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测量本章目录一、测量的概念与特征二、测量层次三、操作化四、量表五、测量的信度与效度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同学初步掌握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的四个要素的含义。1、使同学了解测量的概念和特征2、使同学掌握测量的几个层次3、使同学了解量表4、了解测量的信度和效度5、理解操作化在社会调查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测量的四个要素2、测量层次难点1、测量的信度与效度2、操作化的方法一、测量的概念与特征(一)什么是测量史蒂文斯:测量就是依据某种法则给物体安排数字。教材: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二)测量的四个要素1、测量客体——测量对象。“测量谁?”2、测量内容——客体的属性或特征。“测量什么?”3、测量法则——用数字或符号表达事物属性或特征的操作规则。“怎么测?”4、数字和符号——用来表示测量结果的工具。“如何表示?”(三)社会现象的测量特点:1、测量的主客观矛盾:认识水平和价值取向的影响2、对象行为与测量行为的相互干扰3、测量的量化程度低,可重复性差。有效测量的三个条件准确性:如在一次考试中,甲得80分,乙得60分,这两个分数能否反映甲乙的水平差异,就取决于试题和判分标准的准确性。完备性:如人们外语能力有高有低,如果一份试卷不能测出外语水平的最低程度或最高程度,那它就是不完备的;又如“政治面貌”这一变量,如果只设“共产党员”和“非党员”两个取值,那么就把其他党派成员排除在外了,这也是不完备的。有效测量的三个条件互斥性:它是指一个观测对象(或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都能以一个而且只能以一个数字或符号来表示。如:在观测人们的不同身份时,若按工人、农民、城镇居民、干部......划分,就不具有互斥性。城镇居民可以是工人或干部,那就无法准确说明一个人的身份。社会现象的测量1.社会测量的特殊性首先在与其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低。2.社会测量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3.任何一种社会测量都会干扰和影响现实生活中它所希望或正在测量的现象,给实际工作带来许多困难。二、测量层次1、定类测量定类测量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即将调查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以确定其类别。其严格的区分由可分为标记和类别两种。(1)标记如:足球运动员的号码仅用于区分运动员,而不可能出现3号运动员加上5号运动员等于8号运动员的情况。(2)类别如:性别的区分,宗教信仰的区分,与标记不同,类别区分可说明观测对象的某些本质特征。定类测量的数学特征主要是“等于”与“不等于”(或者“属于与“不属于”)。1、定类测量定类测量具有两种属性:对称性和传递性。Ø对称性——是指甲对乙的关系也就是乙对甲的关系。如果甲与乙同类,则乙也一定与甲同类。反之,亦然。Ø传递性——指的是如果甲与乙同类,而乙与丙同类,那么,甲一定与丙也同类。二、测量层次2、定序测量定序测量也称为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定序测量的取值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调查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二、测量层次2、定序测量——可以进行比较定序测量程序有多种,最直接的一种是等第顺序法。它要求被试者对一组刺激(包括物体事件或现象)依某种属性由高到低或由多到少的次序予以排列;第二种定序测量程序是配对比较法。它要求被试者在一定时间内就所有可能的配对,排列出每对刺激中的大小或多少的顺序。第三种定序测量程序是恒常刺激法,这种方法与配对比较法相类似,唯一不同之点是它以一种标准刺激连续地与一组恒常刺激的各个成员相配对地进行比较。最后一种是连续性类别法,它要求被试者把一群刺激分为若干显然不同的类别,这里的类别已按指定的属性而予以顺序排列。二、测量层次2、定序测量——可以进行比较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可用定序测量对人们的社会地位、生活水平、住房条件、工作能力等等特征进行类似的等级排列。定序测量能够将不同的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而且还能反映出事物或现象在高低、大小、先后、强弱等等级序列上的差异。定序测量除了具备定类测量的对称性(即区分同类与不同类)以外,还具备不对称性。定类测量举例:性别女性男性定序测量举例:对宗教的认知,“对你来说,宗教有多重要?”不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低高二、测量层次3、定距测量定距测量也称为间距测量或区间测量,它不仅能够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之间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此外,它还要求尺度上的间距代表所测量的特征的量的间距。定距测量——可以进行加减运算。即:定距尺度的每一等级之间的间距是相等的,它可以用来相减或相加。如:abcde12345a到c的间隔为3-1=2c到d的间隔为4-3=1把这两个间隔相加,即2+1=3,就等于a到d的间隔,即4-1=3但是,我们不能说d的属性等于b的属性的2倍,因为在定距尺度上没有绝对的零点,所以相加和相减是有意义的,但相乘或相除却没有任何意义。如:温度摄氏50度与40度之间的差距等于30度与20度之间的差距,但40度并不比20度热一倍,因为温度的摄氏零度并不表示没有温度,它是人为的规定。二、测量层次4、定比测量定比测量除了具有上述3种层次测量的全部性质之外,还具有一个绝对的0点(有实际意义的0点)。所以,它测量所得到的数据既能进行加减运算,又能进行乘除运算。应该注意,是否有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零点(绝对零点)存在,是定比测量与定距测量的唯一区别。定比测量定比测量是一种能够测定事物之间比例、倍数关系的测量尺度。(1)定比尺度是测量中的最高层次,它除了定类、定序、定距尺度的特征之外,还具有实在意义的真正零点。定比尺度是研究者的理想尺度。(2)定比尺度下的数字是可以进行四则运算的,运算的结果都有实在意义。(3)一个变量能否以定比尺度测量,关键在于零点是否绝对。——可以进行乘除运算。如:一群人的平均年龄是可以计算的,但其平均宗教信仰是不可以计算的,因为宗教信仰是定类变量。定距测量举例:IQ定比测量举例:收入95115110105100¥0¥10,000¥20,000¥50,000¥40,000¥30,000图5-1测量层次二、测量层次5、测量层次小结四种测量的层次由低到高,逐渐上升。