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学史名词解释1.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文学革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倡导者为陈独秀、李大钊,以《新青年》(第一卷《青年杂志》1915年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改名《新青年》(第二卷)后迁址北京)为主要阵地。以“民主”、“科学”为口号,以倡导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为旗帜,提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以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极大的启发了人们的民主意识,为后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乡土小说“乡土文学”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现象,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前期。主要特征是作家以自己所熟悉的故乡村镇为背景,描绘乡土风情,揭示农民命运,鲜明地方色彩和诗歌形式的散文美(松散中强调约束、口语的运用)。3.问题小说时间1919年下半年,作家冰心、卢隐、王统照等。原因:五四社会思潮的影响,文研会作家为人生的创作态度,借鉴外国文学的结果(有“提出问题的文学”之称的俄罗斯文学以及东北欧文学;挪威作家易卜生的问题剧;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哲理小说)特点:题材广泛,多以“爱”与“美”作为解决问题的理想方式,对社会问题的开掘不深。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作品观念化、抽象化。问题小说是一种“题材热”,不是小说流派,许多作家都从“问题小说”起步,但后来都向写实主义转化,1918—1922年间的小说家几乎都是问题小说家。4.自叙传小说(自我小说/郁达夫式小说)(1)自我的写真。在相当多的作品中,以自我为原型,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个人出身、经历、个性、气质、教养、人际交游、审美趣味……乃至相貌的投影。(2)感伤的抒情。他认为“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并把“情调”二字视为衡量小说优劣高下的主要标准。黄众则的愤世嫉俗(《采石矶》)李白时的追怀往昔(《过去》)(3)结构的散文化。郁达夫的小说既以抒情为中轴而忽视情节的营造必然会造成散文化取向。《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4)流丽、清新的文笔。郁达夫具有深湛的文学修养与接触的文学才华,他的用笔与其主观色彩、抒情倾向相契合,饱含感情,富有色彩与节奏,一如春水行云,流动感强,很少使用静观的笔触叙事抒情写景。异国的苍空皎月《沉沦》,北方的晴天远山《薄奠》5.文研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圆、沈雁冰、叶绍均、许地山、王统照等12人。文研会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将文学当作高兴时的游戏,失意时的消遣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人们习惯上称文研会的创作是“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在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一些会员,包括毛的,也没有严格地区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界限]当时沈雁冰已经接编、革新《小说月报》所以未曾另设会刊。《小说月报》从第十二卷第一期起的革新体现了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为人生”的宗旨。[给当时文坛流行的鸳鸯蝴蝶派文学以打击,包括林纾译文在内的几十万书稿被全部废止。整个现代文学都着眼于严肃的社会现实而相当程度的忽略了娱乐作用6.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是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徐祖正等人。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的内心需要,讲求“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和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文学活动以1925五卅运动为界,分前后两期]后期创造社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彭康等6人,出版《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杂志,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1929年2月创造社被查封。7.新月诗派作为诗歌流派,它始于1926年4月1日的《晨报副刊诗刊》,主要作者有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刘梦苇等9人。在《新月》阶段作者主要有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孙大雨、陈梦德,方玮家,1931年创刊上海。《新月后期》出现了曹葆华、卞之琳等41人,后来又有《诗刊》等季刊。新月诗派反对感伤主义,反对放纵主义,主张理性与节制。在艺术上要求“和谐”“均齐”追求诗歌格律,倾向古典主义,着意于主观情绪客观化。8.东北作家群(1)指“九一八”事变后从沦陷区的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的青年作家。(2)作品多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下的困难和斗争生活,表达了对敌伪的痛恨,对故乡的眷恋,以及早日光复故土的愿望。(3)代表作家有萧红、端木蕻良、舒群、李辉英等。(4)代表作有《八月的乡村》《生死场》《没有祖国的孩子》《科尔沁旗的草原》(5)风格粗犷有力,具有东北地方色彩,以及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9.现代诗派30年代初出现的诗歌流派,因《现代》杂志得名。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等人,有后期新月诗派和早期象征派演变而来,提倡写作的“纯然的现代的诗”,不讲求诗作的整齐和韵脚,以口语和自由的形式表现情绪的节奏,追求诗歌的散文美,诗风朦胧晦涩,以意向繁复、内涵丰富而著称,故称为“意向抒情派”。10.七月诗派七月诗派创刊与1937年9月,因《七月杂志》而得名。以文艺理论家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1945年创刊)为主要阵地。它是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歌流派。主要代表诗人有鲁蔡、绿原、阿垅、曾卓、芦甸、孙钿等9人。七月诗派坚持以胡风的文艺理论为依据,在创造上坚持现实主义为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强调艺术性而不做唯美的追求。11.九叶诗派是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主要阵地。代表人物:“自觉的现代主义者”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曹辛之、郑敏等9人。曾被称作“现代诗派”直到1921年诗选《九叶集》出版后,主张“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生命的文学”才有九叶诗派之称。九叶诗派的存在,已经不止于单纯作为一个诗歌流派的意义,他们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融汇和创新,对中国的诗歌的继承和发扬,对于推动中国新诗的现代化都提供了经验教训。12.左联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光、冯乃超、田汉等40多人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根据前苏联“拉普”和日本“纳普”纲领而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性讲话。