联的经济发展越业越慢。大量的国家财富通过所谓的合作社、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合法地流入中间商的腰包。人为地制造出了日用必需品和食品的短缺,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而急剧下降。这一客观情况最终导致人民对社会主义产生了厌恶情绪,使他们反对共产党。而当时的领导人对苏联的社会状况尤其是社会单一性的评价是不客观的、极为简单的、盲目乐观的,其高估了当时社会的团结和统一,没有考虑到国内有大量群众并不接受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敌视共产党,期待着有一日为1917年的失败进行报复。异己思想受到禁止,反对派情绪受到压制,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也因此越积越多。(四).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实并未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他们超越尚未完成的新社会建设的发展阶段而仓促前进,人为地强制推行民族融合。苏维埃国家的联盟原则因此而产生变形。这些理论家急欲将联盟国家变为单一制的、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的做法,助长了民族情绪,激发了离心倾向,被当时各苏维埃共和国中的反社会主义势力以及沙文主义势力所利用。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不同之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一般指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初期,由列宁开创、斯大林奠基的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形成的一整套政治、经济体制和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总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有几个重要特征:在所有制方面,坚持单一的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其他经济成份不能并存;经济运行方面,坚持产品经济,否认商品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运行体制,否认经济手段,排斥市场经济;管理方面,实施高度集中的管理,国家机关和中央各部门由上而下地管理和控制地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生产、供给、销售等全部经济活动;在政治生活方面,把马克思探讨的过渡时期的国家,延续到社会主义时期,这是一个创新,但政治上始终过度集权且延续到经济领域;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上,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并把社会主义建设放在重工业上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式和方法。它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而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继续坚持、发展和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表征其特殊性与个性;社会主义则是同质社会的共同本质,是普遍性与共性。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的统一,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六.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经验教训(一).认清发展方向,始终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给了我们十分重要的启示:发展是执政能力的基础。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必须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以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指导国家的发展。(二).注重发展经济,努力改善民生,做到以人为本。苏联虽然在经济建设方面曾经取得过巨大成就,但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速度缓慢甚至有所下降,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社会主义优越性无法得到体现,人民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个深刻教训。我们党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到: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根本前提。第二,始终将民生问题作为社会发展首要问题,紧紧围绕民众的利益需求进行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认识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三).加强党内建设。第一,坚持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健全领导体制。第二,加强反腐倡廉力度,创建优良党风,不断完善党群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党永不蜕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四).在改革中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是关系到共产党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是从苏共的路线方针政策发生逆转时开始的。受到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背叛,是带有改良主义色彩的资本主义,其内容许多都是来自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理论。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我国取得了—定的成绩,可以看到改革开放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其方向和道路是正确的。在未来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依然要继续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相结合的路线,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七.苏联模式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从1949年到1978年,我们党经过“反修防修”、文化大革命等曲折的道路,终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摆脱苏联模式,赢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邓小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创造性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对于苏联模式体现的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我们党曾把它概括为五个方面:“(1)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组织成为共产主义的政党。这个政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密切地联系群众,力求成为劳动群众的核心,并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自己的党员和人民群众。(2)无产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之下,联合劳动人民,经过革命斗争从资产阶级手里取得政权。(3)在革命胜利以后,无产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之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联合广大的人民群众,建立无产阶级对于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政,镇压反革命分子的反抗,实现工业的国有化,逐步实现农业的集体化,从而消灭剥削制度和对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消灭阶级。(4)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的国家,领导人民群众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积极准备条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5)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坚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承认各民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努力取得各国劳动人民的援助,并且努力援助各国劳动人民和被压迫民族。我们平常所说的十月革命的道路,撇开它在当时当地所表现的具体形式来说,就是指的这些基本的东西。这些基本的东西,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并且一贯坚持这些原则。即使在强调独立探索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时,也是肯定这些共同的基本原则的。毛泽东在1957年赴苏访问期间指出:“事情很明显,在十月革命以后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且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那么,他就不能通晓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列宁主义,就不能正确地解决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问题;那么,他就会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或者陷入修正主义的错误。”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的基本原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之中,邓小平也一贯坚持和尊重苏联模式留给我们的这些最根本的东西。他在1979年3月30日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他说:“中央认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四项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大家知道,这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新的东西,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坚持的这些基本原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期奠定的基本原则。邓小平还说:“我们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我们
本文标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416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