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中国书法艺术(隶书)赏析
隶书艺术赏析王晓斌第一节魅力无穷的中国书法一、书法是什么?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线条造型艺术。(是中国的三大国粹之一)是华夏民族聪明、智慧与创造力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一门艺术;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书法家沈尹默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他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孙过庭《书谱》)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一、书法是什么?总之,书法是反映生命的艺术,如同诗歌音乐那样,人的喜怒哀乐这些内心情感均能在书法中得以表现。书法欣赏即通过对优秀书法作品的品评,领略其中蕴含的美。如果把写字比喻为小学的识字阶段,要求把字写得准确平正的话,那么,书法则是作家将字词构成一篇令人赏心悦目的文章或诗词。书法从本质上说,是写意的哲学艺术。书法中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从笔画上看:点与画、横与竖、撇与捺、方折与圆转、粗与细从笔法上看:中峰与侧锋、藏锋与露锋、提与按、起与伏、轻与重、迟与速、疾与涩、逆与顺、往与复、纵与放、垂与缩、连与断、抑与扬、凝重与浮滑、轻灵与沉健、还有所谓欲左先右、欲下先上等等书法中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从墨法上看:浓与淡、苍与润、燥与湿等等从结体上看:疏与密、松与紧、避与就、覆与载、向与背、纤与浓、外拓与内擫、增与减、平正与险绝等等从章法上看:纵排与横列、连贯与错落、均匀与偏重、虚与实、疏朗与茂密等等二、中国书法的发展演变中国文字起源相传从结绳、刻契、八卦肇始。甲骨文是今天能见到的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从那时起就有追求美和的问题。其后发展为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书体演变使汉字的笔画结构逐步简化,汉以后形态基本稳定。笔墨随时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指出:“一代之书,莫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书体演变示意图甲骨文(古篆)钟鼎文(金文)石鼓文(籀文)玉箸篆秦篆铁线篆秦隶汉隶今草章草狂草魏楷行楷行草唐楷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中国书法在字体类型上分为篆、隶、楷、草、行5类,这些字体在汉代已大体具备,为魏晋以后书法艺术各书体日趋成熟与完美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文字史和书法史上,各种字体和各种书体新旧共处,一种新字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字体的消亡,旧字体虽然失去了实用性,但其艺术价值却为后人珍视,人们保留和积累旧体,并发展新体。从而,书法艺苑中各种品式的字体与各种风格的书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蔚为大观。汉字(书法):一个抽象的图像世界汉字字体的演变,并不意味着汉字图像化特征的丧失,各种书体充分利用线条在空间中流动的特点,极尽汉字线条的内部变化,从而,一个汉字可以在书法中有十几乃至上百种写法,变态万端,意蕴丰富,虽各具风貌,但线的结构、线的意味、线的流动不离汉字作为象形字的母型。汉字(书法):一个抽象的图像的世界三、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追求崇尚天人合一1.中国哲学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界定为亲和关系。儒家讲“天人合一”,道家讲“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强调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通。天人合一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哲学基础,渗透到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门类。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总是把宇宙自然视为自己的精神乐园,用整个身心去感觉宇宙生命,用虚静之心纳受万物精魂。