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帝国主义论》读后感这本书是列宁论述帝国主义的专著,全书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用较为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帝国主义的意义、发展特点和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全书的语言容易理解,作者引用了很多史料和前人的评论性文字,对书中观点的阐述立体生动,通过全方面多角度的看待问题,深入剖析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里观点。书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了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清楚的认识到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就是帝国主义阶段。在书中列宁给“帝国主义”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帝国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在书中,列宁特别批判了“考茨基主义”这一国际思潮。列宁指出这种思潮是第二国际瓦解、腐烂的结果,同时也是由于整个生活环境而被次产阶级偏见和民主偏见所俘虏的小资产者的意识形态的必然产物。列宁批判了考茨基主义是在掩饰帝国主义矛盾的深刻性和帝国主义产生革命危机的必然性。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应当同考茨基主义作斗争,努力争取到那些被资产阶级愚弄和压榨的小业主。通完全书对帝国主义有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必然规律和固有缺陷,全书主要分了十个章节阐述,下面谈谈我对其中的几个章节的感悟。第五章主要阐述了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后一些主要的大资本家开始瓜分世界市场。帝国主义的精髓在于垄断,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这样的垄断组织已经将国内市场瓜分完毕后,他们必然将目光放在国外市场。资本主义制度下国内国外的市场是紧密相连的,也正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成就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家通过资本的输出加强同国外同盟的联系,通过对殖民地的资本输出扩大势力范围,形成了国际卡特尔。相比之前的垄断组织,国际垄断组织的影响力更大,对资源的占有更加充分。全世界资本和成产集中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在文中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这样的超级垄断组织是怎样成长的。如电力工业,是在19世界末、20世纪初在美国和德国最先发展起来的。在1900年的危机中,相对较小的企业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主要原因是银行停止了对他们的援助,没有资金维持下的小企业只能接受破产的命运。相比较之下,那些大企业已经和银行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危机中趁机吞并不堪一击的小企业,从而加速了垄断的行程和发展。这使得原先自由发展,多元化的电力工业在1908-1912年期间已经合并成两个甚至一个集团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垄断的高速发展让我震惊。我想起以前上过的一个美国社会介绍的课,课上老师用买柠檬的例子讲述了垄断。如果A有很多柠檬,而B只有不多的柠檬,那在危机来临的时候,A可以降价继续买,因为A充足的物质储备,这样在价格上打败B,B就无法继续买柠檬了,相对于B这样的小企业来说,不能继续买就意味着破产,这是A就可以廉价收购B,这样原先两者竞争的局面就变成了独霸天下,同时A也拥有了更多的资源。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讽刺的是,资本主义倡导自由的初衷在这里竟然背道而驰了。形成了国际垄断组织后,这样的大资本家往往占据了大量的资源,控制力相当可观,而世界资源这块蛋糕毕竟有限,在划分的时候出现了激烈的斗争,而且愈演愈烈。这就是“瓜分世界”的斗争,各个行业的垄断组织都将工厂开在了新的殖民地上,企图占据那里的贸易和市场。有些人认为这样的国际卡特尔是可以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各民族实现和平的方法,这样的观点十分荒谬,其实是在为资本主义垄断组织辩护。书中的一个观点我很赞同,“资本家瓜分世界,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心肠特别狠毒,而是因为集中已经达到这样的阶段,使他们不得不走上这条获取利润的道路;而且他们是‘按资本’、‘按实力’来瓜分世界的,在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制度下也不可能有其他的瓜分方法。”在通过资本家同盟之间的瓜分世界过程,彼此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关系,也积蓄了一定的矛盾,这些都是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第六章主要阐述了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的一些大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政治手段,主要是瓜分世界的潮流。政治和经济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就应该有相应的政治制度,在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的一些国家都纷纷采取的殖民扩张的政治手段。在资本主义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过度时期,正是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尖锐化的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生产力不断提高,如何安置过剩人口,如何为大量的商品找到销售地区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把土地变为殖民地就是一个在资本家眼里很好的方法。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在瓜分的过程中,因为地理环境,发展历史,国内环境等各种原因,不同资本主义帝国之间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殖民地扩张的速度也不同。有的国家在瓜分狂潮中得到了更多的土地,有的国家则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这样的格局成为了当时世界的重要特征,也为之后的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从书中给的数据可以看出,19世纪70年代后,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大国主要实在瓜分非洲和波利尼西亚,因为世界上已经没有其他地方可以瓜分的了,同时他们也希望能重新划分已经分割的土地,并且从中获利。在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资本主义帝国的政治政策也是与金融资本密切联系的世界殖民政策。这个时期的资本主义已经发展为帝国主义,资本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的体现,蕴含着无限膨胀的潜能。正是因为这种推动力决定了资本主义突破地域界限、国家界限,表现为以攫取原料、市场为特征的殖民主义的扩张。它对殖民扩张的作用表现为,及增大扩张主义的需求,又增强了扩张行为的力量。由此可见帝国主义时期的资本对殖民扩张的促动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殖民地对于资本主义帝国来说是工业生产的产品来源,比如糖、棉花、烟叶等在欧洲是不适宜生长的,而殖民地就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供给。同时殖民地也是资本主义帝国的工业产品和转售商品的巨大市场。正是这两个原因决定了欧洲大国向海外扩张的必然性和急迫性。欧洲的地理环境也是重要的因素,狭小的地域环境阻碍了资本的进一步增值发展,所以为了缓解这种紧张,资本主义帝国只有突破欧洲的局限向外扩张并建立具有原料产地以及产品市场功能的殖民地。谈一谈我自己的一些理解的体会,我来自江苏南京,从小就知道家乡曾经被日本人血洗过,每到12月13日都会拉警报集体默哀,也参观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心中十分痛心。我一直到今天都不能理解为什么同样是人类,就可以对别的国家的无辜百姓如此残忍。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也有一些历史原因和地理原因,但读了《帝国论》的这部分后又让我思考了更多的原因。日本是亚洲一个十分独特的国家,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大步在资本主义道路上前进。日本最终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并在二战中成为法西斯国家之一,这些都与资本主义在日本的发展离不开的。在1929年7月5日,当时的关东军主任石原莞尔提出了著名的“满蒙领有论”。他提出这一说法的目的之一就是克服当时国内的经济危机。当时,对满蒙的合理开发有助于克服波及日本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的经济得到恢复,解燃眉之急。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日本,国内资本主义也不可避免的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趋势,大资本家正在逐步掌握政治实权。而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贫乏,资本主义发展的命脉的动力就是开拓更多的市场,同时也可以从殖民地得到更多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而这些都可以在中国大地上找到,所以他们开始将眼光投向中国,擦亮刺刀开始蓄谋让这里为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的时期,殖民政策是各个国家的共同选择,经济推动力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我觉得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垄断。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它的历史意义和自身局限性。对于资本主义发展来说,垄断组织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以做成小企业做不到的事情。但垄断就没有了竞争,这不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在垄断组织里不可避免的滋生腐败,让垄断组织成了霸占市场,压榨广大劳动力的工具,社会贫富差距也进一步增加。就像一个大苹果占据了全部的养分,所有小苹果都无法生长,但这样一个大苹果也只会在树上慢慢腐烂。进一步激化的社会矛盾会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文中也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团结一切无产阶级力量,争取被压榨的小资本家的力量,努力打破这样的世界格局。
本文标题:帝国主义论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483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