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新人教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命的历程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㈠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是达尔文学说之前影响最大、最为系统和完整的进化理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生物都不是神创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传衍来的。这对当时人们普遍信奉的神创论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具有进步意义。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拉马克几乎否认物种的真实存在,认为生物只存在连续变异的个体。3.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他认为:一是“用进废退”的法则;二是“获得性遗传”的法则。但这些法则缺乏事实依据,大多来自于主观推测。4.拉马克对科学的热爱和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进化理论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自然选择学说,即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什么是适者生存?每种生物之所以能够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是因为他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即适应环境的就生存下来。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容易获胜,并生存下来?生物体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能力,只有有利变异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不利变异个体则容易被淘汰。生物个体的幸存与被淘汰的基础是什么?(或问:生物进化的基础是什么?)生物个体具有既能保持亲本的性状又会出现不同的变异性状。达尔文清楚地知道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变为显著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新类型,这就是生物进化和生物出现多样性的原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有什么重要意义?科学的解释了:(1)生物进化的原因;(2)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有没有其历史局限性?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自然选择学说对于(1)遗传和变异的本质,(2)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的问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这些都说明,即使像达尔文这样的伟大科学家,其思想观点也会有历史的局限性。1.一只雌蛙能产卵4000~5000个,卵受精后只有5%~10%能发育为成体。达尔文对这一事实的解释是()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C.遗传和变异D.自然选择2.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A.适者生存B.过度繁殖C.生存斗争D.自然选择学说3.生物进化的内因是()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C.遗传和变异D.适者生存4.最先提出生物进化学说的科学家是()A.达尔文B.孟德尔C.拉马克D.摩尔根BDCC反馈评价:5.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③变异是不定向的④变异是定向的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A.②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④D.①③⑤B在远离大陆的印度洋南部的克格伦岛,岛上经常刮大风。达尔文发现这里的昆虫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翅非常发达,一类是无翅或翅小不能飞翔,并指出上述现象与岛上经常刮海风有关。请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点来回答以下问题:1.这些昆虫与海风是什么关系?2.这里刮的海风对岛上昆虫的翅起了什么作用?3.通过这种现象说明变异是定向的还是不定向的?1.这些昆虫于海风的关系是生存斗争。2.这里刮的海风对岛上昆虫的翅起了选择作用。3.变异是不定向的。㈠基础题P.1132.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以做如下解释: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可遗传的变异,其中就有抗药性强的变异。在未使用抗生素时,抗药性强的变异不是有利变异,这样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不占优势;使用抗生素以后,抗药性弱的个体大量死亡,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机会产生更多的后代,一段时间以后,抗生素的杀菌效果就会下降。这一解释未能深入到基因水平,没有说明基因突变在进化中的作用。㈡拓展题P.1131.提示:在自然界,物种的绝灭速率本来是很缓慢的,人类活动大大加快了物种绝灭的速率。现在的许多濒危物种之所以濒危,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一般来说,人类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是在弥补自己对自然界的过失,不能说是干扰了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当然,如果某一物种的濒危纯粹是由于这种生物适应能力的低下,或者源于自然灾害,则当别论。2.提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可能完全隔绝,人也不可能离开自然界而生存。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可能完全摆脱自然界的影响。但是,人类毕竟早已远离风餐露宿、“与狼共舞”的时代,工农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婴幼儿死亡率显著下降,平均寿命显著延长来自自然界的选择压力在变小,来自人类社会内部的选择因素在增加。
本文标题: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新人教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427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