从天地万物中参化、感悟,汲取营养。一方面,大自然把它的生机灌注到主体的心灵中另一方面,主体将其人格精神投射到客体中,从而创造出生命与造化同体的艺术境界。2.中国古代艺术崇尚天人合一的美学追求:(1)师法自然,心物相契,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通的艺术境界。古代艺术家的师法自然,要求通过对自然的仰观俯察,深切体悟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2)注重传神。中国画的美学追求主要不在于是否逼真,而在于能否表现出山水、草木、人物的神采及其内在生命精神,注重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书法亦如此。1.中国传统艺术注重美善相兼,美从属于善,把道德教化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尺度。艺术一直被视为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追求艺术的美,一方面强调符合政教伦理的善。就善而言,主要体现在“明道”和“致用”这两个方面。“道”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艺术家高尚的道德修养被认为是明道的关键。“用”指艺术的社会功用。注重美善相兼2.出于对美善相兼的追求,中国传统艺术尤其重视对高尚人品的表现,传统说法认为书品出于人品,书法与书家的性情、品格和节操呈表里对应的关系。其实亦未必如此,不然如何解释历史上众多书家?讲究中和之美1.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思想情感不要越出传统的道德规范,即“发乎情,止乎礼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2.中和之美要求在艺术创作上将二元对立的因素融汇结合。中国艺术在其发展史中形成了许多相反相成的审美范畴,如书法创作要讲究奇与正、方与圆、肥与瘦、曲与直、伸与缩、藏与露等的对立统一,绘画注重构图布局中的虚实、宾主、疏密、参差等关系的辩证处理。3.艺术境界的创造及其对美的追求,反映了人类对精神自由与审美自由的执著。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洋洋大观的艺术珍品,以及重表现、重传神、重写意、美善相兼的美学追求,集中体现了崇尚自然、体征生生、实践德行,以及以自我生命去契合宇宙生命等民族特色,是人们通过审美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四、怎样欣赏书法艺术?1、书法的艺术标准1)必须具备可读性和观赏性2)必须符合书写的法度3)要雅俗共赏(形神之美,风韵神采)什么是好的书法?力量感节奏感立体感空间架构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2、大小方园丶欹侧丶险正等一系列矛盾的协调统一。3、欣赏书法的方法:先整体,再局部,再回到整体。刘熙载: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书法的本质,不是单纯的写字,不是绘画,而是文化。它不仅仅是技丶艺,更是道。尺幅之间,构建的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既然是艺术那一定有技巧技法。但仅有技术是不够的,读书、阅历、修养、精神气质、风釆神韵、及综合素质等都能于书法中得以体现。2、书法欣赏笔法、字法、章法笔法提按顿挫,线条的枯湿浓淡、曲直方圆结构的大小、欹侧与视觉张力行气的连贯与张弛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总之,通过意象营造意境3、“理性情者,书之要务”书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书法是有血有肉,有神情、有呼吸、有生命的形象和系统。善于联想,把静止还原为运动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南朝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次重要变化。它变小篆线条的圆转为方折,突破线条结构,改变结字原则,出现了不同的点画用笔,书写时提按轻重讲究变化,为草书与楷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隶书书写简易疾速,笔法藏锋起笔,厚重而富有内劲;字形多呈方正,结体庄重,点划均匀,舒展大度。第二节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书体——隶书《汉合阳令曹全碑》隶书在书法发展史上的地位在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由篆而隶的嬗变是一次质的飞跃。