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以农民为主体健全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以农民为主体健全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江西省全南县健全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调查曾海房全南,地处江西省最南端,历来有“江西南大门”之称,国土面积1521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86个行政村,978个村民小组,813个自然村庄,总人口约19万,其中农业人口约13万。至2006年底,全县完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累计达389个,累计涉及353个自然村庄、18160户、人口70889人,分别占全县村庄、农户和人口的43.4%、54.1%和54.2%。倡导的“自主申报,动态管理”新农村建设模式和长效保洁管理机制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江西日报》、《新农村建设周刊》等各大新闻媒体,对全南县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报道,产生了良好反响,至去年底,已吸引外省、市、县(市、区)考察团50多批3580多人次来参观考察。一、以农民的积极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起点农民是否有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全南县积极倡导“自主申报、动态管理”的做法,充分调动、激发了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一是自主申报。按照“三个不搞”和“五个优先”的原则,由群众自主决定是否设立示范点。“三个不搞”:即群众申报率未达到80%的不搞、群众筹资未达到应出资60%的不搞、居住率未达到60%的不搞;“五个优先”:即大点优先、难点优先、申报率高的优先、“三清”动作快的优先、群众自筹资金多的优先。二是动态管理。针对少数示范点农民在申报时热情高、但进入实质性阶段特别是遇到困难时积极性低的现象,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调整,对建设过程中农户积极性差、工作进度慢的示范点及时进行调整,以勉励后进、激励先进。二、以农民为投入的主体创新建设机制积极引导农民自主投入。坚持民主管理,实行村民自治,用好用活“一事一议”,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把群众推向建设主战场。捆绑专项资金投入。按照“统筹安排、挂点帮扶、重点倾斜”的原则,2006年投入“3个300万元”以上(县财政预算300万元以上、涉农项目资金300万元以上、从其他方面筹集300万元以上)。吸纳社会资本投入。通过开展“百企千村”、“与新农村建设同行”等活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加大文明村、信用村创建力度,开展文明信用农户评选活动,引导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积极投放新农村建设贷款和捐助资金投入农村公益事业。2006年,全县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2460万元,其中县、乡(镇)政府投入860万元,社会捐助100万元,农民自筹1500万元。促进农民增收是为维护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投入积极性的重要渠道。为此,全南县把培植新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组织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发展路子,坚持产业优先、产业带动战略,在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粮食种植的同时,按照抓特色、抓规模、抓品牌、抓产业化要求,调整种养业结构,发展特色,实现了传统农业与生态经济的对接。重点培植壮大了高山蔬菜、蚕桑、烟叶、林业和以脐橙、椪柑为主的果业五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以及草食畜禽、工业原料林、中草药、香草、石蒜等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新格局。三、以农民为管护的主体完善保洁机制在坚持农民群众的管护主体的基础上,一方面,用“城管”的理念管理农村。把加强新农村建设点卫生保洁长效管理列入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专人管护、定期清运,属地管理、各方参与”的原则,通过制定《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村庄卫生保洁管理的实施意见》,完善了各村组成立的村镇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和村级环境卫生管理站的建设。目前,全南县为已完成村庄整治的村配备了垃圾清运车,设定了垃圾处理点,按30户左右聘请1名村庄卫生保洁员,聘请人员的费用由县民政、县财政和乡(镇)、村、组共同解决,使建设点保洁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实现农村整洁卫生。另一方面,用市民的要求教育农民。着力增强农民的环境意识、公共卫生意识和健康意识,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自我教育,着力解决村民“自治”的问题,在农民群众中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结合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活动,在农村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卫生户”、“文明信用户”、“卫生流动红旗”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充分调动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了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得到进一步改观。四、以农民为受益的主体,完善干部服务机制由于协调机制不完善,各级党员干部在为农民群众服务时,大多是各顾各的,效果不理想。许多问题都停留在表象,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农民对此也有不少怨言。为此,全南县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入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协调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形成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格局。认真落实县级领导挂联责任和县级部门帮扶责任,抽调业务精、政策熟、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优秀党员干部深入示范村和扶贫重点村驻村帮扶。深入开展驻百村、访千家、解民忧、帮民富活动,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从群众最需要办的事情做起。全南县着重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解决贫困群众的生活问题。紧紧抓住国家、省市继续加大扶持的机遇,想方设法让贫困群众有钱赚,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有效解决贫困群众的生活问题。二是解决城乡群众干什么的问题。通过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发展重点产业吸纳就业、提供社会便民服务增加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发展民营企业扩大就业等有力措施,新增大量的就业岗位,千方百计让城乡群众有事干。三是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高度重视并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建立健全了弱势群体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快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事业,切实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困难,竭尽全力让弱势群体生活有保障。五、以农民为管理的主体,规范民主管理机制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总体目标中的“管理民主”的要求,全南县采取引导村民自主选举的方式,建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将懂经济、会管理、想干事、能干事、肯干事,有奉献意识、有组织能力的人吸收到理事会中,让农民在民主管理中实现自我建设,充分调动、激发了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从规划、申报、筹资、施工到管理,充分发挥理事会的作用,尊重农民的意见,坚持农民“自己办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办”原则,实行民主决策和“阳光操作”,有效地杜绝了豆腐渣工程,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一是完善监管体制,规范了村务公开形式。设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同时加强村民民主理财制度建设,着力规范了村务公开的形式和基本程序。二是完善管理制度,确保了村民的决策权。从确定民主决策事项、明确民主决策形式、规范民主决策程序等方面,维护了村民民主决策的权威。三是完善自治机制,确保了村民的参与权。通过发动群众规范自我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规范了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四是完善约束机制,确保了村民的监督权。实行新农村建设项目责任制,突出监督重点,创新监督形式,完善了激励约束机制。
本文标题:以农民为主体健全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54881 .html