高层次的测量具有低层次测量的所有功能,即它既可以测量低层次测量可以测量的内容,同时,高层次的测量还可以作为低层次测量处理比如,定序测量具有定类测量的分类功能,且可以作为定类测量使用;同样,定距测量具有定序测量的排序功能与定类测量的分类功能,也可以作为这两种测量使用,但反过来则不行。5、测量层次小结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类别区分=、=有有有有次序区分、有有有距离区分+、-有有比例区分×、÷有定类测量变量的特征分类具有可辨别性,不同类别无同一性质定序测量变量的特征与属性可以排序或分成等级定距测量测量单位具有相等的意义,且没有绝对意义的零点定比测量测量单位具有相等的意义,有一个真实意义的绝对零点三、操作化(一)概念、变量和指标概念是对现象的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变量,就是指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或者说,就是包括一个以上范畴的概念;而那些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值的概念,则叫做常量。指标表示一个概念或变量含义的一组可观察到的事物,称作这一概念或变量的一组指标。1、概念概念的定义及其层次概念的来源概念的功能概念的应用概念的定义和层次(1)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概念可以分为实体概念和非实体概念。实体概念是指可直接观察到的物体、事物或现象,如青少年、犯罪、游行等等。非实体概念则无法直接观察,如智力、社会关系、文化、动机等等。(2)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概念体系,它包括理论的核心概念和一般的专业术语。其中,核心概念是理论的主要范畴。概念的定义和层次(3)概念是由名词、抽象定义和经验内含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名词是对同一类现象的概括,抽象定义界定出这些现象的范围和主要特征,经验内含是由名词所指示的那部分现象,它在经验层次上与名词和抽象定义相对应。概念的抽象层次抽象程度高低社会地位先赋地位成就地位出身性别种族教育职业收入概念的来源(1)从日常词语中引进。引进的方式不是原封不动地搬用,而要进行一定的加工与改造,可能消除某些原来的含义,也可能赋予某些新的意义。例如:帮,原意是指团体,后指犯罪或可能犯罪的组织;小道消息。(2)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移植来的概念。(3)独立地创造概念。创造性建构的概念,一方面来源于理论思维,另一方面来源于经验观察。(4)从他人文献中吸收,吸收是创造的延续。概念的功能概念的功能:提供一种观察或勾画那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方式。(1)分类,社会研究中所使用的一部分概念,是对社会机构、过程或现象等进行分类而产生的,因此这部分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概念,都分别把一定类别的社会机构、过程或现象置于自身之中。最简单的分类是两分分类,即把研究对象中所有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全部划为一类,不具有此特征的对象划归为一类;现代表现为将对象总体进行多重分类的作用。(2)比较,比较概念划分的形式,是“或多或少”等。例如,按照“一致性程度”划分出来的完全一致、部分一致、不一致、排他性等四种社会集团,不属于分类概念,而属于比较概念。概念的功能概念的功能:提供一种观察或勾画那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方式。(3)计量,序数概念与比例概念具有计量功能。序数概念包括若干不同数值的连续统,例如,年龄、人口密度;比例概念表示某特定事物在总体中所占的份额,例如,离婚率、犯罪率、自杀率。(4)设模,社会研究者进行特殊抽象所建构的理论概念。理想型概念有三种:某些社会过程部分特征的抽象形式;社会实体部分要素的抽象形式;纯粹的行为方式。概念的应用(1)一门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这一科学共同体中的成员相互之间具有某种共同的语言,即具有作为交流媒介的科学概念和术语。(2)在社会研究中,同一个概念对于不同的研究者来说,其含义不太一样。所以,研究者必须对他所使用的概念加以明确界定。(3)与社会研究中的概念有关的另一个方面是它与现实社会、与人们日常生活经历的接近性。2、变量变量的定义变量的分类变量的关系变量的定义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它反映了概念的可变动性,它说明了现象在规模、重量、密度、速度等方面的变化情况,或现象在程度差异上的变化方式。变量的分类根据变量取值的性质不同,我们可以把变量分为类别变量、顺序变量、间距变量和比率变量四种类型。根据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可以分为:自变量、因变量以及中介变量。在一组变量中,能够影响其它变量发生变化,而又不受其它变量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依赖于其他变量,而又不能影响其他变量的变量是因变量。变量的关系相关关系:当自变量有变化时,因变量也有变化,反之也一样。因果关系:在有相关关系的两变量中,如果明确说明了一个变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个变量的变化,那么这种关系就可以称做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必须符合三个条件:x与y有相关关系,x与y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其他因素形成的,x的变化在时间上先于y的变化。虚无关系:说明从某一变量的变化很难预计到另一个是以怎样的方式发生变化的。几种相关关系的说明正相关与负相关线形相关与非线形相关对称相关与非对称相关正相关与负相关正相关AB或者AB例如:理解能力强,则读书效果好。企业内部互相团结,则单位效益好。负相关AB或者AB例如: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伴随着人们直接交往的减少。线形相关与曲线相关当两个变数以相同的比率发生变化,则称这两个变数线形相关;如果两个变数以不同的比率发生变化,则称这两个变数曲线相关。实际上,线形相关只停留在理论形态上,大多数社会事物之间是曲线相关的。例如: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与收
本文标题:第五章-测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511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