一方面,其变革触及篆书的体势和线条结构,在对繁复的篆书进行不断取舍删减的同时,易篆的纵势为横向取势、园转为方折、弧线为直线,使得书写更趋简化便捷;另一方面,书写技法大为完备,书法的表现意识进一步觉醒,反映在理念上的更为符号化、抽象化,造型的浪漫性和装饰意味,以及具体用笔上的夸张—节奏感、运动感的被强调等等。至此,中国书法步入自觉自为的辉煌境界。一、隶书概述主要隶书碑帖特点隶法以汉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清王澍:《虚舟题跋》)五凤刻石二、各时期隶书作品介绍秦古隶——云梦睡虎地秦简战国策纵横家书汉代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它海纳百川、恢宏壮阔、呑吐八荒、纵横捭阖。汉代崇尚大美的境界,这种美是重大之美、阳刚之美。这种美是充满韧性、充满张力的。这个时代不单单是书法一一汉隶,在赋、乐舞、雕塑丶建筑等领域的成就也极其辉煌!从我们后面要介绍的碑刻中,大家能够感受到这种“横八极,致崇高”的时代风气。《张迁碑》结体独具特色,呈方形,结构严整,端正朴茂,其字中的一笔一画,均以拙为貌,刚劲沉着,骨力雄健,深具阳刚之气,拙与巧完美结合,临习时一定要把握这些特点。折画是横画与竖画变换过程中的用笔方法,楷书一般都通过顿笔,使转折处出“肩”。隶书的笔法则不同于楷书。《张迁碑》雄强朴茂的书风素为书界推重,被誉为汉隶中方正、雄浑书风的典范。在隶书的笔画中,横画占有重要的位置。其横划,多为方笔,不论长横、短横,都写得很平直,不同于其他汉碑。写时要逆锋入纸,笔锋向左上角运行,再向左下角行笔,使墨充实两角,起笔处呈方形,然后翻笔中锋右行。行笔中应有提按动作,以防平拖无力,保证其笔画凝重而有力度。收笔亦需回锋,整个行笔过程笔锋内敛,令锋在笔画中间行走。竖画的写法与横画相类。《张迁碑》为传世汉碑中风格雄强的典型作品。鲜于璜碑衡方碑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此碑字口完整,碑侧之字锋鋩如新,尤其飘逸多姿,纵横迭宕,更为书家所激赏。攻汉隶者,多以《礼器》为楷模。明郭宗昌: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踰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即也。(《金石史》)清王澍:隶法以汉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虚舟题跋》)清杨守敬:要而论之,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所以难也。(《平碑记》)乙瑛碑张景碑《曹全碑》属技法类汉碑,其用笔、结构深具典型隶书规范,刻工精良,保存完好,能生动反映书写效果,适于初学。内紧外松和重心变化。内紧外松,反映收放的对立统一;重心变化,引出空间关系的对比。,在比例上,清晰地反映各部分所占的空间位置,包括上下、左右、内外等。《曹全碑》是汉碑中“圆笔”的代表。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现存西安碑林。曹全碑线条曲直交替。以直线为主的字,必有弧线破其板滞;以曲线为主的构形,必有直线穿插其中。曲直相间,对立统一,韵味无穷。主次分明。单字笔画,皆有主次。主笔,以波画为主,多呈弧状,横向的“蚕头雁尾”大大加强了开张之势。起笔、行笔及收笔的提按顿挫,确定了力量的合理分配。次笔,多以短线、斜线与主笔呼应,增加了动势。此碑点画秀丽圆转,宛若珠玉,光洁可人。此碑用笔纯用圆笔,起笔藏锋逆入,短横平势,长横(波画)重顿,甚至出现弯头。行笔流畅婉转,节奏轻盈。收笔多尖,无论横竖,雁尾飘逸圆融。此碑结构扁平舒展,内紧外松。以扁平为主,偶有长、方。横线多呈弧状,增强了流动感、节奏和力度的变化,优美生动,神采飞扬。重心关系是以正为主,点画间错落欹侧,平中见奇。孔宙碑韩仁铭夏承碑鲁峻碑三老讳字忌日记三老碑封龙山颂广武将军碑唐御史台精舍碑大智禅师铭谨严整饬类——《史晨碑》恣肆雄健类——《石门颂》侧重讲讲两个风格类型《史晨碑》东汉隶书。碑在山东曲阜孔庙。内容为记载当时尊孔、祭孔活动事实。因补垣通沟工程,立市种梓事务,置守吏等乃次第进行,非一时之活动,故在《后碑》“史君飨”三字后至末字虽前后差大不同,但两碑笔致皆出自一人之手。此碑与《礼器》、《乙瑛》并称为孔庙三大名碑。此为作者编著的《汉史晨碑隶书习字教程》封面临习时须注意处理和把握好的三个方面的关系:(一)从笔法上讲,既要抓住其笔划挺拔遒劲,古拙浑然的基本特征,又要防止因过于拘泥于规矩和法度,而走向它的反面——僵硬、无生气、无天趣。(二)从结体上讲,既要把握其横平竖直、内紧外松的基本体貌,又要避免由于过分注意规整和收束中宫,而造成所结之字平板、机械、乃至臃塞。(三)从章法上讲,既要注重整体布局的疏朗明快,自然跌宕,又要做到字间、行间相互顾盼呼应,和谐统一,以除“各字为阵”而带来的松散和缺乏整体感的弊
本文标题:中国书法艺术(隶书)赏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448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