刊物包括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和左联成立后的《拓荒者》《萌芽》《十字街头》《北斗》《文学月报》《光明》半月刊以及秘密发行的《文学导报》(创刊号名为《前哨》)等。13.文协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标志着第二个十年中的各种成分的文艺运动汇合起来,形成了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无产阶级文艺,民主主义文艺,自由主义文艺乃至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进行大联合)。“文协”由老舍负责日常事务,以《抗战文艺》和《文艺阵地》为主要阵地。“文协”提出的“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得到作家响应。14.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1921年3月,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等发起成立民众戏剧社。同年5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新文学运动中最早出现的专门性戏剧杂志。这一年应云卫、古剑尘等还组织成立了上海戏剧协社。两社都倡导“写实的社会剧”,强调戏剧必须反映时代和人生,肩负起社会教育任务,同时提倡“爱美剧”,倡导“非营业性质”的业余演剧,反对戏剧商业化。这两个戏剧社作家明显受到易卜生影响,形成了“社会问题”写实剧潮。15.孤岛文学自1937年11月上海四周沦陷到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四年零一个月时间里,上海租界成立特殊环境。留在上海的进步文艺工作者利用这一特殊环境继续开展各种公开的和隐蔽的抗日文艺活动。“孤岛”文学运动中,以上海剧艺社为主,戏剧创作比较活跃,杂文创作也在“孤岛”风行一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孤岛”政治环境恶化,进步文学活动渐歇。16.京派指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其中主要阵地有《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京派作家追求艺术的健康与纯正,多在乡村与都市的对照中构建自己的审美天地,具有乡野的平和质朴之美。“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废名、沈从文、萧乾等,其中沈从文成就最大。17.新感觉派30年代上海这个畸形繁荣的大都会中,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小说派别——新感觉派。它提供了一种有别于矛盾、老舍的都市文学形态。其特点是表现都市社会的病态生活,追求瞬间感觉和印象。长于描写人物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新感觉派的出现与当时汹涌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有直接联系。代表作家加油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新感觉派小说使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一起共同组成30年代小说交响乐的不同声音。18.“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19.“三大主义”一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二曰推翻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减的写实文学。三曰推到迂晦的艰迎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20.语丝社《语丝周刊》创办于1924年11月,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有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得“语丝派”的称号。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等。21.新月社新月社的活动1923年北京开始,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忽视等多系英美留学生。新月社本来不是专门的文艺团体,开始以餐会形式活动,后来发展为新月俱乐部。1924年夏成立新月社,最初主要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后,曾编辑《诗镌》《剧刊》,开始形成新月诗派,主要成员有闻一多等。1926年6月,徐志摩、闻一多、胡适等相继离京,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胡适出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后出版了《新月》月刊、《诗刊》季刊。坚持到1932年历时5年。这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团体,影响大、倾向复杂、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这一诗派对中国新诗的发展曾发生过相当的影响。22.爱美剧五四时开展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戏剧家提出“爱美”口号(非职业性盈利),1921年民众戏剧社成立,陈大悲提出“爱美剧”。辛亥革命后欧阳予倩、洪深等人创办了“戏剧协社”等业余剧团,时称“爱美剧”,演员自导自演。23.早期象征诗派受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而产生、活跃在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诗歌流派,以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及后期创造社三诗人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的创作为代表,提倡“纯诗”理论,开启了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先河,也被看作是早期的象征或早期现代诗派。24、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2日—23日,中共中央在党内整风的基础上召开了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进行文艺整风。会上,毛泽东以党的最高领导人的身份做了发言,后题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是共产党制定文艺政策的权威性方针,确立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强调了文艺从属政治,阐明了革命文艺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初步奠定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体系。作品艺术特色1.《狂人日记》人物形象(1)《狂人日记》成功塑造了丰富复杂、蕴藉深厚的狂人艺术形象,狂人是一个既有现实性又有象征性的独特的艺术形象。(2)此形象具有的现实意义在于作品集中描写了他在迫害妄想之中时时表露出的强迫观念让人们透过观念推导出一个具有反传统思想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因为传统势力的迫害而致狂的。狂人之所以成为狂人,就是对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吃人”本质的暴露。(3)狂人艺术形象所具有的象征性意义在于狂人的言行中,包含着真理和正义,有激发人们联想的暗示性,能够暗示人们去看待现实中反传统的革新力量的成长。在被传统势力支配下的反常社会里,那些首先说出了历史真理的先驱者,也常常被视为反常,乃至被诬为狂人和疯子。2.《阿Q正传》人物形象
本文标题:文学史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497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