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陶世龙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铜壶滴漏沙漏日晷你还在哪些物质中看到了时间的脚印?葡萄成熟柿子成熟大雁南飞琥珀三叶虫化石岩石的毁灭水、空气破坏风沙破坏人为破坏岩石的新生陶世龙,1929年生,四川安岳人,地质学家、科普作家。他写了许多普及地质矿物等知识的文章。其科普作品部分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时间的脚印》出版,参与编写《科普创作》《科普创作概论》等。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背景链接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掸掉(dǎn踪迹(zōng)烘烤(hōngkǎo)沙砾(lì)沟壑(hè)帷幕(wéimù)孔隙(xì)消逝(shì)倾斜(qīng)琥珀(pò)包裹(guǒ)覆盖(fù)犀牛(xī)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山麓:山脚下。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粉碎。形容经历久远的时间。多指意志坚定,永不改变。悬崖绝壁:形容山势险峻。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钟鼎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楔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层意。整体把握一():二():三():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1-45-2122-29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岩石保存了历史痕迹。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5-2930-31第一层():第二层():深层探究文题“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长短”的意思。1.读完课文后,你认为标题“时间的脚印”是什么意思?《时间伯伯》这首小诗紧扣题目,并且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的实际生活,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这首小诗也引出了后文的“岩石可以记录时间”这一说明对象。2.文章开头《时间伯伯》这首小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第五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4.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5.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呢?岩石——小石子——砂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6.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有什么作用?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7.阅读22到29自然段,岩石又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寒武纪:离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这一时期,最繁荣的生物是节肢动物三叶虫。•寒武纪是最早的地质时代,没有真正的陆生生物。石炭纪离现在大约三亿到两亿多年前,是古生代的第五个纪,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纪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8.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我们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有什么现实意义?本篇课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全班交流品味语言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四人小组讨论,四分钟后全班交流)1.“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这句话中“大约”表示大概、差不多的意思。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2.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这句话中“常常”表示通常、经常,但是不排除有其他情况的发生。“常常”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要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说说好处在哪。(16自然段)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12自然段)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创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把冰河缓慢移动的破坏作用比作是一柄铁扫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河的破坏力之大,增强了文章的直观性、趣味性。(15自然段)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这句话中“爬”字用得好,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碎石、沙砾、泥土移动的缓慢。这句话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让文章读起来有气势,朗朗上口。1、举例子:本文所举实例均为典型举例,即举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事理,从文中找出来体会其作用。第②段:合作探究说明方法举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的事例,说明铜壶滴漏用水滴记录时间,为下文引导人们思考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作铺垫。举钟表、日历等事例,说明人们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有很多,意在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第④段:第⑭段:合作探究说明方法举长毛象、琥珀等化石的事例,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有着丰富的记录”。举建筑兰新铁路时,人们炸掉山头的事例,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另外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读之快。第㉖段:第⑱段:合作探究说明方法举了我国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两个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泥沙“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泥沙沉淀的后果。举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了“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第⑱段:第㉘段合作探究说明方法举“寒武纪”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说明读懂岩石的记录,“不仅使我们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分别列举了三叶虫化石(寒武纪)、高大树木的化石(石炭纪)、长着长长的毛的“象”和“犀牛”(第四纪冰河时期)的例子,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第㉛段:2、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⑩合作探究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风沙对岩石破坏作用之大。3、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⑫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岩石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说明方法3、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⑲合作探究列数字。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一米厚的岩石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概念。另外,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时,说明岩石保存了更多的历史痕迹时,都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说明方法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请同学们就此思考、讨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品味语言“根据计算”说明有依据,“大约”表示推测,不武断,而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科学方法再精确也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1、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⑲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请同学们就此思考、讨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品味语言“可能”表猜测。“很可能”说明“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是猜测的,并不肯定,但可能性很大。说话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2、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㉕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请同学们就此思考、讨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品味语言拟人和排比。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3、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⑨4、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⑮把“爬”字改成“流”字可以吗?为什么?不好。用“爬”字,形象生动,而且显出移动的缓慢。品析语言5、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⑲把“躺”字改成“铺”字好吗?为什么?不好。“躺”字,与平卧呼应,且形象生动。品析语言另外,还有砂轮和铁扫帚的比喻,生动形象的语言,提高了文章的表现力。1.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合作探究写作特点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旨在向读者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作用及方式。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知识,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2.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列数字。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一米厚的岩石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概念。3.过渡句或过渡段,衔接紧密。例如,第5、27段,都是过渡过,其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流转自然。课堂小结通过岩石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说明了气候的变化、记录了古生物的状况及上亿年的时间的痕迹,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失的“脚印”。合作探究人们对时间感受的名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本文标题:《时间的脚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451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