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资料 > 英语读物 >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整理
1、比较文学的定义:①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②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③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比较自觉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④特征:开放性、宏观性2、比较文学三派及其观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在20世纪50年代,法美两派论战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①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寻找一种文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关系。)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巴尔登斯伯格: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1937戴望舒中译本)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②研究范围是超一国范围之内的,多国的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最大不同:跨学科)⑤美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韦勒克《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名称和实质》,教堂山会议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揭开两个学派论战,被看做美国学派的宣言。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b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c列文对“主题学”的界定和实践⑥缺点:1)美国学派的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2)跨学科比较有可能使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最终使比较文学的独立性消亡。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最先由我国台湾学者提出,包括用外来的(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现象。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3、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是决定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对象的关键,也是关系到比较研究能否正常进行并取得科学价值的关键。/不同文化、语言、国家、民族文学之间,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类同关系或交叉关系,这就构成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基础。(如比较文学早期的法国学派,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寻找一种文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关系。)/文学的可比性要放到特定的视野、语境和角度之下才有意义,就是说要有一个比较的范围和标准。钱钟书强调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对我们无疑与很好的启示。(如鲁迅笔下的阿Q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放到特定范围内也能进行比较。)/各种文学关系:①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②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③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1、影响研究:主要研究那些经过吸收、消化之后与之间的作品水乳交融的外来影响,但不排斥有意的影响和借鉴,也不排斥那些痕迹比较明显的影响。它是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凡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推测或判断都不属于影响研究的研究范围。缺点:过于强调实证,限制了它的运用范围,对文学内部规律和审美特征的研究不够。20世纪50年代,以法国学派为中心,以影响研究为主要内容,跨出了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第一步。此期以法国学者梵•第根、基亚等为代表。1931年梵•第根出版《比较文学论》,这是一部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著作,被誉为法国学派的集大成之作,多年来被当成是比较文学入门的必读书。他明确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目的及经过路线,强调“精细和准确考据”的研究方法,而忽视审美批评和赏鉴赏在比较文学中的作用。影响研究例子: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美国作家爱伦坡对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我国元杂剧《赵氏孤儿》对法英德诸国剧作的影响。1)影响的放送:流传学:探讨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自创的文学在国外的声誉、成就和反响。核心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例子:歌德在英国;拜伦在法国;茶花女在中国;赵氏孤儿在18世纪欧洲流传情况的研究;爱伦坡在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中的影响;2)影响的接受:渊源学:研究作家模仿借鉴改编外族作家作品的情况1以及作品的外族渊源2。就是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寻找作家在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方面的国际渊源。例子:1移植改编和模仿是为了使外国原著能适合本国的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移植例子:北京京剧团把莎剧奥赛罗植入京剧。改编例子:德国克拉朋改编我国元杂剧《灰栏记》;伏尔泰改编《赵氏孤儿》为《中国孤儿》模仿例子:鲁迅笔下的狂人融入了果戈里的狂人、尼采的超人、迦尔洵的疯人。鲁迅将众家之长铸成心的独特的艺术形象,自成一家。比较文学要重点研究的就是这种成熟的模仿。2作品的外族渊源:情节渊源:莎士比亚许多作品情节来自外国作品,《错误的喜剧》取材于古罗马的《孪生兄弟》,《奥赛罗》取材于文艺复兴意大利作家钦提奥的《语言百篇》中的一个短篇小说。人物形象渊源:孙悟空形象的原形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题材渊源:戏剧《图兰朵》取材于一千零一夜中《朵拉夫与中国公主的故事》;莱辛通过对马菲、伏尔泰和欧里庇得斯就同一题材的处理和比较指明了一出戏的来龙去脉,成为后来影响研究探索渊源最早范例。意象、隐喻渊源:闻一多悼念爱女的诗作《忘掉她》的结构题目和中心意象都是从美国诗人萨拉的一首诗中借来的。3)影响的传播:媒介学(衍生译介学)对翻译、评论、外国文学的译介者、评论者以及传递影响的旅人、书刊、社团等多种媒介的研究。媒介学三个组成部分: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以及文学材料媒介。如何理解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1)什么是“创造性叛逆”:首先,翻译是叛逆:文学翻译由于主客观原因往往造成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语言的转换使一部作品进入了新的语言环境,因而产生一系列的变形;其次,翻译是一种创造:1)融入了译者的思想、个性、审美倾向、风格等,赋予作品第二次生命;2)文学翻译还将原作引入了新的接受环境,发生了原作者没有预料到的接受变形;读者以自己的方式调动其人生体验,加入了这个再创造,更富创造性和叛逆精神。所以说,它是再创造的艺术。(2)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如下表现:1)、个性化翻译2)、误译和漏译3)、节译和编译4)、转译和改变影响研究中的远行研究:梵第根:从多个侧面对一个作家所受的外国影响进行研究。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同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研究方法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通过不同民族作家作品的类同和差异的比较和对比,寻求文学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的美学基础。缺点:研究对象缺乏严格限定,而且不同民族都存在亚文化或异质性文化的问题,往往使平行研究的结论缺乏周全和严密。美国学派推崇的一种研究方法。平行研究强调“文学性”,强调作品内在的各种关系,强调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注意理论上的阐发,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简单的比附,零碎的拼凑,肤浅的异同排列。平行研究的例子:莱辛具体比较了《哈姆莱特》和伏尔泰的《塞密拉密斯》中的鬼魂。启示了之后所谓的平行比较。莱辛对比较文学的诞生做出贡献,代表作《汉堡剧评》。平行研究例子:主题研究: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作家作品写类似的主题的研究:家族历史小说的研究:曹雪芹红楼梦;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马丹杜迦尔《蒂波一家》。题材研究:题材的类似和差异,类似的题材常有不同的来源,特别是取自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事件的题材。所以在这方面的平行研究常和追流溯源的影响研究结合。例如对克里斯托弗马娄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歌德的《浮士德》普希金的抒情诗《浮士德的一幕》研究。情节研究:明代戏剧家《画中人》和奥维德《变形记》有相似情节。人物形象:平行比较类似的人物形象。例如:杜十娘和茶花女,阿Q和堂吉诃德,王熙凤和郝思嘉。文学作品背景:狄更斯作品中的伦敦、卡夫卡作品中的布拉格和索尔贝娄笔下的芝加哥;旅行背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背景,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老人与海的旅行背景。3、阐发研究:由我国台湾学者提出。最初形态时佛教中“格义”研究法。包括用外来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或用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现象。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例如用结构主义的方法,从语言结构入手分析杜甫的《秋兴》,就可以从内在结构说明这些诗之所以产生歧义的原因。【神话学派】代表人物(格林兄弟、马科斯.缪勒),【人类学派】(英国的安德鲁.朗、弗雷泽《金枝》、哈特兰),【历史地理学派】(芬兰的科隆和阿尔奈“AT分类法”),【心理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荣格)1、文类学: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文类研究包括历时、共时和缺类。【判断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相应分为三类:史诗、抒情诗、戏剧。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最早把文体分为四科八类:将文体划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类。①文类学大题:历时研究:从纵的方向对属于同一“家族”的作品进行比较,目的是通过综合、归纳,总结出某一类型的基本共同点或规范。也就是对某一具体文学样式的形成及在各国流传进行研究,它强调“事实联系”。Eg:流浪汉小说的共同特征:西方流浪汉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以西班牙(16世纪中叶):《小癞子》(1554)、《古斯曼的生平》、《流浪女胡斯蒂娜》、《骗子堂·巴勃罗斯的生平》德国:《西木卜里其西木斯奇遇记》法国:《吉尔·布拉斯》英国:《蓝登传》、《摩尔·弗兰德斯》美国:《奥吉·马琪历险记》(20世纪50年代)1都是以一个流浪汉式的中心人物一生的经历贯彻始终,展开一副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2小说具有大致类似的情节结构3小说的目的大都是在乎暴露社会的黑暗腐败丑恶4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产物5小说的主人公往往诙谐幽默,聪明过人,常常能化险为夷,出奇制胜,摆脱困境6流浪汉主人公的机智、勇敢、单纯,与他们主人的昏庸怯懦狠毒贪婪形成对比,小说从头至尾充满讽刺的情调7小说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插曲式结构②文类学大题:共时研究:从横的方面对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某些文类加以比较,其重点是辩异,而不是求同,当然在辩异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类似。Eg:中西方悲剧比较:差异:①从悲剧的产生来看,中国悲剧比西方悲剧晚了近2000年,希腊悲剧产生于酒神颂,中国悲剧是古代流传的讲唱文学和舞曲歌词的基础上演变来的,希腊悲剧多取决于神话,中国悲剧取材较为广泛。②从悲剧的本质来讲,西方悲剧可大致分为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性格悲剧《哈姆莱特》、社会悲剧《人民公敌》和形而上的悲剧《等待戈多》。中国悲剧从古典悲剧窦娥冤到现代悲剧雷雨几乎都是社会悲剧。③从结构和形式上看,西方悲剧除希腊悲剧使用合唱或偶有歌唱之外,基本上是用以白为主的话剧形式,而中国悲剧则是以歌唱为主,多事唱白相生的戏剧形式。④主人公性质不同,西方悲剧人物都有高贵血统,或帝王将相或名门贵胄而非普通人,知道18世纪19世纪小人物出现才打破,中国悲剧对身份地区无严格约束,更有人情味。⑤悲剧的结局,西方反对喜剧,双重结局,中方大团圆强调
本文标题:比较文学期末复习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480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